论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国画在美术教育中的表现

2020-07-18 15:44王婧怡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中国画课程改革

王婧怡

摘 要: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的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将“中国书画”列为新的美术课程模块之一,而有别于另一个模块——“绘画”,这不仅仅是为了优化课程结构,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让学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文章结合中国画探索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教育,分析探讨中国画在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国画;课程改革;美术教育

中国画是区别于世界其他美术种类,根据不同技法可分为写意画和工笔画,并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高等师范院校和地方一线教师对中国画课程教学的探讨从未间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已初见成效,但探索发展之路还很长。国画的教学应结合相关理论,积极运用现代元素和多媒体设备在更广泛的实践中发展国画课程教学。

一、当代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与美术教育

中国画在笔墨上离不开以线造型,以书入画,书写之法度渗透于绘画线条的用笔中,是中国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的重要原因。因此,即便中国画所涵盖内容丰富,基本的中国画特点依然鲜明。在继承古代国画文化的同时,现代国画艺术家有的融合了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理念,有的创新国画形式,形成了流派繁多、名家辈出的局面,呈现出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大体可分为以中国画形式表现西画的写实性、中国画水性颜料与其他油性材料的创新性表现、水墨漫画的发展、传统工笔或写意中国画的沿袭等等。由此可见,中国画的发展也倾向于多元化,丰富的表现方式可给国画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并且目前美术课程教材中整体对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选材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将在视觉欣赏上更多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加深对中国艺术的理解。欣赏中国画作品时,学生可以与文化理念、个人情感、个性梦想、美、热情、自由等人文精神共鸣,这是提升美术素养,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但这种种丰富的教材资源并不意味着国画课程可以忽略传统的国画学习层次。教师要让学生们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进行多种表现方式的探究,但仍要从用笔用墨技巧的探索上学习中国画的精髓,并引导学生理解中国艺术中蕴含的思想,进行丰富的创作,以此达到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国画在美术课堂中的现状

中国画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已经比较丰富。在实践探索教学上,教师为让学生理解国画创作会详细带领学生尝试探究与比较;在中国画的欣赏教学上,有不少教师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带领学生通过动画的方式理解国画创作者对自然景物观察视点的运动方式;在创作课程上,教师们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然而,国画的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过度倾向于课程趣味性,而缺失了以临摹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对国画技法的练习;虽然如今学生文化视野积累丰富,但仅在美术课程上并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画艺术中的哲学精神,而中国画艺术中认为“哲理性是中国画的灵魂”;国画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少,不能使学生对国画或其他中国艺术产生持久兴趣和探索的动力;创作题材不够开放,多媒体运用得不够恰当,难以让学生在国画创作学习上踊跃表达自我个性;对于今后想学习美术专业的同学来说,艺术高考所采取的考察方式不利于引起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重视,对我国未来国画艺术家的培养造成不良影响。这些问题还需在发展的理论指导下与今后的实践中进行改善。

三、中国画在美术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致力于创新国画的教学,为确实保证课堂质量,让学校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感受国画的魅力,体验国画作画过程中的趣味,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结合现在中国画的发展与国画在美术教育中的现状,本文有以下几点关于国画课程教学策略的建议: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临摹学习

很多学生没有深入学习过中国画或书法,他们的书法功底较弱,对完整的中国画学习层次有着模糊的认识,刚开始临摹可能没有书法用笔之感。教师可以同学生讲解书画同源的原理、画法与书法的用笔与用墨方法等,使学生清晰地了解笔的用法和墨的关系,能够学会控制毛笔,使学生理解临摹的目的在于学习古人的笔墨之法,从仅仅想画得“很像”的层面走向逐步理解写意画中“写”的内涵。在构图学习上对比西方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理解何为中国画中的“三远”。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参悟国画作品和思想的关系

刘中黎先生说过:“有价值的作品必是完整的有机体和特殊的生命形式,其生命内核大抵是作者与外物相遇时所触发的‘一刹那实感,或苦思时如电石火花般绽放的顿悟,实感和顿悟被聪明的作者提炼传神词语所定格,置于情景交融、事理相洽的情境和意象(形象)中。”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也是这样,学校的美术欣赏课程必然要更加深刻,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画作品时需要巧妙地讲解中国人所追求的思想,让学生理解中国画中可以看到的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为使教学过程不枯燥,教师可通过对比讲解、视频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些思想。

(三)流行元素走进课堂,学生作品走出课堂

好的学习是能够高效应用的学习,美术贯穿于生活之中,中国画艺术也不是只停留在绘画的创作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推动了许多文创的市场发展,然而现在的年轻人正是这类文创的粉丝,同时他们也可以成为这些文创的设计者。学校和博物馆、美术馆的合作逐渐增多的同时,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社会产业,使学生在国画学习上与此联系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其实践能力,并使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快乐,凸显美术课程的课程性质。

(四)丰富创作主题,加强国画学习中诗、书、画、印的联系

2017年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有的“书法篆刻”模块取消,新增“中国书法”模块,是将本来就具有紧密联系、互相结合的中国画与书法、篆刻结合在一起,这样符合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同时可以使学生准确而全面地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课程可以诗歌引导学生国画创作,例如带领同学欣赏齐白石描绘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图1、2)后,也以一句诗句或一首诗为题,让学生创作中国画作品并设计篆刻印章及其位置。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特点,锻炼学生中国画中安排印章构图布局的能力,同时增加创作的乐趣,也可与语文学科增强联系,以理解人文精神。

(五)注重美术教师素养的提高

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庄子曾感叹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美术教师需要进行更多的艺术创作,做一个创作型教师,不仅在教学技巧上下功夫,还要不断提高自身艺术创作能力,为学生做好榜样的同时更深层次理解中国艺术,探索中国艺术的精神。在展示学生作品的同时也可以展出教师的作品,由此凸显教师表率作用,让国画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存在于有限的课时之中,而更在于学生日常自我提升和环境熏陶之中。并且,教师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不断探索新的绘画技巧和体会,推动教学发展。

四、结语

中国画传承了上千年,每个时代都有典型的印记,教师应该在有限的中国画课程内,使学生最大化地获得中国画文化的滋养。目前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未来的国画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道路还很长,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敬友.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中国画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2).

[2]刘中黎.感悟语文美育的奥妙[J].中国语文教学,2019(11).

[3]陈柳.古代散文活学活用[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中国画课程改革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