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苏文化融入颍州西湖旅游开发研究

2020-07-21 08:13李莉莉
各界·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旅游开发

李莉莉

摘要:北宋时期,欧苏文化与颍州西湖二者相互成就。当前正值颍州西湖重建,本文分析欧苏文化中的颍州西湖元素,努力探索欧苏文化融入颍州西湖旅游开发的路径,促进文旅融合,推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颍州西湖;欧苏文化;旅游开发

阜阳,在北宋时期称为“颍州”,有“欧苏旧治,淮泗名区”之称。这样一方小州,却是群星荟萃,先后有众多文人学士来颍州为官或游玩,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欧阳修和苏轼。在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和苏轼等人先后与颍州不期而遇,秀美的风物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情让他们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形成了浓浓的“颍州情结”。欧阳修、苏轼等人对颍州的热爱和眷念,使他们在颍州大有作为:在为文上著作颇丰,在从政上政绩斐然,不仅成就了自身,也影响了众多文人学士,更促进了颍州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地域文化——欧苏文化。要指出的是,欧苏文化并不是一个内涵十分明确的概念,学界和民间都没有规范的说法。结合产生背景,笔者认为欧苏文化是北宋时期欧阳修、苏轼等文士因“颍州情结”在居颍或离颍期间形成的与颍州有关的思想文化,包括颍州情结、文学思想、政治思想等方面。西湖景观曾是中国历史城市的普遍性风景符号。古书记载“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著名的有“四大西湖”:杭州西湖、颍州西湖、惠州西湖、扬州瘦西湖。今天,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和扬州瘦西湖已经成为当地的城市名片,但是阜阳的颍州西湖却是鲜为人知。颍州西湖在古代曾和杭州西湖齐名,有“未觉杭颍谁雌雄”之说。然而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由于黄河南泛、水利失修,古颍州西湖不幸消失。“未觉杭颍谁雌雄”已经变成了“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颍州西湖曾经是著名的景点,也是欧苏文化的承载体,所以它的没落和消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覆灭,也是文化血脉的断流,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我们要思考:颍州西湖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历史留下的珍宝。如何才能再现颍州西湖的雄风,与杭州西湖一辨雌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努力探索欧苏文化融入颍州西湖旅游开发的路径,促进文旅融合,在新时代重新焕发欧苏文化和颍州西湖的光芒,使二者相互成就。

一、颍州西湖的“前世今生”梳理

颍州西湖就像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经历了兴起、全盛、衰落、消亡的过程,庆幸的是它又迎来了再生。具体来说,它形成于先秦时期的水系交汇处,在盛唐时期真正兴起,逐渐成为晏游胜地。北宋是颍州西湖最为繁荣的时期。包括欧阳修和苏轼在内的许多文人学士在颍州为官或游玩,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文章篇什,修建了许多人文景观,使得西湖成为天下闻名的风景名胜。南宋以来至金元及明初,西湖开始没落,至清代,西湖面积大为缩小。民国时期,因水利失修、泥沙淤积,古西湖消失。辛亥革命后废州府而存縣,“阜阳”作为地名取代了“颍州”。“颍州”的更名,西湖的消失,导致“颍州西湖”已然名不符实,进而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然而,基于西湖的历史和欧苏文化重建西湖,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1997年,西湖大规模的疏浚治理工程拉开序幕。2007年,西湖开始了第一轮开发和建设。2017年,西湖重建再次拉开帷幕。当前,阜阳正围绕西湖以“生态西湖”“山水西湖”“文化西湖”的定位打造西湖新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中。

二、欧苏文化中的西湖元素分析

我们说,欧苏文化之所以产生于北宋时期的颍州,和美丽的西湖有很大关系,正是西湖的美妙提升了颍州之于欧、苏等文人的吸引力;而颍州西湖之所以兴盛于北宋,也得益于欧苏文化的推动。欧苏等人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们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士子来到颍州,在西湖交游唱和,创作了很多赞美西湖的诗文,客观上提高了西湖的知名度。同时,欧苏等人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们在知颍期间疏浚治理西湖,修建西湖建筑,使得西湖成为天下闻名的风景名胜。

(一)颍州诗文对西湖的赞颂

欧阳修、苏轼等人在居颍或离颍期间写下了数量众多的与颍州有关的诗文,其中一个重要主题是描写西湖、赞颂西湖。王秋生辑注的《颍州诗词详注辑评》共收录“欧阳修颍州诗词”143首、“苏轼颍州诗词”99首,其中不乏描写或提及西湖的诗文。他们或是描绘西湖一景,如,欧阳修到达颍州的第二天就去西湖游玩,随即写下“平湖十顷碧琉璃,四面清荫乍合时”;或是直接表达对西湖的赞美之情,如苏轼所写“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借西施之美喻西湖之色,欧阳修写下《采桑子十三首》词,其中直接赞美西湖的就有十首,这十首词集中描写了西湖四时的美;或是将颍州西湖与其他地方的西湖进行比较,如,被称为“西湖长”的苏轼将它与扬州瘦西湖作比较:“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认为颍州西湖的美超越扬州瘦西湖,苏轼还将它与杭州西湖作比较:“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认为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不分伯仲。欧、苏等人通过吟咏诗词,并且凭借自身的影响力,让颍州西湖走进了更多文士的诗文里,也走进了民众视野和生活中,从而扩大了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就是所谓“景由人兴”,“没有人烟的地方,再好的景致也无人欣赏;再好的风景,没有文章的记录、诗词的歌咏,也难以传世。”这些诗文,让最初作为自然景观的颍州西湖增添了人文气息,有了更深厚的底蕴;这些诗文,也让后世的我们有幸了解颍州西湖曾经的状况,为当前重建西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欧苏文化遗迹

历代颍州西湖景观很多,据《颍州西湖历史与文化的研究》统计有31处,其中宋代建筑有16处:文庙,去思堂,清颍亭,西湖书院,聚星堂,双柳亭,竹间亭,撷芳亭,西园,三桥,六一堂,会老堂,葵亭,三闸,择胜亭,欧阳文忠公祠。这些景观在西湖自然美景的基础上建成,刻印了欧苏等文士的印迹,使得自然美景和人文气息相得益彰,这正是颍州西湖“未觉杭颍谁雌雄”的魅力所在。然而,这些景观如今有幸留存下来的只有会老堂。会老堂现位于国家AAAA级景区阜阳生态园内,成为展现欧苏文化的一个窗口。虽然这些有形的遗迹不幸消失了,但是它们的身影留在了诗文中。正值西湖重建,要在有湖有岛的基础上,深挖遗迹恢复,打造地标建筑、文化符号,在文旅融合视角下发展独具特色的地方旅游。

三、欧苏文化融入颍州西湖旅游开发的路径探讨

《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如何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将颍州西湖这一“绿水青山”转化为旅游开发的“金山银山”?笔者认为,要融入欧苏文化,探索西湖旅游的新模式,从而促进文旅融合,推动经济发展。

(一)以“学界+”加强研究

欧苏文化在北宋时期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了颍州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笔文化遗产依然停留在故纸堆里,并没有被很好地研究和利用。今天要让欧苏文化置于大众视野中,置于颍州西湖旅游开发的蓝图里,首先要有理論上的准备。中小学可就欧苏文化开设相关校本课程,在学生的心里埋下弘扬地域文化的种子。相关高校也可以开设文旅课程,培养专业人才。相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确立关于欧苏文化融入阜阳西湖旅游开发的重点选题,以招标的方式选取有研究实力的理论工作者进行课题攻关,给予经费支持,形成研究热潮。多维、深入的研究成果能为颍州西湖旅游开发提供更多思路。

(二)以“文化+”凸显底蕴

一方面,融入历史文化,设计景点。正值颍州西湖旅游开发,要以人文底蕴为支撑,按照历史文献的记载,深挖会老堂、三桥等遗迹恢复,打造地标建筑、文化符号;还要化零为整、串珠成链,精心设计多条沉浸式、体验式西湖经典游线,利用VR、人工智能等技术,变观光游为体验游。另一方面,结合历史文化,展示形象。欧苏文化融入颍州西湖旅游开发若想取得成功,需要提升欧苏文化与阜阳西湖的知名度,因此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加强宣传。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互联网的力量进行推介。一要展示全新的阜阳形象,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改变过去人们对阜阳的传统印象,提升来阜游玩的兴致;二要全方位地展现颍州西湖的魅力,包括历史底蕴、自然美景和文化气息,以及当前的开发现状,将颍州西湖推广出去。其中要分享颍州相关诗文,介绍颍州西湖昔日盛景;还要讲好欧、苏等人在颍州的故事,如,欧阳修视颍州为“第二故乡”,在颍州留下许多佳话和轶闻,且终老于颍州西湖之畔。借名人效应增强颍州西湖的吸引力。

(三)以“产业+”实现增值

寻找西湖旅游与相关产业的交汇点,实现经济效益。如,利用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发展文创产业。欧、苏等人在颍州、颍州西湖留下了很多故事,创作了很多诗词,特别是他们深深的颍州情结让世人非常感动。这些故事、诗词和情结都可作为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再与我们的博物馆、美术馆、景区合作,把这些文化元素融入产品里。把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受到广泛欢迎的欧苏文化元素通过技术、创意、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促进阜阳文创产业的发展。还要利用包括欧苏文化在内的丰富多彩的阜阳地域文化,推动旅游业从湖区向城区和农村延伸,将景区景点景观串连成珠,发展全域旅游,实现“线上有风景,点上有产业,产业有品牌,品牌有价值”。

【本文系阜阳市2019年社科规划课题《欧苏文化融入阜阳西湖旅游开发研究》(FSK2019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兴武.欧阳修与颍州[M].合肥:黄山书社,2003.

[2]亓龙,王秋生,胡天生.颍州西湖历史与文化的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3]李兴武,陆志成.欧阳修的坚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4]王静,章静,张明华.2017年欧阳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明智.阜阳当代欧阳修研究概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陈思谨.欧阳修颍州时期文学创作及其影响[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杨胜宽.欧苏相合于“道”[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

[8]刘尚荣.评欧阳修与苏轼的忘年交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

[9]武刚.略论颍州西湖的变迁[J].文教资料,2013(36).

猜你喜欢
旅游开发
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浅谈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
白沙古镇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探析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
金华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