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内涵与地位浅析

2020-07-21 08:13杨显
各界·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道路理论

杨显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内核。“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党中央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结果。厘清文化自信的内涵、背景以及地位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关键。

关键词:文化自信;内涵 ;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大会上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单纯的学术问题,更是事关国运兴衰、民族精神独立和文化安全等政治问题。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和重要地位,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关键。

一、“文化自信”提出

(一)提出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 7月 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大会上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至此,“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并列提出,经历了20多年时间的磨砺与酝酿。费孝通教授1997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討班上,第一次提出“文化自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问题又一次被提出。党的十八大,正式将中国共产党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战略任务与伟大目标。2016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 9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庄严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时间历程来看,从1997年到2016年,由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提出,历时将近20年的时间。从情感历程来看,从三个关键词“提出”“树立”“坚定”看出情感态度和心理认同越来越肯定,经历了“认同”文化到“接纳”文化再到“充分肯定”文化心理过程。从思维历程来看,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文化自觉可以使我们摆脱两种倾向,一是主张“全面复古”的自尊自大,二是主张“全盘西化”的妄自菲薄。所以“文化知觉”其实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而后推陈出新,吐故纳新的艰难思维过程。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尤其是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文化自觉”上可圈可点。改革开放,开放国门,中西文化碰撞,不但没有使我们丧失文化自信,反而出现了孔子热、汉语热、诵经热、国学热、茶道热、中医热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这是国家在全面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形成的新一轮的文化自觉,其意义非同凡响。它表明,中华文化有足够的兼容并蓄,吐故纳新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以更加自信,不卑不亢的姿态展现在世界舞台。

(二)提出背景

从国内来看,文化自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述。西方似乎不存在文化自信的问题,因为几百年来,西方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向外输出所谓西方文明,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的问题。在中国,文化自信之所以要被提出,既是基于近代中国人民在抵御侵略和努力奋斗中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的一种展示,更是中国当今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对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既是对中国人民树立信心的极大鼓舞,更是对当下否定中华文化声音的有力回击。从国际来看,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比如资金,商品,技术,劳动力等都可以跨越国界,自由流通和流动,地球村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从逻辑上讲,有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就会有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全球化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美国的好莱坞、迪士尼、麦当劳、CNN等,正在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饮食习惯和精神生活。正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他能以缓慢的,长久的,悄无声息的方式渗透到各个角落,各个方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是终极竞争力。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菲利普·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和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提出了相同的理念,即未来世界的竞争与冲突,主要是在文化和制度等方面。塞缪尔·菲利普·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指出未来世界冲突的根源在文化的不同,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一书认为,冷战之后世界局势是两种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较量,而且他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失败,必然灭亡。这实际上是在用西方话语体系来解读世界形势,中国问题,而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中国用自己的话语把中国说清楚,把世界讲清楚。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解决了“挨打”的问题,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解决了“挨饿”的问题,今天,中国需要解决的是“挨骂”的问题。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层出不穷。因此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在融合与冲撞中,中华民族只有坚持自己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把握话语权,迎接挑战,向世界展示中国风貌、中国风范!

二、“文化自信”内涵阐释

(一)“文化自信”定义

学者对文化自信的阐释各有不同。石文卓、云杉等学者的观点被大多数认可。石文卓在《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一文中指出:“在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的基础上,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去除这个定义多余的成分,即“文化自信是充分肯定,是坚定信念”。可见,文化自信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情感态度。是一种从“认同”到“肯定”再到“坚定”的心理认知,情感逐步加深,态度日益坚定。因此文化自信的深层内涵是对文化价值观、文化理念和文化品质的自信。比如,中华文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观念,得民心得天下的观念以及和为贵,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信念,至今我们记忆犹新。中华文化自信是对人性、人心和人道的自信。中华文化为政以德,修齐治平思想,性善论,天良论等早已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并且具有从一而定,定之于一,一以贯之的特点。中华文化自信是对天命、天道和礼法的自信。中华文化早已洞察出过犹不及,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的法则,这正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前提。中华文化强调“以柔克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审时度势,灵活应变。中华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品质,其命维新的自信。近百年来中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风雨,始终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成绩,文化在其中起着深层次的作用。中华文化从古至今,饱经风雨,但始终“虽仍旧邦,其命维新”。

(二)“文化自信”渊源

1.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直指导我们的实践,是我们的理论武器。中华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撞中,在缺乏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中华文化显得底气不足,丧失了信心,一度想丢弃自己的传统,提出全盘西化、废除汉字的荒谬主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不仅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生,还孕育出了新的文化,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是支撑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强大基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开放包容的中华文化结合,这是我们获得自信的理论支撑。

2.文化渊源: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的激荡中站稳脚步的根基,这是文化自信的文化渊源和历史依据。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与文化使中国在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几乎都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与传统。比如我们在政治、哲学、文学、宗教、语言、艺术、音乐等领域都博大精深,自成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意义重大,它说明中华文明是一种主体性文明,而非次生性文明。即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可以追溯源流,找到母体的。比如,我们今天所讲的“与时俱进”观念,源于数千年前《周易》里的“与时偕行”;还比如,我们重视教育,其实质是儒家“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传承;我们注重“尊老爱幼”实际上是对中华孝文化的延续;中国人有存钱、储蓄的习惯,更是受到“勤俭持家”家训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是自成体系的主体文明,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化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传统的丰富性、内源性、内生性、原创性和连续性是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难以望其项背。

三、“文化自信”的地位

“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也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

(一)文化自信更基础

因为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任何国家选择和形成的道路、理论、制度,既根植于该国特定的文化土壤,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道路、理论和制度既是文化的基本构成元素,也是文化的具体呈现样态。缺乏文化支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没有根基,难以立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文化自信更基础的自信。

(二)文化自信更广泛

文化有极强的渗透性,它可以渗入各个角落。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都有特定的存在空间,文化自信虽然没有特定的生存空间,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化自信不仅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中,而且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它就存在,所以文化自信的影响更广泛。

(三)文化自信更深厚

文化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文化基因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和骨髓中,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传统,是我们的根本。文以载道,化成天下,文化一旦内化于心,就会生根发芽,外践于行。文化自信一旦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来,其影响是深厚而长远的。

(四)文化自信的地位,根本是由文化的功能所决定的

文化是空气,是母体,是土壤,是情志与精神的酵体;是理想与力量的源头;是智慧与德操的基因;是观念与认知的种子。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打牢思想根基,提供道义、智慧与精神上的支撑。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影响。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选择和形成。

总之,没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失去了精神支柱。讲清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必须回溯中国历史和文化;说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意蕴,必须依靠中国历史和文化;道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独特优势,必须依赖中国历史和文化。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和重要地位是实现文化自信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项目介绍:2019年中央党校重点调研课题《探索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编号:2019dfdxkt09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张冉著.文化自觉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

[3]任仲文.传承·开放·超越:文化自信十八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4]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刘德定.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邹徐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M].杭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7]王桂兰.主流文化认同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

[8]张岱年.儒学的中心思想何在[N].文汇报,1987.

[9]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10]石文卓.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11]赵斌.论文化自信[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

[12]张维为.中国人,你要自信[M],中信出版社,2017.

[13]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4]王蒙.王蒙谈文化自信[M].人民出版社,2018.

[15](英)雷蒙德·威廉姆斯,高晓玲.文化与社会[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16](美)塞缪斯·亨廷顿,周琪等.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17](美)约瑟夫·奈,吴晓辉,钱程.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道路理论
道听途说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盛满理论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