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赢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战 看构建社会治理新体系

2020-07-21 08:13许若
各界·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党建引领新冠肺炎疫情现代化

许若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隔仅2个月,湖北省就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并迅速蔓延到全国,辐射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渗透性之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如何妥善处理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并迅速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势头,打赢防控阻击战成了摆在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面前的一次“大考”,本文试图从各地开展疫情防控的经验做法来分析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优点和短板,并提出合理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各地做法与启示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第一时间启动社会治理应急预案,将治理体系科学高效地向“战”时转型升级,从各级组织到人民和社会团体,从城市肌肤到社区和农村脉络,从地理维度到社会和网络空间,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织密了“硬核”防控网,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做法与启示

(一)党委统筹,组织领导有方是核心

疫情防控中,地方党委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要求,切实发挥“一线指挥部”功能,从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上升到疫情防控指挥部,从建立领导包片工作机制,到组建综合协调、医疗服务、应急安保等专项工作组,从领导到工作人员、从部门到村(社区)再到网格(小区)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做到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二)基础扎实,基层坚强善战是基础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大力加强党群服务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行政(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站)为主轴,区域各类开放场所为补充的“党群服务矩阵”,打通了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疫情暴发后,各地依托“党群服务矩阵”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多元联动,群防群控到位是关键

疫情暴发后,乡镇(街道)充分发挥“轴心”作用,以村(社区)为纽结、小组小区为阵地,带动城乡各类组织和群团组织“共转”,整合资金、人员、场所、物资、信息等优势资源,形成了一個个互利共促、休戚与共的城乡共同体和区域化党建联盟,共同打好了疫情“联防”“群防”“快防”“严防”“长防”“细防”的“组合拳”。

(四)重视自治,全民齐心抗疫是保证

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党组织设置与治理联动网建设同步推进,把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疫情防控中,各小区和零星楼栋区域在村(社区)党组织和小区党支部的有序引导下,以共抗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线上和线下广泛召开居民自治会议,发动小区物业、业主委员会和业主组成“党群巡防队”,配合社区做好摸排、监测、劝导等各项防疫工作,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防护,推动疫情防控从“他治”向“自治”转变,形成了疫情防控“大闭环、全覆盖”。

(五)科学防治,信息平台助力是亮点

疫情发生后,各地突出“防止疫情蔓延扩散”总目标,牢牢抓住社区和农村两个关键点,坚持四级抓防控,从严实施交通管制,从严管控居民出行,从严管理村和社区,从严落实公共场所管控,从严管控集聚性活动,从严做好疫点封锁管控,实现了防疫工作科学化、精准化。特别是通过开发疫情防控平台,整合现有治理平台数据,探索了用智慧手段处置社会公共应急事件的新路径。

三、存在不足

(一)基础数据掌握不全面,工作缺乏针对性

各地现行使用的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系统以及各级经常收集掌握的综治管理信息较为片面,存在实用主义倾向。疫情发生后,各地各级没有掌握到与疫情防控工作相关的进出人员情况特别是疫区返回人员情况等基础数据,致使防控初期工作缺乏头绪和针对性,也造成了“心没底、干部忙、公众慌”的尴尬局面。

(二)应急处理响应不及时,工作缺乏时效性

但从工作时效性看,因为缺乏类似突发事件的处理经验,纵向各级在布置和落实上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横向依托基层党组织动员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共同体成员单位和发动居民自治的速度较为缓慢,致使防控初期还是“单打独斗”,社会治理体系在应急处理突发事件时响应不够及时,成效不够明显。

(三)主体责任落实不均衡,工作缺乏整体性

各级、各区域、各点位在落实主体责任制上还存在“上热中温下冷”“中间热周边冷”等问题。纵向上,工作能力和效果普遍存在递减现象;横向上,街道和社区处理工作的效率和成效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共同体成员单位。

(四)社会力量统筹不充分,工作缺乏协同性

在疫情防控期间,居民的出行、购物、就业都受到影响,而由于商品房小区市场化发展,居民邻里之间互动急剧减少,生活互助性极低,极度缺乏居民互助性组织和专业性社会组织,居民的衣食住行的困难皆由社区克服,社区人员就成了送菜送药的“大管家”。

(五)常态长效机制不健全,工作缺乏连续性

社会各界对疫情都表示出了高度重视,有力地营造了全城一盘棋、全民一条心的良好抗“疫”工作格局。但在调研考察中发现,防疫工作还存在在局部性问题,有的点位有时候无人管理,出现“真空期”;有的服务比如提供“一次性电梯使用纸巾”不能坚持,反而被居民所“诟病”;有的共建单位和物业公司在防控中后期,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等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共建共治共享的常态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四、思考与对策

针对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笔者认为一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优化红色治理脉络

积极推动党的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继续推进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制度,搭建柔性联结机制,强化制度刚性约束。积极实施城乡党建共同体项目,提升城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实力。全面指导引导成立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党支部和业委会党支部,推行小区党员代表驻派制度,鼓励党员在各类自治性公共事务中积极发声,让党组织有效介入小区治理全过程。

(二)持续减负赋权扩能

借鉴《上海市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草案)》《贵阳市城市社区工作条例》等立法经验,依托地方人大,为社会治理立法,特别是要出台指导性意见,赋予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全程监督物业公司和参与业委会工作的合法性,全面推行“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建立健全物业公司信用考核、群众满意度测评和信用档案等制度,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持续开展“挂牌清理”、文风会风整治等专项行动,推行“五权”下放,促进“责权利”统一,为基层减负扩权、提质增效。

(三)拓展延伸服务功能

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库,严格实行开发商社区准入制,充分盘活城市各类闲置场所和政策性场所。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

(四)提高基层自治水平

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社会的自主性,以服务为联结,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居民为主体、社会组織和驻辖区单位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社会治理体制,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居民楼栋长、业委会代表、物管企业代表、“两新组织”代表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五)强化智慧治理支撑

开展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结合GIS基础应用平台,系统动态掌握辖区内包括人、房、地、事、物等各种社会基础信息。试点建设“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在重点区域、路段运用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电子嗅探等智能化感知设施,对重点人口、重点事件、重点防范点进行智慧管理,对居民反馈的各类问题进行全过程动态跟踪,提升服务效能。建立健全全响应网格化社会共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在精准大数据的支撑下,构建随时监控监测、分析强化、应急处置的高效平台,实现综合执法、网格巡查、群众举报、智能感知等渠道收集到的各类社会事件受理、分流、处置、结案、反馈的闭环管理,做到情况动态掌握、诉求及时回应、问题快速处理、管理扁平高效。

猜你喜欢
党建引领新冠肺炎疫情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我的女巫朋友
豫园街道党建引领下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
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