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三维解读

2020-07-27 15:58车欣春
文教资料 2020年13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

车欣春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理想的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追求的目标。基于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视角,人民的美好生活可以从多种维度进行解读:在人的需要维度,美好生活体现为人的多层需要的满足;在人的全面发展维度,美好生活根植于个体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人的解放维度,美好生活表现在人的个性解放。对于马克思美好生活观,我们要深入领悟,付诸实践。

关键词: 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从未停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也从未改变。习近平同志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及美好生活,例如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4)。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提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②(61)。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直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③这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科学认识,又是对人民生活的密切关注。但美好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人人期盼的美好生活?鉴于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出发,对美好生活进行多维度的阐释。

一、人的需要与“美好生活”

人的需要是基于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不同于黑格尔派“宗教的人”,也不同于费尔巴哈“动物的人”,这些人在物质条件制约的前提下,在现实生活中从事生产活动。需要是人的本性和生存的前提,是进行生产活动的根本动力。《德意志意识形态》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四因素,概括了人类原始的四种现实需要,分别为物质资料的需要、再生产的需要、家庭繁殖的需要、交往的需要。馬克思又将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④(548)。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人的需要都有所不同,社会发展越充分,三种需要越能得到满足,需要的发展体现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的逐层递进。生存需要是人的自然需要,“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⑤(531)。生存需要维持了生命的存在。当吃、住等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在此基础上将产生新的需要,即享受需要,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资料的满足,会对物质资料进行改造和完善,进一步满足人精神的享受和愉悦。发展需要居于人的需要层次的最顶层,在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有权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这是人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整体的需要,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人民群众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实现首先要满足生存需要,解决基本的吃穿住问题,这是人民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成果丰硕,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温饱”已进入历史字典,“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体现为满足人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主要作用更倾向于对人们生存需要的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包含更高的理想追求,人们开始追寻丰富多彩的享受内容和精神的愉悦,享受是人固有的本性,对享受的需求能够促使人们不断创造,提升自我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生活不仅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更是人民彰显个性特征、维护自身尊严、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更加强调个人的发展需要。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为满足“物质文化”需要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但是经济社会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对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了制约。在新时代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应该创造条件,促进社会更充分更平衡地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美好生活”

马克思的思想旨趣在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其人学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何为全面发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⑤(189)。这里的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不是某个人,而是每个人。人以全面的方式规定着自己的本质,需要是人的内本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本质,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多重规定性。首先是人的劳动的全面发展,作为历史前提的个人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实践性的存在,只有人开始生产生活资料的时候才将自身与动物直接区分开来。马克思曾经说过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事、捕鱼、打猎、畜牧,所以劳动的全面发展表现为劳动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人改造他人的活动,改造自然的活动,改造社会的活动具有充分的完整性,人不再屈从于某个职业当中,能够克服掉片面性和固定性,可以自由地选择。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个体不是独立存在的,是整个社会中的一员,日常生产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社会交往具有普遍性。个人作为主体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摆脱民族、地域、分工等的限制,形成各领域、各层面、各阶级的社会良性互动。

美好生活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人民向往美好的生活,期盼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这种向往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不能把实现美好生活停留在口头上,而要把人民的心声付诸实践。实现美好生活需要两个因素:劳动和社会关系。劳动是为每个人设定的天职,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人的价值与社会财富,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社会成员才能实现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人民不解奋斗,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稳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共同富裕与伟大复兴,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人民的团结一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⑤(571)。每个个体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建立紧密又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应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形成和谐向上的社会风貌,全体人民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三、人的解放与“美好生活”

马克思人的解放的起点和根据是现实的个人,他认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各种关系回归到人本身。人的解放包含劳动的解放、人的社会关系的解放、人的个性解放,前面两个层面的最终目的都要落实到个性的解放。个性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关键,意味着每个社会个体在社会关系和交往发展中具有极强的自主选择性和自我创造性,正因为处于社会关系中,深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每个时代人的个性的呈现都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与原始社会和封建主义社会相比,资本主义社会客观上为人的个性提供了条件,创造了空间,在人的解放的征程中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个性的不真实性,人的解放从特殊地位出发,以部分解放人替代普遍解放,或者说人的个性和自由属于统治阶级层面。资本具有独立性,广大劳动阶级在资本的奴役下深受物欲的束缚,逐渐迷失自我,人的独立性和个性消灭殆尽。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必须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在这个集体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都能发挥最大的优势,从而实现人的解放。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着眼于人的解放,人的解放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完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人的解放,无产阶级能够并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充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要求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为人民创造幸福的生活。人的解放既是整体的又是个体的,实现美好生活要注重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美好生活既是无产阶级整体的追求,又是社会个体改善现存生活状态的愿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着眼于大多数群众的需要,又要尽量不牺牲少数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心声。人的解放既包含物质的又包含精神的,美好生活的实现还要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愿景,就要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物质条件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愈显重要,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创造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各种场合提及“美好生活”达70余次,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将美好生活置于马克思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体系中观察,是深入研究美好生活的理论根据。由此观之,“美好生活”就是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并且引导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共同体下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劳动,实现人全面的发展、彻底的解放。深入理解美好生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不仅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而且有利于人们正确把握美好生活的内涵,早日解决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注释: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张懿.马克思生命观视域中理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8(01):42-46.

本文为西南政法大学哲学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XZMYYJS2019008)。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
“美好生活”的路上,车是什么样子的?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