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2020-07-27 15:58宋贵斌
文教资料 2020年13期
关键词:获得感全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

宋贵斌

摘    要: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为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教学针对性、亲和力和获得感提供了路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顺应互联网、大数据、移动终端普及大趋势,充分发挥媒体技术发展新优势,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材整合,提高媒介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坚持线上线下、课堂课下双轨并进,在站稳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前提下,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和学生获得感。

关键词: 全媒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    获得感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思政课传递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获得感并最终反映在学生日常生活践行中。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格局、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发生深刻变革,信息交换实现全时、全域、全速,具有随时随地、交互联动的特点,并时刻影响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正向的、持續的、积极的主观情感和心理体验等知、情、意、行的客观获得。本文从高职院校思政课获得感现状调查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获得感的策略和建议。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获得感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信息

课题组依据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按照知情意行发展规律,从高职生对思政课的态度、目的、行为、收获、影响获得感的因素、期待与建议等维度设计了高职院校思政课获得感现状调查问卷,依托互联网和手机移动媒体终端,通过“问卷星”先后向许昌电气职业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预约发放850份问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实际提交有效问卷799份,有效率为94%,反馈信息为有针对性的研究策略奠定了基础。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1.对思政课抱有高期待,具有功利性。

在“您对思政课的态度是”问题选项中,选择“比较有兴趣”占51.06%,选择“还好”占47.31%,选择“无所谓”“没兴趣”只有1.63%。可见,我省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是非常认可的,并且抱有很大的期待,在“您上思政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问题的回答中反应明显。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提高思想理论修养”的占81.98%,选择“拓宽视野、增长学识”的占78.35%,选择“对自己将来工作有用”的占48.94%,选择“无目的上课,只为不旷课”的只占8.26%。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期待很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2.有参与课堂活动意愿,呈现浅表化。

在“您思政课上通常在做什么”的调查中,回答“认真听讲”的有587人,占比73.47%,回答“边听边做自己的事”的有160人,占比20.03%。回答“听一会儿就走神了”和“睡觉、聊天或玩手机”的分别是49人、3人,可能是基于不好意思如实选择的原因,这一数据与课题组教师实际课堂教学反馈情况有出入,能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尊重,亦有“浅表”性。

在回答“您所在的思政课堂气氛怎样”的问卷中,选择“师生互动充分,同学发言积极,很活跃”的占比69.34%,选择“课堂有互动、有讨论,比较活跃”的占比79.97%,反映出学生还是乐意参与课堂教学互动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氛围较好。当然,在本项调查问卷中,选择“老师讲,学生听,无互动,气氛沉闷”的占20.65%,选择“学生做自己的事,很少听课”的占7.6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提醒思政课教师随时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组织策略。

3.教学内容认同度较高,现实联系不紧密。

在回答“您认为影响思政课获得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问题中,有45.31%的学生选择“讲授内容与现实脱节,照本宣科式理论灌输,缺乏创造性”,16.4%的学生选择“教师理论功底欠缺,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说明教师备课时将“教材体系”很好地转化为“教学体系”很重要;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50.69%的学生选择“教学方式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低”,36.42%的学生选择“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没有激情和幽默感,导致课堂气氛沉闷”,13.77%的学生选择“师生间有代沟,老师上课仅为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学习漠不关心”,说明“科学理论的灌输需要精美的包装”,“原料上乘”需要“配方精良”相得益彰,才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对“您所希望的教学内容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的回答给予了很好的印证,学生的回答中,有85.61%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具有典型性、真实性、鲜活性”,67.33%的学生选择“加强案例教学,教学内容经常更新,与时俱进”,85.36%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取材于社会热点问题,或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56.95%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不要太理论化,语言要生动形象一些”。

4.对教学载体要求增高,教学手段不丰富。

在对“您所在学校思政课教学对网络及新媒体技术平台应用情况如何”的调查中,有65.71%的学生认为“经常用,平台丰富”,31.66%的学生认为“偶尔用,平台比较单一”,2.63%的学生认为“基本不用”;在回答“您认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满意度的措施是什么”问题时,66.58%的学生认可“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57.7%认为应该“依托媒体技术,合理布局教材内容,做到课堂老师讲和课下学生媒体网络自学相结合”,55.32%的学生认为应该“缩小课堂规模,加强课堂教学讨论、互动”;在回答“您认为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问题中,有45.68%的学生选择“信息技术能力强”。可见,高职学生在理性认知不断增长的同时,感性认知还占一席之地,学习的内驱力还不够强劲,需要外力的引导。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运用新媒体技术平台丰富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让学生的获得感得到提升。

二、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信息量大触发点低

一些高职院校重技能轻人文,思政课教学存在“口号上重视,行动上轻视”现象,课时安排相对较少且受到挤压,多为合班大课。迫于教学进度硬性要求,课堂教学内容信息量过大,教学内容缺乏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必要和有效转化,理论讲解缺乏现实生活典型案例的映照。

(二)学生情感需求度高感染力低

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度低,喜好猎奇,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关注教学的温度多,关注教学的深度少;关注趣味性知识多,关注理论性知识少。如果思政课老师只注重为讲教材而讲教材,缺乏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深入了解,缺乏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困惑的及时回应,课堂信息供给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对课程专注度不高,学习共鸣度低,那么,教师课前预设的既定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

(三)学生课堂到课率高参与度低

课堂教学本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但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教与学互动不足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教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赶进度、“满堂灌”,不注重课堂教学互动交流方法单一。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小。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我想学”“我要学”的积极性、参与性没有得到激发,课堂上学生“‘抬头率不高,存在人到了、心没到现象”[1]。

(四)价值认知度高践行意识差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的过程,思政课堂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考查,在实际生活践行过程中,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优秀习惯养成等与思政教育目标还有距离,只有“获得”没有“感”,“知、情、意”和“行”割裂,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没有内化为学生日常生活的践行自觉,重知轻行,知多行少。

(五)媒体认可度高但利用率低

随着全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人们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认可和接受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地关注和利用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上起到的促进作用。但与本科高校相比较,高职院校信息化、智慧化校园建设还相对滞后,信息化、智慧化的使用局限于教务平台、学工平台上,在课堂教学上使用还很有限,或仅限于PPT课件的使用、影音的播放,单一、苍白。部分学校甚至“多媒体”教室还没有真正普及,更不要谈网上思政教育基地、网上实践教育课堂建设,全媒体视域下,思政课媒体利用率不高,丰富的网络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不能做到顺势而为、全方位发挥媒体对思政课教学应有的辅助作用。

三、影响高职思政课教学获得感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重视度不够

在以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为侧重点的高职院校,学校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配置上,都偏重于职业技能课程。迫于教育部门的统一要求,一些学校的思政课程存在“口头上重视,实践上忽视”的现象,思政课教学被边缘化、标签化、口号化。和本科院校一样,在课程安排上,思政课往往呈现出的是和学生选修的兴趣课程类似“合班大课”。在这种情形下,一堂课,学生规模百人以上,师生互动、课堂交流无法有效开展,教学成效无法保证;在师资配备上,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二者混淆或等同,思政课教师队伍战斗力、专业性不强。

(二)教材整合不充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譬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政课教材内容多为与时俱进的政策和文件的整合,政治性、理论性非常强,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课前备课时将理论性、政策性非常强的教材充分拆解、整合,使严肃的“教材体系”向生动的“教学体系”“实践体系”转化。但一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仍然对教材采用直接的“拿来主义”,对教材内容不加整合、转化,侧重于教材理论的宣讲与灌输,照本宣科念教材、读PPT,类似于文件精神的传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与学生关注自己的同时关注国家和世界发展的需求有距离,课堂教学的生動性、吸引力不足。

(三)实践教学相对匮乏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定群体按照一定社会组织要求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思想政治修养实践活动,这一活动过程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但实际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实践教学开展得不够理想。一些学校因为课时挤压问题,理论教学课时尚且不足,实践教学安排基本没有。学生的课程实践活动被淡化,自主体验被剥夺。这样,学生课堂上学完相关理论知识,走出课堂难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对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提升效果大打折扣。

(四)媒介手段使用乏力

以往高职思政课,教师既具有理论上的优势,又具有生活经验的优越感,对传统媒介比较熟悉,具有绝对的主体掌控地位,掌控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过程,可以及时将把握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动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起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思政课教师的媒体操控能力并没有随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成正比提升,教师的能力被相对矮化,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信念受到冲击,造成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降低。

四、全媒体视域下提升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对策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在全媒体视域下,思政课教师只有充分发掘媒体平台优势,以学生获得感为导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高质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优化教学供给,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亲和力,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价值认同感,内化情感体验,升华道德行为。

(一)更新教学理念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职思政课教学,必须面对全媒体时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运用互联网思维,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生本理念”,突出课堂“双主”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3]。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出发,认真研究和客观分析高职学生关注的现实热点、难点及困惑的问题,并及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积极关注、解答与回应,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合理需求,融理论教学于潜移默化之中,尽一切努力用“服务的意识”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整合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依托,但教材和教学是一静一动两个不同的场域,教材如果不经语言体系转换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就会显得枯燥无趣,不能达到应有的育人化人成效。思政课教学要让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相适应,教师必须大力优化教学内容供给,精选贴近时代步伐的鲜活素材解读和佐证理论教学,让理论接上地气回归生活,并融入他们的个体生命成长中,也就是“把生涩的、有距离感的教材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4],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心灵,提升教学内容的现实吸引力,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带入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要以问题为导向,利用全媒体平台丰富的资源和技术手段,针对不同专业授课对象,有针对性地将教材的理论体系和专业实际结合起来,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一是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因素,结合学生专业进行转换,让教学内容因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二是处理好教学深广度和重难点的关系,“把问题和教材结合起来,尽可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中,让学生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5]。三是做到原料鲜活,配方独特,包装精良。要根据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结合高职学生成长需求,充分利用全媒体技术,精心地搜集、筛选、组合教学信息,创设富裕立体化和多元冲击力又有震撼效应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内容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情融合,让思政教育内容富含时代气息,富有鲜活性、感染力和艺术性,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中感受思政课的魅力,学思悟践。

(三)提升媒介素养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已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良好的媒介素养成为人们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思政课教师既要有洞察信息的敏锐性,充分关注媒体信息,又要通过媒体平台的应用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因此,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不仅要有强烈的媒介意识,运用、批判、反思等全面的媒介能力,而且要有信息制作、发布及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能力。很难想象一个只停留在“知其然”层面的思政課教师,能够有效实现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引领和舆情引导。好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是源头活水,必须不断强化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增加理论积累的深度与厚度。同时,要强化媒介素养实践。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主动在学习新媒体理论、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积极获取媒介信息,准确解读,正确引领学生,时刻关注高职学生的真正精神需求,对接课堂教学实践,提高合理运用媒体技术的能力,创新性地运用媒体手段开展教学,让媒介成为课堂教学腾飞的翅膀。

(四)强化载体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选取合适教育载体向受教育者传递正确价值观信息的过程。没有好的教育载体,思政课教学犹如暴虎冯河,难见成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目的不仅仅是承载教育信息,因为承载作为传导的前提和基础,最终目的是以载体为手段,向受教育者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6](65)。以往思政课教学载体因为局限于时间、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能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过于强化教师、课堂、书本三个中心,主要靠教师“口干舌燥”的讲授,说教有余,沟通启发不足,弱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随着全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集文本、图片、音视频于一体的新教育载体突破了时空界限,具有天然的互动优势,打通了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最后一公里”,教育双方的交流变成了全域、全天候。思政课可以充分依托“互联网+”思维,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高地,充分把握网络思政课教育教学主动权,通过综合利用主题网站、教育博客、微信公众号、QQ空间、今日头条、抖音APP等新平台、新载体传播正能量。目前,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纷纷开通了“公众号”平台,诸如“学习强国”等党媒党刊纷纷打造出高精尖的APP客户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思政课教师可以开通公众号平台,作为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积极引领学生成长。同时,凭借各种各样、功能各异的媒体平台和传播技术的应用,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线上开放课程制作,思政课可以不再受时空限制地满足不同学生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既集约又高效。

(五)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巧妙的教学设计和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要充分彰显吸引力、亲和力和针对性,就要采用高职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们的思想和思维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是模块化任务驱动法。“思政课课堂只是学生对于思政课相关理论认知的开始。唯有实现认知到行动的飞跃,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7]。在思政课堂上,可以参考和借鉴技术技能等专业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实施专题式模块化教学。思政课教师可以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依据各自专长开展分工协助、分区分块、设计专题和教学模块,融理论与实践教学于项目或任务载体中,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强化课堂主体意识,在参与活动、“朋辈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教育与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习目标。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高职生是生活在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他们喜欢融丰富影像资料、精彩现实生活案例与教师讲解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学要想征服学生,必然要用他们的方式解决问题,着力推进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融合不是迎合。思政课教学要顺势而为,依托全媒体技术,突破课堂、教室、上课时间的限制,形成线上线下教与学全覆盖。在这个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把方向”的重要理论要点、难点、重点,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线下重点讲解,讲深讲透,让学生入脑入心,化为行动;对于知识性、拓展性内容,要充分运用好信息化手段、网络阵地等平台,充分发动教学团队、学生学习班组制作微课、短视频、课件等放在线上交由学生自主突破,促进学生对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理解与内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认识和价值认知。教师只需做好质量监控、帮助和辅导,确保网络载体安全。这样线上线下联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既能有效克服课时紧缺问题,又能消除教师单一讲授带来的“审美疲劳”和学生的学习倦怠感,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答记者问(全文)[N].中国教育报,2017-03-13(01).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D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3]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

[4]宋友文,王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8).

[5]宋友文,王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8).

[6]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张敏,基于多元需求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

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全媒体视域下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JKGHYB-057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获得感全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