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视野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2020-08-04 02:45由淑芳
河北画报 2020年24期
关键词:技艺文化遗产物质

由淑芳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文化和旅游局

作为创造文化、继承文化和发展文化的广大人民群众,应当积极担起民族文化振兴的大任,主动去认识了解、继承和发展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贡献重要的力量。利用群众文化活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是充分利用了群众创造大众文化、享受大众文化地特征。群众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促进社会文化氛围的转变。因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出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应该得到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一、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是由文化活动主办发设计和开展,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的一种大众文化活动类型。因此,群众文化活动应当满足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活动需求。群众文化活动类型多样,按照自主性划分,也就是受众群体的参与意愿来划分可以分为自发性的和被动参与的。但是总的来说,大部分群众文化活动应该都是自发的,因为人民群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就是主体,拥有比较强的主动性和自发性。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参与范围比较广泛;形式和类型多种多样;参与活动的门槛比较低;文化活动的内容多样化点等等。作为社会文化建设中最主要的建设方式,广泛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地在全国各基层展开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基层大众的文化需求,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和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一)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

群众文化活动的文化内容应当是来源于群众,收益于群众的优秀文化。在这个网络文化、西方文化冲击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越来越多人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并且披着文化自由的外衣宣传不良文化,影响社会的文化环境。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角度出发,能够充分地扩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将非遗文化和技艺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活动当中去,能够极大地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增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

(二)推动社会文化建设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显得十分激烈和重要,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实力[1]。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融合,促进非遗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能够为整个社会营造一种更加崇尚优秀文化,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续发展。在当前这个思想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重要发展任务的时代,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文化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的体现。

(三)推动非遗文化合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是比较频繁、比较活跃的文化活动,其类型多种多样,形式数不胜数,广泛而全面地渗透在各个年龄段和各个群体之间。因此,将非遗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群众文化活动素材和内容,可以充分地被群众了解和感受,更普遍地传播。在当前这个网络丧文化和西方腐朽文化充斥的时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呈现了被边缘化和被忽视的趋势。因此,将非遗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趋势的继续发展,还可以推动非遗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和进一步发展,使其能够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非遗传承视角下设计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和途径

(一)突破地域限制,创新发展体验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实际上,由于客观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的影响,广袤无垠的中国土地上孕育了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而不同的非遗文化常常也代表了不同地域的人文精神特色和自然环境特色。也因此,在非遗技艺的继承和传播上,展现出了比较鲜明和浓厚的地域特征。而地域特征虽然能够完美地体现非遗技艺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却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传播范围[2]。在当前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远程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已经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播也可以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而且随着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偏好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改变,固定形式固定地点固定时间的群众文化活动已经不足以吸引人民群众。

因此,在当今这个万物互联、信息发展的时代,要想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充分展示非遗技艺文化的魅力,就必须要先扩大宣传途径和宣传范围,利用信息网络将打破群众文化活动的时空范围限制,并且要创新体验式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不再拘泥于真实触碰和实地体验,而是通过真听真看真感受来参与进非遗技艺的学习和体验中来。比如说,在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火热的情况下,可以组织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开直播或者拍摄短视频,在网络上教授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技巧,通过网络实现一对多的文化传播。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播速度,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便利感。

(二)同时开启线上线下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双入口和双通道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等实现的远程文化活动参与行为已经成为常态。因此,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渠道和资源,开启线上展览活动和线下展览活动双通道,最大程度上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规模,提高其参与度,在一次群众文化活动中实现多次群众文化活动才能达到的非遗文化宣传需求[1]。线下群众文化活动已经具备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流程和形态,而线上群众文化活动还在继续发展的阶段,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

群众文化活动主办方可以借助不同类别的信息技术,展开不同观感和体验感的线上文化活动。比如说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及VR 技术可以实现虚拟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的全过程,观赏非遗技艺传承大师的手艺,真实地全方位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拥有如他亲身经历和体验的文化活动感受。此外,更为普遍的线上文化活动方式还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的图像或者视频的观赏。线上文化活动应该将对应的非遗文化作品的制作过程和最终形态通过图像或者视频加讲解的方式录制编辑上传到相应的网站或者是平台上。然后,网站和平台再开启线上展览入口通道,支持群众远程,线上参加群众文化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降低线上展览标准和门槛,增加线上浏览的人数,增强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三)培养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的文艺表演队伍

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需要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队伍和表演队伍。现在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愿意将技艺外传,也不愿意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作为表演者将其传承的文化技艺展示出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陷入一个窘境[3]。而在这个思想文化繁杂的社会,群众文化活动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也需要进行规范,需要融入更多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内容。

因此,各类文化组织、协会和政府都应当积极地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打破其固有的传承规矩,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渠道和途径,以此来培养规模更大的,更加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队伍和表演队伍。基层政府可以鼓励中小学开设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兴趣班和专业学习班,积极地培养有能力有素质,而且真正热爱非物质文化技艺的年轻人和青年表演队伍群体。除了培养专业的传承人,还应当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表演的队伍,并且定期到各地去参加文化演出,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

(四)立足于人民群众,从继承和发扬角度出发设计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主体和创造者都是人民群众,因此在设计开展群众文化事业必须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设计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地宣传社会正能量和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只有真正能够对群众的思想起到正向熏陶作用,促进社会思想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群众文化活动才是满足群众根本需求和利益的文化活动。也只有真正能够满足群众的文化活动需求,促进群众文化素养提高的文化才是优秀的文化内容。

群众文化活动是大众的,应当符合多个层次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化发展,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受众范围。而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是适合中老年人民群众的还是适合青少年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都不能脱离宣传优秀文化的核心。因此,在非遗传承的视角下设计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既要有阳春白雪的高尚,也要有下里巴人的亲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注重文化活动的内涵升华,真正地推动非遗技艺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推动文化旅游同非遗文化和技艺的深度融合

文化旅游也是人民群众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中国文化旅游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4]。因为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以及相对而言比较完善的文化旅游体系,让个人也好,团体也好,在参加文化旅游时都能够感受到丰富的传统文化的魅力。而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目标设计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从群众普遍接受和喜欢的文化旅游活动出发,创新文化旅游的方式和体验,更加充分地挖掘文化旅游地的历史内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一个地域范围,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会孕育出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各地文旅局应当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应点文化旅游资源区内提供非遗技艺体验和观赏的特定区域和地点,以供群众参与。

五、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在文化继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民群众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当前这个思想文化大爆炸的时代,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继承和发展在悠久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成长起来的非遗技艺和文化,避免出现文化传承间断的局面。在设计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活动时,应当更加深刻全面地挖掘非遗文化的魅力,以更加丰富多样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来继承和发扬非遗文化。

猜你喜欢
技艺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Tough Nut to Crack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