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传统美术”非遗”资源进入中小学美术课堂的对策研究

2020-08-04 02:45徐姗姗李川
河北画报 2020年24期
关键词:江西美术资源

徐姗姗 李川

1.豫章师范学院

2.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的关键,在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非遗”资源作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进入校园显得尤为重要。“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各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关的一些场所和实物[1]。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分别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间文学,民俗[2]。“非遗”中众多艺术类资源与美术有着不同程度上的一些关联。中小学生学习的可塑性比较强,美术课程教学上可以通过结合本地传统美术和美术课程相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从而强化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地域民族文化的喜爱和认同感。同时也提高了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前江西地区 “非遗”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传承危机。学生普遍存在对本土“非遗”认知度不高、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因此,本文以江西中小学生对“非遗”的了解的认知程度展开调研,并针对江西传统美术“非遗”资源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一、 江西传统美术“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课堂的意义

江西是“非遗”资源大省, 在全国位于前列。其中传统美术类 “非遗”资源种类繁多,共计38 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28 项。江西传统美术“非遗”资源融中小学入美术课程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随着国家对于“非遗”的重视,传统美术资源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得到不断深化。江西传统美术“非遗”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将江西传统美术“非遗”资源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对于学生、教师,还是江西“非遗”资源,都大有极大的意义。对学生而言,江西传统美术“非遗”资源融入到中小学美术课程当中,对学生的审美眼光、多元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对于教师而言,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本土特色“非遗”美术课堂,有利于美术教学内容的拓宽与创新,同时让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得到转换,从而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对“非遗”本身而言,也是让非遗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因此,将传统美术“非遗”资源引入和应用到中小学美术课堂上,符合当前美术课程标准与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江西 传统美术“非遗”进入中小学美术课堂现状

从当前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并没有转变教学观念,课堂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比较突出,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美术课程不够重视

首先,中小学教育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将美术课程作为副课对待,没有将美术课程和其他的课程等同看待,美术课程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这对美术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会产生诸多影响,使得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其次,传统美术占美术教学比重小,时间短,不能进行系统的民间传统美术知识的学习,也没有满足学生对本土民间传统美术的学习渴望。要想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民间传统美术教育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就必须引起重视,必须得以改进和完善。

(二)美术教学内容单一

从赣美版中小学美术教材可以看出,江西红色文化在教材中有适当安排,陶瓷艺术文化有一定介绍,但相对江西传统美术“非遗”资源来说还是涉及较少,许多可以作为主要事例教学的内容仅仅是当做了辅助素材,当然还有一些内容是可以灵活处理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一定的江西传统美术“非遗”知识储备。

(三)美术教学内容缺乏本土特色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比较关键的时期,学生在这一发展阶段的可塑性比较强,为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将本土化的资源在美术课堂中加以融入,从而能加强学生对本土资源的认识了解[3]。而在实际教学的现状能发现,美术教学方面缺乏本土特色,美术内容距离学生比较远,没有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相契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这就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三、江西传统美术“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对策

美术教学过程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创设的美术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非遗”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结合学情渗透“非遗”内容

传统美术“非遗”资源引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是新的教学尝试,应当依据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认知程度,来挑选寻求适合的 “非遗”教学资源。然后结合传统美术“非遗”内容设计相应教学活动方案,保障渗透的合理性,如此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积极性。如:小学5-6 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认知水平。传统手工艺剪纸、竹编等学习内容如果过于简单就很难满足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愿望和学习新鲜感。最终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相反,难度过高的传统手工学习,材料和学习步骤的复杂对通常美术课堂学习并不适用。因此, 在选择教学内容上,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自主创作空间,促进学生吸收非物质文化美术资源的精华养分,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开设“非遗”特色课程。

学校作为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桥梁,要有组织和计划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从整体的氛围渲染方面进行优化[4]。“非遗”资源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产生的,要想了解“非遗”资源,简单的欣赏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更好地学习“非遗”资源。在此基础上中小学结合当地的传统美术“非遗”项目,开设剪纸、版画、瓷板画、竹编等多门“非遗”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设计符合身心发展,以及可操作性强的活动形式,运用各类主题活动,展览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利用起来,带给学生学习新鲜感,在学习中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意识[4]。

(三)“非遗”作品带到课堂。

传统美术“非遗”资源在对中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面有着积极推动作用,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展教学,让学生体验本土传统民间美术的特色与美妙,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非遗”作品在美术课堂上展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拉近学生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美术教师在上课前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传统美术“非遗”作品,在课程上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作品展示。通过视觉、触觉的感知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直观认识“非遗”艺术作品,理解与感受“非遗”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非遗”传承人走入课堂。

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拓展美术课程教学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不同学习美术知识体验感和新鲜感,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非遗”的传承大多数都是“非遗”传承人亲身传授技艺的模式,为了让学生可以直观认识 “非遗”、了解“非遗”,可以把“非遗”技艺的传承人直接邀请到课堂中来,通过这种授课形式,让学生对“非遗”的艺术魅力有更深层次的直观认识,加深了学生自身艺术修养,提升了学生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从而更加充分地在美术课堂上把“非遗”知识呈现给学生。有益于“非遗”文化的传承。

四、结语

将江西艺术类“非遗”资源引入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不但可以丰富我省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体量,还可以开阔美术教育的视角,满足本省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类“非遗”传统手工艺,感受本土艺术的丰富情感和深度内涵,在非遗作品展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从而,增进对本地域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推进学生的爱国爱家的责任心,认知传统文化的精神真髓,共同传承优秀的赣鄱文化。

猜你喜欢
江西美术资源
江西银行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我给资源分分类
美术篇
资源回收
我爱江西奶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江西是个好地方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