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斐多》篇中的生死观研究

2020-08-04 09:23赵彧博
青年生活 2020年23期
关键词:生死观柏拉图

赵彧博

摘要:本文以《斐多》篇这部集中反映柏拉图生死观的作品的文本分析为切入点,探索柏拉图对死亡的终极价值的认识,这是本研究的第一维度。从灵魂存在的论证到灵魂对肉体的关系,这两个层面,分析柏拉图生死观中对灵魂存在的理解,这是研究的第二维度,在此基础上,挖掘灵肉关系背后的善恶价值选择和灵魂的本质,进而揭示柏拉图对生命的本质的价值判断,这是本研究的第三维度。

关键词:柏拉图;生死观;灵魂不朽;灵魂回忆

在柏拉图为数不多的著作中,《斐多》是以探讨人的死亡为主的对话集,就其对人们自身而言,柏拉图的对话所给他们带来的哲学启迪是深刻并且持久的,截止到现代,我们所能够体会到的也只是很少一部分,可以说是冰山一角,生死观哲学在柏拉图对话集中是十分值得学习的一部分,人类为了解释灵魂不朽和灵魂回忆,通常从宗教、伦理、心理学、比较文化等维度进行诠释和探索。但无论探索到何种地步,最终还是要从哲学意蕴中寻找出与它相吻合的含义,由于灵魂所属的本质问题柏拉图始终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这就给后人对柏拉图生死观的探索,提供了争论的空间,而我们再次要解决这个问题时,就必须对灵魂的存在与所属问题进行全面的发掘,我们应该从文本出发,通过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思考:第一,柏拉图对死亡的认识程度;第二,柏拉图对灵魂本质的探索;第三,柏拉图生死观对人的本质的价值判断。

一、柏拉图对死亡的认识

(一)对自杀行为的否定

柏拉图在讨论死亡之前,首先是表达了对“自杀”行为的看法。如果说一个人死亡的话,应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受神灵的召唤,也就是正常死亡,或者因为战争或是受刑或是突发状况或是自然衰老等,一切不借自己之力而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死亡;另一种死亡则是“自杀”,“自杀”在柏拉图看来,是不被容忍的,因为“自杀”是没有受神灵的召唤而结束生命的方式,就犹如没有经过屠夫的允许,而案板上的牲口就擅自把自己毁灭。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死亡。这都是应该听从上天的安排。[1]

(二)死亡的实质的揭示

“哪真正的死亡又是什么呢?”在《斐多》中当苏格拉底问起这个问题时,米西毫不犹豫的回答道“当然有啊”[2]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死是什么状态呢?认为死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处于死的状态就是灵魂离开肉体,并且两者独立存在了,那肉體失去了灵性,便开始了腐烂,生前的一切都将不再存在意义。肉体自己不会再进食,不会说话。没有了思想。停在那里,等待着消亡。生前那些种种的为自己肉体享用的,比如华美的服饰,好看的鞋子等等,那将变得没有了价值。这些不应是一个看透死亡本质的人还在意的东西。那如果有死亡,那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肉体上的享受,应是那些关心灵魂上的快乐,去寻求真正的智慧。

所寻求的真正的智慧,在哲人那里看来是相比于那些物质上的享受,而来的更加具有意义的。真正的智慧在于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角度,看待世界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更加能释然对死亡以后的对现实世界的留恋,古代帝王,不论中西,到最后权力集中到一人身上时,都想着长生不老。其目的是因为,在人世中所拥有太多的物质财富,并深知物质财富是不会带到另一个世界的,所以正视死亡并值得人们去关注的是那些灵魂上所取得的快乐,而并非是在肉体上的享乐。

(三)死亡存在形式的意义探索

当肉体凋零,可认识到,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凡事物都是从其中对立面而生长出来的,当我们认识一件事物是高的,必然有与之对应的矮在此之前先发生的,没有对立面的话,事物将失去意义。 一切事物,凡事有相反一面的,它肯定就是从这相反的那面产生的,并只有由这相反的一面产生,没有其他面让它的产生,每对相反的事物之中,总有两种变化,变过来又变过去,如果在这边多了点,那就意味着那边少了点,古希腊哲人阿那克西曼德提出过世间变化之中,一个事物的产生,会伴随着另一个事物的灭亡,这称之为补偿原则,如果补偿原则存在,那柏拉图所说的,都是成立的,对立的双方是对立之中产生的,分解和组合,冷却和加热,与之相反的事物,都会从一个状态变成相反的状态,有时不能用语言去表达出来,但它的变化是事实存在的。

柏拉图认为,睡是醒的反面,那生必然要有一个反面,毋庸置疑的,就是死了。既然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的变化,相反的又变成了相生,睡时间长了,会醒过来,醒时间长了,又会睡下,生死在此为同样,生时,走到尽头,就会面临死亡,而死亡是灵魂与肉的分离,生和死的变化中,只有一个过程被人们看见了,那就是由死向生的过程,而从生向死的转化,我们看不见,但就要不承认吗?不会的,自然界向来将事情考虑的都是周全的,不会只有一条单行道,有来就有去,自然界中的循环,一切都是有条不紊的运转着,当我们没有掌握其规律时,将它称之为神秘,当掌握以后,了解以后,发现自然界考虑都是周全的,有因有果,生死也是如此,活的变成死的,死的就也会变成活的,所以生和死相反相生的,正像活会变成为死一样,那死也会成为活。

二、柏拉图对灵魂的理解

(一)灵魂存在的论证

在《斐多》中,柏拉图试着证明死亡的结果,死亡并不是简单的停止一切生物活动的静止。如果任何事物最终都是要停止的话,那将不会有未来。世间都是运动的,死亡和生存也是如此,因此,柏拉图提出了人是具有灵魂的。那灵魂又是什么呢?不是实体,不能说不存在,他认为灵魂是具有记忆的,当灵魂与肉体结合,组成了一个称之为活着的完整的人,能有意识的活动,如果证明灵魂是有回忆的,那也就是说,如果你问一个人记得什么事情,那这件事情肯定是他从前已经知道的事情,从前知道的事情是以往得到的认识,也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情,而不是未来发生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的某个时段,某个地方,曾听到,看到或者通过另外的认识方式,了解了一件东西,那么他以后不但能识别出这种东西,并还会附带着认识到一些其他与之相关的东西,这在我国成语中也体现为“举一反三”这种能力。此外,在动物学研究中发现,黑猩猩与人类相似度颇高,但是没有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那是为什么呢?在柏拉图看来,灵魂是由不同的部分或要素构成的,它把人的灵魂分成三部分,即:“理性、激情和欲望”,认为圆形的头脑是理性灵魂的居处,它位居全身的顶端,以便高瞻远瞩指挥全身;胸部是激情灵魂的所在地,置于理性之下并受其指挥;腹部则是欲望灵魂的居所,受理性和激情的制约,而动物是不具备理性灵魂[3],从广义上讲:首先是世界灵魂,是神的影像和第一个创造物,其他灵魂的对其进行模仿和分有;其他的灵魂对世界灵魂分到了什么它就具备了什么,柏拉图认为灵魂也是一种事物[4],所以这种模仿和分有也是行之可行的。其次是人的灵魂,是独具有理性的,相比于其他的下层灵魂,分有了神的影像中的理性、激情和欲望,从而构成了人的灵魂,这种人的灵魂是对神影像的模仿,人灵魂是神的影像的不完满的摹本,因为模仿了神影像中的部分理念而成为人的灵魂。再次是动物的灵魂,虽没有理性,却有欲望和激情,最低是植物的灵魂,只有欲望,没有其他。

人的灵魂也是有等级的,在《斐多》篇中,当他以神话的方式说明灵魂因失去了翅膀,所以不能上升到天上的理念领域,而留在地面之上,附于在肉体之中,以肉体作为暂居之地时,道出了并列举了九流灵魂的投生等级,人死了,守护神就会带他们去审判,凭他们生前做的是否善良,是否虔诚,有错就有报应,做坏事受到惩罚,然后得到赦免,如果生前行过好事,就按德报达,犯罪过,就审判,如果不可饶恕,就投入地狱,如果可以挽救的这样的灵魂进入地狱,一年以后,翻滚的浪头会把他们抛出地狱,这样投生等级的形成,公正的灵魂可以升到较好的一级,反之受到惩戒[5]

(二)灵魂与肉体的关系

柏拉图主要从灵魂与运动关系来规定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柏拉图提出“自我运动的即是灵魂”是其他的事物运动的原因,人肉体的运动是因为灵魂,他作了这样一个比喻,琴能弹出优美和谐的乐章,而灵魂就是那和谐的音乐,在调试好的琴上弹出的音乐,是看不到的,但是令人心悦畅意,也是神圣的可是琴和弦[6],是实体,就如肉体一样,属于现世的东西,琴和弦存在久了,会腐烂掉的,但和谐,优美的音乐,还是会在其他的琴上响起,是不灭的。由此看来,柏拉图认为灵魂与肉体相互作用中,灵魂在指挥肉体,肉体处在支配地位,是被统治的。一方面,灵魂运动统治支配肉体,另一方面,肉体在有利和有害的双重意义上反作用于灵魂,例如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净化灵魂,不好的习惯,会造成奴役灵魂的身体状态,灵魂和肉体在相互影响的状态下,进行一种撕扯、融合,不知不觉,肉体就被磨损掉了,灵魂又回归于上层世界。[7]

三、柏拉图对生命的价值判断

(一)灵肉关系背后的善恶辩证

灵魂不朽论的提出,揭示了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肉体存世一几十百年已是极限。当肉体被灵魂损耗尽的时候,人就面临死亡,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灵魂回到天神那里,进行审判,为之前的一生进行价值评判,这个价值评判很难,诸如柏拉图在《斐多》中说过:“假如一个人还不识人性,就和人结交,他干的事就是不漂亮的,这不是很明显的吗?假如他知道了人的性情,再和人打交道,他就会觉得好人和坏人很少,在好坏之间的人很多,因为,这是实在情况。”[8]真正的善恶是比较的结果;在日常实践中,那种极端的善恶是不易达到的。善恶是一种并行存在,人的灵魂只是在此之间自由选择,评判灵魂的本质,只是看灵魂向哪一面倾向的更多一些,倾向善的回到上一层,等待合适的时机再与肉体结合,进行再一次的生命,倾向恶的灵魂,在地狱受到惩罚,在进行一年的惩罚后被卷出地狱,开始新的生活,灵魂又是带有记忆的,带着回忆进入新的肉体,但是肉体努力阻挡灵魂的回忆,但一些灵魂自身所带的本质,是肉体所阻挡不了的,会通过音容笑貌流露出来,成为这个人的一种气质。这是在肉体阻挡灵魂后,灵魂独立性和超越性的一种体现。[9]这种通过神谕的方式,在理解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后,柏拉图道出了哲人真正不惧死亡的原因。

(二)灵魂的智慧性本质阐释

因为,生死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相互作用和分离,而灵魂又是永恒运动的,同时又带有回忆,对于肉体的灭亡,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惧怕,反而,要正视它,灵魂不朽归其本源是对人自身认识的一种肯定,灵魂是不灭的,肉体会消亡的,但是灵魂会继续带着回忆,回忆也是对人思想的表述,将人的思想流传至下世,这是一种十分强之有效的将人的美德以延续的想法,如果说,死亡对人类是毫无意义的的话,那与之对应的将是生存也不再是具有意义。关于灵魂不朽,从哲学上思考,实质上是对智慧的传承,当智慧在以书写在纸上保留下来。那么灵魂中的智慧不再靠肉体支撑,而是靠人的繁衍出新的载体,对知识再认识,哲人不惧怕死亡是因为不计较在肉体上的得失,不断净化自身的灵魂来强化到灵魂上的完善,肉体在此过程之中,阻碍了灵魂的净化。柏拉图要求人们应将灵魂与肉体相区别开来,从而更加明晰对智慧的认识。

柏拉图试图用当时人们能理解的方式,向人们阐述关于生死的实质,死是肉体的消亡,那留下的就是所谓的灵魂,而灵魂是具有回忆的,回忆是对以前的知识的回忆。[10]知识是用文字当做载体进行传承,当新的肉体接触到以往旧的知识,就是对此的灵魂回忆。一個人在生前的精神,用书籍当做载体得以被流传延续,这就是柏拉图试图在他那个时代对于知识或者说智慧传播下去最好的解释,要想做到灵魂上的不朽,只有留下足以让后人能得以学到的智慧,我们总是说“阅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一次灵魂的交流”这可能是后人对柏拉图对生死看法的最贴近的一种表述了。

柏拉图的生死观是在借助当时人们大多数认可的说法来告诉人们,只有爱智慧的人的精神是不朽的,肉体会损亡,灵魂不朽如果更加恰当的说,应该是正确的知识的不朽,学习知识是对此的回忆,肉体的享乐、伤痛不要看重,对知识的追求,将知识进行传承下去是最根本的对生死的解读。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3.

[2](古希拉)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132.

[3]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1.

[4]宋垚钢.柏拉图正义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5.

[5]阿尔法拉比.柏拉图的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4.

[6](古希腊)柏拉图.克力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7.

[7](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6.

[8](古希腊)柏拉图.斐多[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55.

[9]彭麟淋.人学思想的基石--柏拉图灵魂观与彝族灵魂观之共性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4:2.

[10](法)让·布兰(Jean).柏拉图及其学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8.

猜你喜欢
生死观柏拉图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试论新美南吉《百姓的脚,和尚的脚》中的创作意识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
虚荣与嫉妒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经典对白
柏拉图之椅
让大脑绕个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