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年人隐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护理及其意义

2020-08-05 01:5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6期
关键词:隐性心电图动态

左 骋

(绵阳市中心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隐性心肌缺血症状在临床上并没有明显的表现,此类疾病患者虽然存在相对客观的心肌缺血证据,如心肌血流灌注,冠状动脉病变等问题,右室功能往往出现心电功能异常等相应症状,此症状在临床上表现明显,多发于老年人群体。在我国老龄化趋势逐年递增的今天,老年人自身患有各种基础疾病的同时,自身机能和敏感程度下降。心肌缺血常常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或被其他疾病因素所掩盖,在临床上常常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现象。为了进一步对老年人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测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手段,现对近年来相关病例展开研究后进行数据收集,参考针对性护理的临床价值和干预措施,为近年来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出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遴选我院2019年3月—2020年4月190例隐性心肌缺血患者,对于符合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和临床观察确诊后,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在患者知情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对人群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男性心肌缺血患者为145例,女性心肌缺血患者为45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31岁,平均年龄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为(74.14±1.1)岁。

1.2 检测方法

患者均以24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统一规格为CM1、CM3和CM5导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自身情况分析进行认真记录。其主要内容可涵盖为:心理状态变化、生活作息、并发症发生情况、给药时间。若存在心肌缺血状况应对动态心电图的进行最终记录,着重对ST段出现心肌缺血性变化的幅度和频率进行记录,对发病时间以及发病过程中心率进行记录[1]。

1.3 检测标准

隐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主要诊断标准详细为:(1)ST段呈现水平状态或斜型下降幅度已经超过了0.1mV,ST段出现压力状况后进行再次压低,压低幅度均在0.1mV水平以上,持续时间为30秒,ST段在下移过程中能够恢复原本的水平标准;(2)持续发作时间≥1min;(3)两次发作间隔在1min以上[2]。

2 结果

对患者24h内出现的动态心电变化进行检测,期间若出现隐性心肌缺血发作情况的频率为4~37阵次,阵次的持续时间最长为22min,在ST段出现缺血性变化中累计时间已经超过了1小时,详情参加表。

表 老年人隐性心肌缺血患者在各个时间段出现发病情况(%)

3 讨论

3.1 护理干预

隐性心肌缺血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由于其不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所以常常被患者和医生所忽视,往往等到病情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后,才后悔莫及。根据调查,对隐性心肌缺血发病的机制做出以下分析:(1)心肌缺血发作后,缺血量未达到老年人血流临界点,没有达到痛阈,引发疼痛反应,(2)老年人身体机能弱,身体敏感性低,或者痛觉感受功能异常。(3)疼痛传导通路无法传导疼痛引起疼痛反应。冠心病患者病程深入之后,随着年龄增长,冠脉粥样硬化程度加深,使得老年人相关器官功能衰退,降低了老年人的疼痛刺激敏感性,护理人员在对老年人的心电图检测中要警戒随时可能发作的隐性心肌缺血,并增强夜间监护力度,对心电图的检测报告做好及时的处理,可在患者床旁备好相应的抢救药品,以及时处理相关疾病的突发情况。(4)定期对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展开培训,区分冠心病和其他临床因素对患者产生的ST-T变化,无需将此类变化归结为SMI,可在对患者的相应动态心电图S-T段变化的分析中,排除各类因素造成的影响[3]。(5)加强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不仅要对存在隐性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掌握,也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科普,通过增强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知能力,增加患者的自理能力,是最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此外,在患者病情需要反复住院的情况下,此时患者面对战胜疾病信念逐渐减退,导致对后续治疗的依从性下降,影响了医患关系和谐,此时可对疾病做出系统化、科学化的讲解,为病人进行健康宣教。

3.2 小结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隐性心肌缺血应该及早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动态心电图能够帮助医生更好的掌握疾病病情,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适用于个体患者。在这期间若配合有效的护理模式可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强患者的治愈信息,树立治疗信念,且对于患者本身的治疗安全提供了保障,此方法在临床应用检测以及护理模式改进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隐性心电图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国内动态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思考心电图之174》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