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

2020-08-06 11:33杨立昌沈洋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一流贵州评估

杨立昌 沈洋

摘 要:学科建设是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贵州高校上榜学科相对较少,高原高峰学科缺乏,学科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需加大投入,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学科团队,围绕国家战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凝练特色学科方向,通过政府和学校层面构建学科群,建立跨学科大科学组织,培育产生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服务地方发展。

关键词:学科评估;西部省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

中圖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4-0067-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4.011

Abstract: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ult of the fourth round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shows that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subjects on the lis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Guizhou, lacking top and first ̄class subjects, with relatively low overall level of subjec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the investment i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need to be increased by government in the west of China; and we should also focus on the innovation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introduce and cultivate a group of high ̄level talent discipline teams, focus on national strategy and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needs to refine the direction of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s, build discipline groups by the government and schools, establish interdisciplinary and large ̄scale scientific organizations, so as to cultivate and produce a number of new disciplin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s, and serve lo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discipline evaluation; western provinces in china;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以学科为基础,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可见,学科是高等学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核心载体,学科建设水平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加强学科建设与发展是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西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相对滞后,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高校总数、部属院校数、国家重点学科数、“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数等均与中东部省份差距较大。这就需要全面分析本区域内高校学科发展状况,找出发展差距,整合有限资源,对区域内优势特色学科和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学科给予重点投入建设,错位优势发展,切实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这是推进西部地方高校学科跨越式发展,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路径。本文以贵州参加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高校为样本,基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数据,通过分析贵州高校学科上榜情况,以期推断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及问题,为西部地方高校第五轮学科评估迎评促建与学科建设内涵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一、全国学科评估概述

(一)学科评估基本要义及内涵

学科是一定历史时期知识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规范化、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1],是一个由学者、学生、学术组成的共同体,是大学进行知识创造、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单元[2]。评估作为衡量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基本手段和根本方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已获得广泛认可。当前,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开展的评估,主要有政府开展的学位点合格评估、社会中介组织开展的学科水平评估和高校开展的学位点自我评估。其中,学位点合格评估指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所开展的,对国家已授权进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活动高校的学位点进行强制性评估活动,重心在于学位点人才培养的目标、条件、质量和保障的评价,关注人才培养,具有强制性、全局性、周期性和约束性等特征;学科水平评估的重心在于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的评价,关注学科建设内涵,具有自愿性、局部性、周期性和非约束性等特征[3]。学科评估相对于大学排名更加合理,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评估手段。科学的学科评估能够有效促进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4]。这是因为,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学科评估有助于他们了解各学位点的发展态势,为拨款、资源分配和绩效问责提供依据;对高校而言,学科评估有助于客观评价校内各学科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位置,并为学校制定学科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从社会和市场的角度来看,学科排名有助于家长和学生了解各高校学科发展水平,是求学择校的重要参考[5]。

(二)学位中心学科评估概述

当前,在我国由社会中介组织开展的学科水平评估中,最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开展的学科评估,它是指对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按照我国《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评估结果以一定方式公布,并向参评单位反馈结果及分析报告。学位中心的学科评估提出了扎根中国大地,以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根本遵循的评估理念、指导思想、学科评估体系和评估办法[6]。截至目前,全国学科评估已经开展过四次,第五轮学科评估即将启动,据学位中心消息披露,目前相关评估指标体系正在研判确定中。与前三轮学科评估相比,“分类评估”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并在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在保持原有指标框架基础上,根据学科门类特征增设了人文、社科、理工、农学、医学、管理、艺术、建筑、体育共九套指标体系框架。在评估结果呈现方式上,由以往的“分数呈现”转变为“分档呈现”,即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排位前70%的学科分A、B、C三类九档公布等级。

二、贵州高校参评及上榜学科分析

(一)贵州高校学科参评情况

贵州高校首次参加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共有7所高校共计85个学科参评,其中人文类6个,社科类15个,理工类33个,农学类7个,医学类15个,管理学类8个,体育类1个。在第四轮学科评估设置的9类学科门类中,贵州高校艺术学类和建筑学类没有参评学科,具体参评学科见表1。

(二)上榜学科分析

1.上榜学科总体情况

贵州高校参评学科85个,共有42个学科上榜,上榜学科档次分布及占比见图1。

如图1所示,贵州高校进入全国学科前70%的学科共计42个,占全国高校上榜学科0.82%。上榜学科主要分布在B-到C-(全国学科排位30%~70%)之间,共有40个学科,占全省高校全部上榜学科95.24%。进入B档次及以上学科(全国排位前30%)仅有2个,而代表全国顶尖学科的A-及以上档次(全国排位10%以上)学科空缺。

2.上榜学科高校分布

贵州上榜42个学科的高校分布及档位分布见表2。

如表2所示,此次上榜的高校共有7所,即贵州全部参评高校均有学科上榜。从上榜学科数量及档位分布情况来看,7所高校大概划分为三个层次:贵州大学作为省内唯一一所“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学科的高校,共有18个学科上榜,在B-档及以上学科共有5个,其中拥有全省唯一上榜B+档学科1个,C+到C-共有13个学科,学科档次分布明显优于其他省内高校,学科整体实力较强,优势突出,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属第一层次高校。第二层次高校为贵州师范大学,共有8个学科上榜,拥有B档、B-档学科各1个。其他5所高校分別有2至5个学科上榜,属于第三层次高校,这5所高校以上榜C档和C-档为主,均无上榜B-档以上学科。全省上榜学科较多的高校类型分别为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财经类院校,且均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中贵州财经大学于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3.上榜学科结构

贵州高校上榜的42个学科所属学科门类及各档次分布见表3。

如表3所示,贵州高校上榜学科的学科门类主要以理工类为主,共有17个学科,占全省上榜学科40.48%,占绝对优势;其次为人文社科类,共有12个学科,占全省上榜学科的28.57%。从上榜学科档次来看,进入B+档学科为贵州大学的“植物保护”,是贵州高校唯一入选“双一流”建设的学科。进入B档学科的是贵州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B-档的学科均属理学和工学,分别为“数学”“生物学”“机械工程”“软件工程”“地理学”,发展潜力和优势较为明显。上榜B-档及以上学科全部为贵州高校长期坚持建设的“老牌”学科,且均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此外,在上榜的42个学科中,仅有16个学科为2所高校共同上榜,这些学科为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生态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管理,而其余学科仅有1所高校上榜,学科力量较单薄,整体实力较弱。

综合以上数据表明,贵州高校参评学科中没有学科进入A-档及以上学科,分别各有1个学科进入B+和B,有5个学科进入B-,覆盖人文社会科学、理工和农学三大类,依托高校主要是贵州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其他5所参评高校无学科进入B-及以上。贵州高校学科高峰欠高度,学科高原欠厚度,学科发展参差不齐,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学科门类发展水平较强,哲学、历史学、体育学、建筑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发展水平相对较弱,有些学科仍为空白。

(三)上榜学科区位对比分析

从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重庆共12个西部省(区、市)中,选取人均GDP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相近的贵州、云南、广西、甘肃、新疆、内蒙古共6个省(区)进行对比。西部6个省(区)GDP及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见表4。

如表4所示,在所列举的西部6个省(区)中,除了内蒙古人均GDP较高之外,其余5个省(区)人均GDP接近,贵州排位第4,高于云南和甘肃。从普通本科高校数和在校本科生人数来看,贵州在6省中排位第3,仅低于广西和云南,但在校研究生人数贵州排位垫底。其中,贵州在校博士生规模仅是新疆、广西、内蒙古的一半,与云南、甘肃差距较大。从“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来看,贵州、广西和内蒙古3个省(区)均无“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也均仅有1个。

西部6个省(区)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见表5。

如表5所示,贵州高校上榜学科总数在所列6省(区)中处于挂末位置,且贵州高校上榜B-档及以上学科占总上榜学科比例仅为16.67%,为6省(区)中最低,比例最高的是甘肃,为48.80%。从6省(区)来看,内蒙古与贵州上榜学科总数非常接近,但从上榜学科档次分布看,内蒙古上榜B-档以上学科共有16个学科,超出贵州1倍多。从上榜高校数量来看,广西与贵州相同,但无论从上榜学科总量还是上榜学科档次来看,广西明显优于贵州。值得注意的是,在6省(区)中云南和甘肃人均GDP均排名在贵州之后,但云南和甘肃分别有2个学科上榜A-及以上学科,且都有1个学科进入A+,学科分布和学科梯队在西部6省(区)中优势非常明显。

综上分析,在所列6个省(区)中,虽然贵州人均GDP和本科生教育处于中间及偏上位置,但研究生教育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均处于靠后位置,学科总体水平较弱,冲击全国顶尖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后备学科非常匮乏,学科整体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四)上榜学科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纵向发展来看,贵州高校上榜学科主要集中在C档上,进入B档学科较少,没有学科进入A档,学科梯队不合理,学科发展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上榜学科覆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9个学科门类,哲学、历史学、艺术学3个学科门类没有学科上榜,进入B-档及以上学科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个法学学科门类之外,其余6个学科均属于理、工、农3个学科门类,理工农学科门类整体发展表现较好,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管理等学科门类发展相对滞后。

从横向发展来看,贵州高校学科整体水平与全国相比相对较弱:从上榜学科数来看,在西部省份中仅高于宁夏、青海和西藏,而与云南、广西、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学科规模相当的省份相比,则处于挂末位置;而从B档以及以上学科占比看,贵州仅高于西藏,贵州高校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在西部省份相对较弱,学科特色和优势还不明显。

三、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路径选择

在国家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西部地方高等教育要实现整体水平提升,关键和核心是抓学科建设,通过学科专业建设,实现以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开发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发展。而要实现学科特色发展,就需要西部地方高校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结合自身办学水平及地域环境的特殊性,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办学活动,采取变革理念、提升质量、凝练学科、寻求政府支持、面向实践、创新制度等措施主动参与“双一流”建设,推动学科建设实现从模仿到创新、从规模扩展向内涵发展、从庸俗平均向尖端水平发展、从政府推动到政府支持、从学术旨趣走向实践取向、从约束走向激励的转变,从而赢得新型发展机遇[7]。

(一)理性对待学科评估,科学用好评估结果

“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是评估的主要目的,也是国际通用做法。通过实施学科评估,不仅可以测度学科建设成效,而且还有助于强化学科内涵建设,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为学科发展与改进找到问题与起点,为社会了解学科发展状况提供透明的信息库,为促进学科发展和评估国际化提供动力[8]。但凡评估,均涉及一系列理论、工具和方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避免会存在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高校理性对待评估,科学用好评估结果,不能妄自菲薄,要在全面客观分析评估结果基础上,找出自身学科建设不足及其背后原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为此,在推进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中,需要规避学科评估存在的不足,恰当运用好评估这把“量尺”,慎用评估结果开展各类高校排名,防止陷入“排名漩涡”而不能自拔。在分析评估结果时,不能简单将评估结果等同于学科建设实际水平,不仅要关注上榜学科,更要关注未上榜学科,特别要防止未进入70%行列学科“边缘化”甚至“被裁撤”的“生态失衡”学科建设误区[9]。总之,学科评估不只是学科水平的反映,亦不只是一种排名活动,它是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战略和根本方法[10]。

(二)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筑聚集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而组建一流科研团队、凝聚高水平人才又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当前,地方高校在实施高端人才战略方面,未能紧密联系学科建设、团队建设和学校特点引进人才,在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护、开发等方面还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对高端人才的薪酬激励力度较弱,层次性不强,分类不足,绩效考核形式主义较强,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育制度[11]。相对于中东部地方高校和中央部属院校,西部地方高校在科研平台、人文环境、社会声誉等方面还处于劣势,面临着“进人难”和“现有优秀人才流失”的双重困境。西部地方高校若要破解人才与经费瓶颈制约,需另辟蹊径,创新地方高校人才培育体制,提高经费筹措能力,形成经费、学科、人才的良性循环[12],跳出传统评价的思维定式,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和评价观,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13]。就学科发展而言,通过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搭建平台,就能形成人才聚集“磁場”,引领一个学科团队,汇聚一批人才,能较快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此,西部地方高校应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托西部省份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科研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加快吸引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学科团队。加大力度培养和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营造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应打破地方财政投入一般“只投物、不投人”的现状,采取集中投入、精准支持、以奖代补的分配机制。建设资金重点向学科、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倾斜,增强科研实力。同时,建立部门协同机制,推进财政、教育、科技、经信、发改、组织、人社等省直部门的通力合作,汇聚有限资源,让更多的资金、更多的项目、更多的平台向高校学科汇聚,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实现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整体发展。

(三)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特色贡献促学科发展

地方高校主要承担着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使命,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依托于地方,办学的特色和优势来源于地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主要体现在对区域发展的贡献之中[14]。教育部等三部委在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指出,要坚持以学科为基础,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因此,西部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要避开科研资源条件有限、学科基础薄弱、原创性研究能力弱等劣势,紧紧依托地方自然环境资源优势,扎根西部,扎根地方,围绕脱贫减贫、生态保护、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社会保障等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以及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行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找准特色领域和方向,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开展协同攻关。通过在服务地方发展及指引区域产业发展的应用开发研究实践中,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科技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凝练形成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和学科方向。应打破“大而全、多而广”的学科建设模式,将有限资源用于建设优而特的学科,变“模仿追赶”为“另辟蹊径”的学科建设思路,在特、强、精、优上下功夫,走差异化、错位化发展之路,在体现地方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上建设一流学科,以点带面,错位发展,不断形成“人无我有、人优我特”的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格局,打造形成学科比较优势,走出一条具有西部省份鲜明特征的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之路。

(四)实施跨学科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高峰高原学科

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在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用数学方法对此作了逻辑严密的描述,他的理念被称为“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其中,假定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是固有的,如果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而“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15]。按照“帕累托改进”理念,在学科资源总量和学科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分散的学科按照学科相近或不同门类学科汇聚在一个学科群,将实现学科群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而建立跨学科组织开展跨学科研究则恰好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通过跨学科,高校中的学者群体可以打破条块分割与学术堡垒,挣脱原有体制的禁锢与束缚,实现学术资源共享,从而走向合作与协同,这对于教学、科研以及学科间的相互理解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16]。因此,西部地方高校应结合当前一流学科建设缺少“高度”和“厚度”的实际,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重大创新任务和项目需求,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推动高校建立跨学科的横向实体组织,以及以高峰学科为引领、其他支撑学科为成员的跨学科纵向学术组织,通过学科之间的“抱团取暖”,改变学科建设由“单兵作战”向“集团军作战”转变,发挥学科群组织内部成员优势,带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学科建设体系,提升西部地方高校学科整体实力。

(五)学科建设回归育人本位,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内生动力

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在于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也是大学区别于科研机构的关键。同时,大学进行的学科专业建设,其目的也是培养人才,只是从人才培养体系来看,学科是针对研究生培养,而专业针对本科人才培养。大学的科研除了具有学术性之外,还具有育人性,这是世界各国高校的普遍认识,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理念。西部地方高校开展学科建设,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有西部地方特色的中国大学,学科建设要紧紧围绕“推进四个回归”,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以高水平有特色的科研建设一流学科,以一流学科支撑引领一流本科专业,培养一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同时,国家应结合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严重不足的实际,将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部分重点用于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特别是扩大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为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总之,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一流”战略不断深入推进,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战,如何突围,力争实现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增比进位,实现学科建设内涵发展和整体实力提高,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

[1] 袁曦临.学科的迷思[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2.

[2] 张继平,覃琳.学科评估服务“双一流”建设:理念、目的与机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2):67-71.

[3] 梁传杰.对“学科评估”的若干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51-56.

[4] 王小梅,范笑仙,李璐.以学科评估为契机 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观点摘编)[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23-30.

[5] 蒋林浩,沈文钦,陈洪捷,等.学科评估的方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影响:美英中三国的比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1):92-101.

[6] 黄宝印,林梦泉,任超,等.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学科评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8(1):13-18.

[7] 杨聚鹏.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行动逻辑与战略选择——基于西部地方院校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9):26-31.

[8] 赵立莹.问责与改进:我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元评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2):32-38.

[9] 解德渤,李枭鹰.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的优化路径——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若干问题的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96-103.

[10] 牛君霞,董泽芳.学科评估服务“双一流”建设:意念、障碍与出路[J].教育科学,2018,34(6):62-67.

[11] 温志强,李永俊.“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高端人才战略SWOT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10):77-82.

[12] 吴海江,楼世洲.“入围或突围”:“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发展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Z1):22-29.

[13] 贺芬.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机遇、困境和出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7):36-42.

[14] 黄彬,刘盾,谢春晓.“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逻辑转向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8):1-5.

[15] 安宇宏.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最优[J].宏观经济管理,2013(3):76.

[16] 李鹏虎.“双一流”建设中的跨学科元素:组织及制度[J].现代教育管理,2019(4):49-53.

(责任编辑:杨 波)

猜你喜欢
一流贵州评估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360度绩效评估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探析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Make Efforts,and You’ll Get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