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灯具撷英

2020-08-09 08:41赵志良
东方收藏 2020年5期
关键词:灯柱烛台灯具

赵志良

我国古代灯具,源远流长,造型别致,设计新颖,种类繁多,材质广泛,大致分为铜、陶、瓷、铁、锡、金银、玻璃、木头、石头等。

灯的发明与火密切相关,人类发现和保存火是灯具发明的前提。夏商周时期,照明用的是一种“烛”,类似一种火把。我国最早的灯,可能源自陶豆。一、战国以前无“灯”字,仅有“豆”字。《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礼义·公食大夫礼》:“大羹湆不和,实于镫,宰右执镫,左执盖。”郑玄注:“瓦豆谓之镫。”贾公颜疏:“瓦豆谓之镫。诗云:于豆于登。毛亦云:木曰豆,瓦曰登。”可见,在我国古代,豆称为登,“登”与“镫”通用。二、战国、两汉时期的豆形灯与陶豆无别,而且汉代的铜灯自铭为“烛豆”。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灯的出现和使用,是受陶豆的启发而来。

根据战国的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推断,我国最晚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和使用了灯。《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说明战国时已有了“镫”,并且成为了人们日常照明用器。

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其形制主要有豆形灯、盒形灯、多枝灯、人俑持灯和兽形灯等。多枝灯和人俑持灯,是战国时期青铜灯具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器型。多枝灯以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十五连盏灯为最具代表性,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十五个灯盏,错落有致,树上有一夔、二鸟、四猴,龙游、鸟鸣、猴耍,形态各异,妙趣横生,工艺繁杂,技艺高超。

两汉时期的灯具,形制方面,除了承袭战国座灯之外,出现了悬挂方便的吊灯。质地方面,除了青铜灯、陶灯之外,出现了铁灯、玉灯和石灯等。汉代灯具的使用已非常普及。纹饰种类较之前也丰富多彩。多枝华灯灯具广为流行。该时期的灯具体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其中以著名的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出土的“长信宫灯”为代表,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等六部分分铸组合而成,造型庄重,设计精巧,具有了环保功能,凸显了科学理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灯具成为人们照明、祭祀、喜庆等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最重要的一点是陶瓷灯具在民间被普遍应用。其中青瓷灯具所占比重最大。

隋唐时期,不仅大量生产以实用性为主的陶瓷灯具,而且迅速发展了以装饰性为主的彩灯,最突出的代表作就是宫灯。灯彩的由来,与元宵节张灯的习俗有直接的关系。隋唐以降,灯具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文献中关于燃灯的记载较多。唐冯贽《南部烟花记》:“(隋)炀帝香宝,宫中烛心至跋,皆用异屑,燃之有异彩数重。”《宋史·礼志》记载,唐代统治阶级于每年的“正月望夜,开场市门燃灯”。唐张鷟《朝野佥载》:“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20丈,被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望之如花树……年少妇女千余人,于灯下踏歌,三日夜晚,欢乐之极,未始有之。”王公贵戚以灯来装扮自己的宫廷苑囿,不仅有“火树”“烛龙”,还有“灯婢”“烛奴”,以显自身的华贵。《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宁王宫中,每夜于帐前罗列木雕矮婢,饰以彩绘,各执华灯,自昏达旦,故目之为灯婢。”可见当时之盛况。民间用灯,较之前更加讲究实用和便利。既有“长擎八尺”的高灯,也有“短擎二尺便且光”的矮灯,还有轻小易于移动、尺寸较小的油灯和烛台。

两宋时期,灯具是普遍的随葬品之一。作为实用的陶瓷灯具数量剧增,造型丰富,形制多样,釉色丰富多彩。纹样多为花草纹,装饰手法有刻花、剔花、绘花、贴塑、镂空等,釉色有白釉、青釉、影青釉、绿釉、黄釉、黑釉、酱釉等。

五代至两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省油灯,又称夹瓷盏。陆游《斋居纪事》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盎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其《老学庵笔记》亦有记载:“《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今雅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历之。寻常盏为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烛不然,其省油几半。”标志着灯具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元代瓷灯主要有三种形制,一种形体较大,由灯盏、灯柱、灯座组成。灯盏、灯座均为圆盘形,盏分上下两层,分别固定在灯柱上。一种形体较小,只有一灯盏,深腹,前有流,后有把,平底。第三种形制为高足杯状,杯中有柱形圆管,两侧底部有对称方孔贯通,用以放置灯捻。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灯具的发展进入又一个高峰时期。各种豪华的陶瓷灯、金属灯、玻璃灯、宫灯等丰富繁丽。陶瓷灯具仍然是明清时期实用灯具的主流。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瓷灯有仿汉雁足者,其釉色则仿汝之類,大抵明代杂窑也。至清乾嘉贵尚五彩制,虽华腴而乏朴茂式,亦趋时不古矣。”金属灯具亦较发达,有银、铜、锡等材质。明高濂《遵生八笺》之五《燕闲清赏笺》记载:“用古铜驼灯、羊灯、龟灯、诸葛军中行灯、凤鸟灯,有圆灯盘……观青绿铜荷一片,檠驾花朵坐上想取古人金荷之意用,亦不俗古。”玻璃灯具进一步发展,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是玻璃灯具的主要产地。据记载,从乾隆十七年十一月二十日起至十八年三月十六日止的一百多天内,烧成的玻璃制品中,就有玻璃灯九座。当时的玻璃灯具多仿照西式,西洋画家郎世宁还曾担任艺术设计。

宫灯在明清两代达到了鼎盛,更兼有照明和装饰欣赏两者功能。清代宫灯极为丰富多彩,品种有挂灯、壁灯、壁挂灯、桌灯、提灯、把灯、戳灯、路灯、仪仗灯等;造型有圆形、椭圆形、方形、菱形、扇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套方(方胜)形、花篮形、鱼形、瓶形、葫芦形、花瓣形、亭台形等。装饰题材有福字、寿字、双喜、松鹤、百子、天下太平、金玉满堂、万寿无疆等祥瑞图案。宫灯一般选用花梨、紫檀、红木等贵重木材为框架,雕刻吉祥纹饰;或以雕漆为框架,镶以纱绢或玻璃、料丝等。其艺术风格庄重典雅,富丽堂皇,彰显宫廷气派。

民国时期,灯具延续了清代风格,更多以注重实用为主,民间应用已基本得到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工具。

1.宋磁州窑白釉高足杯油灯(图1)

口径5、高10.8厘米。整体为圆形,高足杯状,顶盖如伞。底座为倒置喇叭状,中空,不施釉,圈足外撇。束腰。上部为圆筒状灯膛,空心,不施釉,以放置灯油。顶部呈伞盖状,边缘向下内收。胎体细密,呈黄白色,外壁施白釉,不到底,有流釉、垂釉现象。光素无纹。器型端庄大方,制作略显粗糙,精细不足,显示了宋代民窑瓷器的特征。

2.清粉彩开光花鸟纹灯(图2)

口径9.5、足径10、高31厘米。该灯由底座和灯罩两部分组成。底座呈“亚”字形,底部为覆碗式,外壁绘缠枝莲纹;中部为中间鼓起的圆柱,上下部分别为粉地和黄地,绘满圆圈;上部为盘状,直边外壁绘一周回纹。盘上置灯罩,呈罐状,口沿外壁绘一周回纹;溜肩,鼓腹,底部内收。外壁顶端和底端各绘一圈如意云纹。腹部满绘缠枝莲纹,中间次第四个椭圆形开光,两两相对,四周绘一圈钱纹,开光内分别绘蜻蜓莲荷纹、鹭鸶水草纹、牡丹花卉纹等,寓意一品清廉、一路连科、吉祥富贵等,充满吉祥寓意。胎体薄细通透,绘画精致,布局有序,疏密有致,色彩鲜艳,釉色莹润,美观大方,堪称清代粉彩瓷灯中的精品。

3.清粉彩人物纹盘形烛台(图3)

直径10.4、高3.8厘米。盘为六边菱花式,中间为鼎式灯柱,中空,可放置蜡烛。或为灯柱上原有一立钎,现已缺失。盘内壁绘戏剧人物图,为花园相会之场景。庭园之内,一公子头戴翅帽,身穿红袍,作拱手施礼状。一小姐红衣绿裙,在一蓝衫丫鬟的搀扶之下,迈步迎向公子,人物神态刻画细致。花园相会成为我国古代爱情故事的重要情节。元著名爱情杂剧王实甫《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白朴《墙头马上》(裴少俊与李千金)等均有花园相会的故事情节。其美丽缠绵的月下相约,流传为后世的千古佳话。

烛台是照明器具之一,是一种集实用性、工艺性、观赏性、装饰性为一体的生活用具。材质有银、铜、铁、锡、木、瓷、陶等多种。三国时期有青瓷卧羊形烛台,西晋流行卧狮形烛台。南朝时烛台式样较为丰富,有狮形、单管,双管、四管、荷花形等。隋唐时期的烛台底座常刻有精美的花纹。明代烛台造型丰富,并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中永乐、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烛台,器口和台座呈八角形,颈部为圆柱形。清代以后的烛台形制基本承袭此式。烛台在承托安插蜡烛的方式上,基本有三种样式:一是中空筒管式;二是孔穴式的;三是立钎式的。它们都是以插放或套箍蜡烛为特征,兴衰更替,历代不同。前两种多见于汉晋唐宋时期,后一种以明清最众。

4.清粉彩开光杂宝纹烛台(图4)

底边长5.3、高26.5厘米。该灯整体呈两层塔式,每层均为花觚状,下大上小。外壁绘夔龙纹和蕉叶纹。底部四边开壸门。中部束腰。顶部为方形花盆状烛盘。中部大盘四面外壁分别绘开光杂宝纹。

杂宝纹是一种典型的吉祥装饰纹样,寓意吉祥,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清。所取宝物形象较多,元代有双角、银锭、犀角、火珠、火焰、火轮、法螺、珊瑚、双钱等,明代又新增祥云、灵芝、方胜、艾叶、卷书、笔、馨、鼎、葫芦等。因其常无定式,任意择用,故而称杂宝。杂宝纹基本囊括了世俗社会对权势、财富、爱情、幸福、长寿、享乐等的普遍追求,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纹样。

5.清粉彩瓷人灯(图5)

长11、宽7.2、高23厘米。该灯由底座、神人、灯盘三部分组成。底座为方台形,前壁绘网格纹和如意云纹。中部为一蹲坐神人,头顶花边圆灯盘,双手上举托扶灯盘。身穿龙鳞服,腰系兽首带。目瞪口张,眉须突兀。身材魁梧,神态威猛,气势凌人。灯盘中部有一短圆柱,插蜡烛之用。该灯造型独特,取其护佑安康之意。

6.清红釉描金龙凤纹烛台(图6)

底径12、高22.5厘米。烛台底座为覆杯状,灯盘为立杯状,盘中间为圆柱形灯柱。通体施红釉。底座外壁描金绘一周双龙戏珠纹。灯盘外壁描金绘一周双凤戏珠纹。龙凤皆飞舞生动,潇洒自如,活灵活现,动态十足。

瓷器中的红釉首创于元代,因釉中掺入了一定含量的氧化铜,而铜元素在高温烧成中还原呈现红色。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红釉瓷用于宫廷祭祀,故而当时的红釉器称为“祭红”,又称“霁红”。《浮梁县志》有“百种佳瓷不胜挑,祭红祭翠比琼瑶”的诗句来赞美祭红釉。

7.清黄釉狮子灯(图7)

长13.3、宽7.9、高20厘米。灯座呈长方形,内部中空。灯座上站立一黄釉狮子,昂首挺胸,狮口张开,双目圆睁,狮尾上翘。背脊上托扶起八方形瓶状圆柱,外壁分别绘八卦纹。制作略为粗糙,不甚精致。应为民窑产品。

黄釉,瓷器釉色名。最早出现于唐代。明代黄釉有新的发展,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清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传统黄釉有两种:一、以三价铁离子着色的石灰釉,属高温釉;二、以含铁的天然矿物为着色剂,但基础釉是铅釉,属低温釉。明、清黄釉都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铁黄,用氧化焰低温烧成,釉色黄润光滑,釉面晶莹透彻。

另有一清青花狮子灯(图8),长14、宽5.4、高 17厘米。器型与上述黄釉狮子灯类似。

8.清青花油灯(图9)

盘径10.5、高20厘米。灯座为对盘状,内壁施白釉,外壁施黑釉,光素无纹。底盘中部为一较高圆柱形灯柱,柱一侧有一耳形鋬,皆施白釉,光素无纹。柱顶为一罐形灯盘,内置灯油,外壁青花描绘一类似“否”字图案,似为随意描画,抽象简率。器型高挑,古樸素雅,有仿古韵味。

9.清白釉烛台(图10)

底径9.5、高14厘米。烛台为两盘中柱式,底座为一较大覆盘,中为圆柱,灯盘为一较小圆盘。通体施白釉,釉面洁白莹润,光素无纹,灯柱两端各有一道凸弦纹。造型简约,稳重大方,注重实用而又不失美观。

10.民国掐丝珐琅博古纹灯(图11)

直径6.2、高7厘米。黄铜质。灯座为四方委角形,四面为纹饰,上下各为一横向回纹,左右各为一竖向四朵花卉纹。中部长方形开光,内绘博古纹。中部为圆柱形灯柱,内置灯油。灯柱周置圆形围栏,三层镂空纹饰,自下而上分别为几何纹、钱纹、花卉纹。顶部为一圆盖,中有一短圆柱,用以放置灯捻。造型别致,取天圆地方之意。

11.民国双喜纹铜烛台(图12)

高44.5厘米。烛台由五部分组成。灯座为方形,四面开壸门,四角呈马蹄状外撇。座上为镂空方胜托双喜字。中部为一略大元宝形灯盘,盘上为一镂空双喜字。再上为一略小元宝形灯盘,盘上有一立钎。该类烛台喜庆寓意较强,当为婚嫁用品。

胜原为古代汉族神话中“西王母”所戴的发饰。方胜纹是汉族传统寓意纹样,为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图案或纹样。形状像由两个菱形部分重叠相连而成的一种首饰。明清时期,方胜纹成为吉祥图案中常见的纹饰之一。

12.民国锡油灯(图13)

盘径15、高49厘米。锡质,光亮润泽,包浆自然。灯座为对喇叭状,中盘之上为灯柱,由瓶和葫芦组成,寓意平生福禄。顶部为喇叭形灯盘,上有一圆管,供插灯捻之用。整体除有几道弦纹外,皆光素。器型仿古,结构巧妙,寓意吉祥,美观实用。

猜你喜欢
灯柱烛台灯具
日本红绿灯突然倒塌,元凶是狗尿
天空之城
连接天地的灯柱
宿舍潮物,STASIS台灯
西班牙 情感之光灯具只在当下
水晶烛台
另一个烛台
上帝的烛台
Robe发布BMFL灯具
ETC全新Source Four LED Series 2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