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拓展课程的 内容设计与实施策略

2020-08-10 16:37陈斐峥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型教研组特色

陈斐峥

2015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要求省内学校开发多种类型的拓展性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科目和活动。省内各学校积极参与其中,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资源、师资等条件制约,许多科学拓展课只是片面的求新、求异,脱离教材和学生生活本位,变成了纯技术类课程,各地有价值、可利用、有特色的科学资源没有发挥真正作用。

毗邻东钱湖的中心小学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由此,教研组从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完善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文化底蕴的积累的需要出发,确立了学校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基本理念:紧扣立德树人的方向,开发利用东钱湖的地方资源,并将其融入小学科学教学,发展学校特色课程,丰富科学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内容,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拓展性课程内容设计

仅仅依靠基础性课程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拓展性课程无论是内容多样性方面还是教学方式灵活性方面,都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也为小学科学拓展课程的设计提供了空间。

东钱湖镇中心小学科学拓展课内容框架分析如图1。

1.地方资源优选整合

教研组基于东钱湖地域资源文化特色,参考有关东钱湖文化的文献及研究成果,结合戴良维编著的系列丛书《读着故事游钱湖》,充分考虑学科特点与学生需求,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对东钱湖地域资源内容进行搜集与梳理(见下表)。

2.课内知识梳理延伸

为了更贴合真实的东钱湖生活并将相关内容纳入拓展课程,我们找寻现行的科学、综合实践等教材在东钱湖资源的切入点,同时,对科学教材进行梳理,努力挖掘东钱湖特色资源在教材中的延伸点、交集点,使得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互为补充又互相交融,且富有创新。这些符合校情、适合学情的东钱湖地方特色资源,最终融入小学科学的“湖”主题拓展课程体系,整理成的目录如图2。

在四年级全册8个单元中,我们梳理选取了5个单元,整理了9个具有浓郁东钱湖地方特色的拓展主题项目,这些项目每学期安排4—5个,从感知、研究东钱湖的“湖”主题科学文化知识到感受、理解、传承东钱湖的“湖”主题地方物质文化,加深学生对家乡劳动人民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研组将相关拓展主题内容概括为扩展课型、延伸课型、探究课型、操作课型四种类(如图3):

延伸课型,从学校、家庭、菜场等身边事物入手,研究东钱湖中的植物、动物等;

扩展课型,对东钱湖的各区水域、水产、特色菜肴进行课后探寻、查找阅读、深入研究,使学生了解家乡水域的起源、特色菜肴的渊源;

探究课型,邀请专业科研人员就东钱湖水质、食物的营养价值等项目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研究,用科学的头脑来思考东钱湖;

操作课型,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宗旨,通过亲自实践掌握制作美食、小吃的一些简单制作方法,品味东钱湖生活的幸福滋味。

3.不同学科融合运用

教研组通过课内教材知识延伸、课外知識整合,打破不同学科壁垒,开发多学科整合的拓展性课程(如图4),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体验完成项目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学习能力、问题设计解决能力。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利用听说、读写、交流、分析等机会,撰写观察日记、科学研究小论文;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数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思维方式;运用融合网络查询、设计绘图等技巧开展有趣味性、探索性和实践性小组研究内容。

拓展性课程实施策略

1.建立梯度的目标体系

东钱湖镇中心小学科学拓展课程立足本地实际,将东钱湖地方特色资源融入其中,注重基于教材又深于教材。课程以科学教材为生发点,兼顾教师特长与专业成长需求,结合各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建立主题梯度目标体系,并设置层层对应的子目标,及对应的活动内容。整个课程统筹规划,目标精准,加强整合,保证项目活动教学前后的系统性、持续性、发展性。

2.组建强大的课程团队

研发、实施课程不是一个团队、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事,学校拓展课程由校长挂帅,科学、信息、数学等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并聘请了阵容强大的校外专家团队,如东钱湖水质监测技术员、高校的实验老师、相关专业技术的家长,以及周边企业、社区、科技场馆、农科院等社会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

3.实施真实任务的项目学习

课程实施中,教师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以真实任务为导向,以提供优质任务资源为前提,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

项目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更真实的锻炼,可以是在教室设计规划然后在活动地观察研究,可以是种植园地调查或是社区探访等,可以走进东钱湖附近环境质量监督站、东钱湖水厂等亲历质量检测的过程,也可以走进农科院、香草园开展体验、养殖等活动。经过前期探索与尝试,教研组归纳了“提出项目问题→分组设计完成→项目展示评价→结果修正小结”的教学流程(如图5)。

4.拟定恰当的评价办法

教研组根据每个子项目活动内容和学生的反馈,拟定相对应的评价办法,即每个主题课程给学生设立“成长档案袋”,每个子项目学业成果存入袋中,还包括学生小组成员互评、教师测评等。

同时,教师引入新增二次评价持续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关注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如思考方案可否再调整、记录可否再细化、数据可否再精确、结论可否更合理等,督促学生认真对待、积极参与,让项目活动在开展时更有参与性、导向性、实效性(如图6)。

一学期结束后,教师分层次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发展性评价,学校统一颁发证书,使学生获得完成项目的成就感。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镇

中心小学(315122)??

猜你喜欢
课型教研组特色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浅议教研组功能的最大化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
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