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和教师成为原点

2020-08-10 11:59邓莘千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学校管理主体性

邓莘千

摘要:在过去的学校管理工作中,我们常常过于看重管理的权威,忽略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往往把能动的“治校”变为僵化的“管校”。本文将从学校管理的主体受益者和主体参与者两个角度去思考如何让学生和教师成为学校管理原点,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学校管理;主体性;主体受益者;主体参与者

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将人类的生产生活经验内化的过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不可辩驳主体,教师作为施教者则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但在过去的学校管理工作中,我们常常过于看重管理的权威,忽略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往往把能动的“治校”变为僵化的“管校”,把生动“育人”变为刻板的“育分”,这不仅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也让学校管理失了不少真,添了不少堵。因而,在当下,如何溯本追源,让学生和教师成为学校管理原点,是值得去仔细专研,终身实践的课题。[1]

一、以人为本,让师生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受益者

在幼儿教育中曾有过这样的一个经典案例:许多新手爸妈们在逛商场时会有这样的感受——成人大都乐此不疲,而孩子们的耐心往往有限,轻则闷闷不乐,多则大吵大闹,而这背后的玄机就在于两字——高度,当家长蹲下用与孩子同样的视角去观察时,便会发现孩子们目光所及的不是按成人高度摆放的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一双双行走的腿。這答案真是出人意料,但又引人深思——在校园日常管理中,我们是否犯过跟商场同样的错误?如果商场是为了挣取成人的腰包还尚且符合商业规律,那么作为日常生活、长期成长的校园是否满足了学生这一主体的需要?如果要改进我们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作为一名一线从教者,笔者的答案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求着手,从细节出发,还校于生,让学生成为校园管理的主体受益者。例如,在校园中设置的宣传栏,高度能否方便学生阅读,图片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内容能否满足孩子的需求等都值得校园管理者去一一琢磨,这个过程中唯有拿出绣花般的真功夫,细功夫,以学生为本去建设校园才方能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让“学生成为学校管理的原点”变为一句落在实处的校园管理原则。[2]

清晨,当早读的铃声敲响,教室中有会响起朗朗的读书声,你会看见一抹身影在陪伴孩子迎来朝阳——那是老师;课堂上,当上课的铃声响起,教室里会翻涌起求知的浪花,你会看见一抹身影在三尺讲台上播种知识——那是老师.......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以校为家”在许多老师的身上不是空谈的口号,而是落在每天工作里的行动与付出,因而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作为校园生活的主力军,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比孩子待得更久,肩上扛着更重责任的教师没有理由在校园管理工作中被忽视被遗忘。作为一名管理者,不仅要思考为学生建立一所怎样的学校,还应去了解本校教师渴求一所怎样的学校,需要校方的哪些支持。例如在新教师入职时,学校管理层是否提供必要帮扶让青年教师更好地适应新工作新岗位;或者在面对教育改革时,学校是否组织了专业培训去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能力。

二、群策群力,让教师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参与者

1.把管理的空间交给师生,注重激发教师的自主性

好的学校管理应是每个人都在追求主动发展,这样的学校才能不断焕发生命活力。但在传统治校中经常出现的模式是学校安排什么,师生就做什么,推一推就动一动、不推就不动,依葫芦画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为很多师生的“生存法则”。学校管理基本变成了校领导的独唱,师生则沦为了群演,长此以往不仅使师生的管理能力长期疏于训练,同时也会大大降低学校行政管理效率,因而在管理中校方既要把控大局,同时也要适当留白。

校方对传统的治校模式要敢于突破,而所有变革改到深处皆是制度。校方必须要通过实行相关制度、设立相关机构及配套相关措施来确实保障师生能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此外,为调动教师参与治校的积极性,学校则设立了民主评议制度,定期召开民主讨论会,与教师共赏学校校务,倾听教师心声,群策群力共建校园,从而使教师从被动的执行者变为出谋划策者,广泛调动了各教师的经验和所长,从而让学校管理制度及措施变得更具操作性和多样性。

2.把管理的机会留给师生,提高学校管理的民主性

管理者是动员他人来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如果仅仅依靠自己力量,最多只能做成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要有更大目标,就必须学会上下左右来寻找支持你的力量。因而在日常管理中学校要善于、要敢于把管理的实践机会留给师生,提高学校管理的民主性。[3]

首先,校方在日常管理中要鼓励师生多做,把可操作的、能操作的管理权利适当交给师生,并通过培训和定期监督普及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例如,在班级管理方面,因各班班情不一样,学校应敢于鼓励师生特别是青年教师结合自身的特长及所学去积极尝试不同的班级管理模式和方法,让师生有空间地去积极琢磨如何让学校的制度、政策和措施更因地制宜的落地。其次,在学校管理上要把思考的机会留给师生,学校管理者发现的问题是问题,师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更有指向性,因而在日常管理中,学校不要畏惧和阻止师生提问,而应鼓励师生在工作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把陈旧的“输出—执行”管理过程变成有趣的“思考—行动”互动过程。同理,学校提供好的答案是答案,师生自己发现和回应的答案可能也更多样性。因而在日常管理中,要把说的机会留给师生,要有意识地让不爱说的师生多交流,让少说的师生多说,从而为教学管理提供更多可能的选择。

办教育、办学校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赛跑,作为管理者,要做好校园的守夜者,要把师生的需求视为学校工作的原点,要把师生的利益当作学校管理的要务,要把师生共同进步视为学校发展的前提,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教师角度出发,去管理和经营校园,让师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从而构建以人为本,人人爱校,人人建校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J].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7):74-80

[2]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4):7-8

[3]姚岚.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评价[J].中小学各科教材和教学法.1993(7):44-47

猜你喜欢
学校管理主体性
浅议学校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