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奔流不息的文明根脉

2020-08-11 07:45王亚中
中华瑰宝 2020年3期
关键词:良渚遗址文明

王亚中

滚滚长江,奔流数千年,不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长江流域的远古文明生生不息,创造出灿烂的长江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根脉。

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大多位于江河流域。例如,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明源于恒河与印度河流域,埃及文明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源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在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则集中在长江与黄河流域。这两条河流横贯东西,共同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流淌的文明

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距今200万年前,一支能人的新亚种猿人生活在三峡地区。由于这些猿人的骨骼化石最早被发现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的龙骨坡,他们被命名为“巫山人”。巫山人化石是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比元谋人还要早30万年。发掘出土的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现保存在三峡博物馆。

从近年考古发掘成果来看,巫山人已经会使用石器,具备智人的生活特征。在龙骨坡遗址,除发现人类加工或使用过的骨器外,还发现了巨猿及其他110多种哺乳动物的化石,这在世界古人类发掘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证明巫山人曾与远古巨猿共同栖息。从1985年首次发现至今,中外专家对龙骨坡遗址先后进行了四次发掘考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远在长江三峡形成之前,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栖息繁衍。巫山人化石的发现颠覆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知,长江三峡地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研究人猿分野的地域,连著名的非洲奥杜威峡谷都无法与之相比。

在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的元谋盆地,170万年前也曾生活着一支远古人类—元谋人。元谋人的生活时代早于陕西蓝田人和周口店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元谋人曾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并被写进教科书。元谋人的发现,表明长江上游的云南地区也是人类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为人类起源与发展多元中心论提供了实证支持。如今,元谋人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有纪念碑和博物馆,以展示人类发展的进化史,供人们参观学习。

此外,长江沿线的旧石器人类遗迹还有距今100万年的湖北郧县人以及稍晚的郧西黄龙洞人,与北京猿人生存年代(50万年前)相当的湖北大冶石龙头文化,属于中更新世(100万至10万年前)的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等等。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迹更是遍布长江流域,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湖南等多个省区,其中以湖南最为集中。

这些古人类遗址从200万年前至1万年前,在长江流域形成了完整的人类进化区域链,印证了人类文明进化史,证明长江流域是人类起源和文明发祥的源头之一。

远古的微笑

2019年11月8日,在宁波梅山举行的“海上丝路”文旅高峰论坛暨宁波旅游品牌发布会上,一个全新的旅游主题logo引发人们的关注。这个logo创意灵感来自一次考古发现—“远古的微笑”。

2013年12月,在长江下游的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河头村境内,发现从河姆渡时期至唐宋时期的遗迹300多处,这就是鱼山·乌龟山遗址。据专家考证,该遗址史前文化遗存按时间早晚又可分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两个阶段,距今约6500至4300年。鱼山·乌龟山遗址的发掘为河姆渡文化由江边延伸到海边提供了新实证,是目前已知距离海岸线最近的河姆渡文化遗址。

经过三年的挖掘,鱼山·乌龟山遗址出土重要文物标本600余件(套),遗迹有排水沟、食物储藏坑等,遗物包括石器、陶器、橡子、栗子果壳等。其中还有非常少见的距今6500年的人面纹器耳(河姆渡时期先民生活用的陶罐上的“耳朵”),因为其形似笑脸,被称为“笑脸陶器耳”,这次考古发现也被称为“远古的微笑”。这些遗迹及动植物遗存的出土,彰显出这一时期的文明程度。一抹微笑,穿越数千年,向我们展示了先民的文明智慧与生活情态,而这只是河姆渡文化当中一束璀璨的火花。

由鱼山·乌龟山遗址向西30余公里便是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最早发现于宁波余姚市河姆渡镇,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原始文明情况。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很厚的稻谷堆积层,还发掘出了大量农具,如用来耕种的“骨耜”,说明河姆渡原始农业已进入较发达的“耜耕阶段”。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纺织工具,如纺轮、机刀、梭形器、骨针等,最小的骨针针孔直径仅为1毫米,相当于现在的大号钢针。河姆渡人掌握了纺织技术,他们可以通过经纬线的变化编织出人字形或菱形花纹。河姆渡人开始建造房屋,并形成很大规模,在遗址区发掘出大量的干栏式建筑。从建筑形式来看,他们具有较高水平的建筑技术,掌握了榫卯结构,并能精巧设计和准确施工。干栏式建筑适合南方潮湿多雨的环境,是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被后人保留并继承。现在,我国西南地区及东南亚一些地方,还会见到很多类似的建筑,人们称之为“吊脚楼”。

河姆渡人具有很高的艺术创造力,不仅会制作陶器、漆器,还掌握了雕刻和造型艺术,如牙雕、玉雕。他们有明确的分工意识,一些纯艺术品开始独立存在,而装饰性艺术品也占了很大比例。这些艺术品刻画严谨、寓意深刻,如“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件,表现出了河姆渡人较高的审美意识,也反映出了先民的文明程度。如今,通过场景还原,我们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公园里可以想象河姆渡人当时的生活状态,感受远古微笑的魅力。

新石器时代后期,河姆渡文化渐渐与良渚文化融合,向更高级的文明形式过渡,中华文明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这抹微笑在文明曙光中愈加灿烂。

文明的实证

2019年,具有5300年历史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實证得到世界公认,引起不小的轰动。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但良渚文化并不局限于良渚古城,而是分布于长江三角洲至太湖流域非常广泛的地域,近年来不断有新的遗址被发现。

高城墩遗址位于良渚正北200公里的太湖西北平原上。在这个平原上聚集了圩墩、乌墩、潘家塘、笠帽顶、寺墩、城海墩、青墩等几十个良渚文化时期的遗址。高城墩是目前所知纬度最北、距长江最近的良渚文化遗址,也是长江沿岸发现的最大的良渚文化中晚期遗址。

高城墩遗址属于高台墓地,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规划整齐,建筑方式具有良渚文化特征。遗址最初为高10米,面积近10000平方米的土墩。20世纪70年代,由于当地村民取土建窑、制砖、建房等行为对遗址造成了破坏,现仅存高7米,面積2000平方米左右,其间有零星文物出土。1999年11月至2000年6月,由南京博物院、无锡博物馆、江阴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238件(组),包含玉琮、玉镯、玉环、玉坠等玉器,石斧、石锛、石刀、石钺等石器。如今,这些出土文物被保存在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陈列馆里,向人们述说着远古的故事。从出土文物判断,有专家认为高城墩遗址是一个高规格墓葬,结合其与周边墓地寺墩、乌墩等遗址的关系,这极有可能是良渚古城之外的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为研究良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2000年5月,高城墩遗址被评为1999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无论是良渚古城,还是高城墩遗址,都已具备了高级文明的特征。良渚文化种类繁多、体量庞大、精美异常的良渚玉器令世人惊叹,尤其是玉琮与神徽,其精美的图腾和精细的线条,代表了良渚人高超的智慧。良渚文化分布区域内各遗址出土的陶片或石器上还出现了不少类似文字的符号,这些刻画符号已具备了文字特有的表意功能,可以看作原始文字发展的高级阶段。良渚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其社会等级以及城市的秩序建设,成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独特文明形态的见证。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教授科林·伦福儒认为,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社会的复杂程度与阶级制度,已达到了“国家”的标准。

良渚文化绵延五千年,向世人证明了这个东方最早“国家”文明的顽强生命力。良渚古城被称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那灿烂的神徽、精美的玉琮以及规模庞大的城址,是长江文明龙头上的明珠,至今辉耀寰宇,光芒不息。

神秘的源头

多元化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文明形式并存的情况,不同地域、不同文明间的碰撞,不断产生新的文明形态,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在四川成都平原东北部龙泉山脉西麓的广汉西部,有三个高大的土堆,被称为“三星伴月”,著名的三星堆文化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1929年春,广汉真武村月亮湾村民燕道诚无意中发现了一大堆玉石,共400余件,自此“广汉玉器”名噪一时。1934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启动了对三星堆的首次发掘,出土器物及残件600余件,引起学界极大关注。时任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葛维汉在此次发掘简报中首提“广汉文化”概念,神秘的三星堆王国初现端倪。

三星堆距今已有约5000历史,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时期。自发现至今90余年来,三星堆不断有新发现,刷新人们对远古文明的认知。三星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在这里先后发掘出迄今全世界发现的年代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国内现存年代最早、体积最大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青铜纵目面具、青铜神像、黄金面罩、金杖和大量玉器、象牙等,每一次发现都令世界瞩目。这些文物造型奇特、大气恢宏、内涵丰富,具有一种神秘的文化特征,其中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代表的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致,显示三星堆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属性。历史学家郭沫若认为,广汉发现的玉璧、玉璋、玉圭等代表的文化与华北、华中的发现相似,证明古蜀曾与华北、华中有过文化接触。但是,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又有着极大的差异,也不同于长江流域其他文明。

三星堆神秘而独立的个性特征彰显出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迄今为止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上游地区文明在与其他地区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壮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见证,关于其历史、来源以及保护还有很多谜题需要我们深入探究。

长江,一条奔流不息的文明根脉,涵养了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的文化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智慧和远古记忆。我们在这些记忆里迎接曙光,沐浴朝阳,憧憬更遥远、更辉煌的文明之光。

猜你喜欢
良渚遗址文明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漫说文明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文明过春节
五千年良渚,四代人80年的发现
良渚人有文字吗?
浙大社推出“良渚文明丛书”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