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皮下注射吗啡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重度癌痛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0-08-12 13:08车宇梁静王蒨蔡英全郭俊俊邵帅韦彦斌
癌症进展 2020年13期
关键词:吗啡癌痛口服

车宇,梁静,王蒨,蔡英全,郭俊俊,邵帅,韦彦斌

1陕西省肿瘤医院放疗科,西安710061

2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放疗科,陕西 榆林719000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及病死率增长较快的癌症之一,其中以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较为常见,对早期及手术可耐受患者多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但局部晚期不可手术患者则多采用放疗、化疗等方案进行治疗[1]。近年有研究显示,癌痛是癌症晚期患者主要痛苦的原因之一,其发生可能与癌症本身及其诱发的心理、精神及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对患者身心伤害巨大,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3]。目前国内对癌痛控制多采取口服镇痛药物进行治疗,镇痛药物多选择阿片类药物,不同人群疼痛耐受程度及对药物的敏感性各异,导致该类药物个体差异明显,且同一患者在疾病治疗的不同阶段疼痛程度也各不相同[4]。因此,临床多采用剂量滴定进行个体化用药,但临床滴定用药初始剂量需根据患者之前用药确定,用药后1 h需进行疼痛评估和药物剂量调节,导致患者居家用药时极易出现剂量不足和药物过量风险[5-6]。基于此,本研究使用持续皮下注射吗啡治疗NSCLC中重度癌痛患者,观察其癌痛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NSCLC中重度癌痛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NSCLC,根据《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7]进行病理分期;②中重度癌痛,即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4分;③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④生命体征平稳,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60分,生存期>2个月;⑤无意识障碍,具有正常表达能力,且对自身疼痛情况具有较好的判断能力,能清楚配合各项量表评价;⑥临床病历、病理资料完整,能正常获得研究所需全部信息。排除标准:①肿瘤急症诱发的相关疼痛(肠梗阻、肿瘤压迫、胃穿孔等);②合并明显出血倾向、重要脏器(心、肝、肾等)功能不全、严重认知障碍、精神疾病等;③接受神经阻滞、骨水泥治疗及放疗;④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⑤对研究所需药物过敏。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98例NSCLC中重度癌痛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皮下注射组和口服组各49例。皮下注射组中,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18~80岁,平均(52.37±16.35)岁;TNM分期:ⅢA期18例,ⅢB期15例,Ⅳ期16例。口服组中,男性24例,女性25例;年龄18~80岁,平均(53.06±17.11)岁;TNM分期:ⅢA期17例,ⅢB期16例,Ⅳ期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皮下注射组:持续皮下注射吗啡,初始剂量为20 ng/d[8],患者入组前有口服吗啡史则注射1/3剂量。注射结束后60 min评估疼痛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根据疼痛缓解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将其VAS评分稳定在0~3分。根据滴定结果计算120 h吗啡注射剂量后加入生理盐水配成注射液,并使用自动控制镇痛泵维持,镇痛泵初始流速设定为1 ml/h,再根据患者反馈调整用药剂量。治疗过程出现爆发痛患者可自控追加药量(15 min,5 ml)。实施为期10天的治疗。

口服组:口服硫酸吗啡缓释片,首次使用阿片类止痛药物需进行口服吗啡滴定,初始剂量设定为10~15 mg[8]。给药60 min后评估疼痛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根据疼痛缓解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将其VAS评分稳定在0~3分。治疗过程中出现爆发疼痛,需将爆发前24 h内背景剂量的10%作为爆发时用量,若24 h内爆发次数≥3次,需调整背景剂量。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注射药物后首次起效时间、疼痛爆发次数,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皮疹、尿潴留、口干等。

1.3.2 疼痛程度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量表(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9]进行癌痛评估,该量表包括:①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根据疼痛感觉评分、疼痛情绪评分进行评价,共计11个项目,0~3分评分,分数越高疼痛越明显;②VAS评分,纸上画10 cm直线,左端为0(无痛),右端为10(剧痛),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疼痛情况;③现在疼痛状况(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0~5 分评分,分数越高疼痛越明显。

1.3.3 便秘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均采用便秘症状自评量表(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symptom,PAC-SYM)[10]进行便秘情况评估,该量表包括腹部症状、直肠症状和大便症状3个维度,均采取0~4分评分,得分越高表示便秘症状越重。

1.3.4 睡眠质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均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ly index,PSQI)[11]评估睡眠质量,该量表由19个自评项和5个他评项组成,其中第19个自评项和5个他评项不参与计分,18个计分项分为7部分,采用0~3分评分,累计得分为PSQI量表总分(0~21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3.5 生活质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普适性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al,FACT-G)[12]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分别为躯体、社会/家庭、情感、功能,各维度采用0~4分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的比较

皮下注射组患者治疗首次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口服组,疼痛爆发次数明显少于口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两组患者药物治疗首次起效时间、疼痛爆发次数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药物治疗首次起效时间、疼痛爆发次数的比较(±s)

组别皮下注射组(n=49)口服组(n=49)t值P值35.54±9.87 62.33±15.47 10.115 0.000 0.98±0.15 2.06±0.54 13.351 0.000首次起效时间(min) 疼痛爆发次数

2.2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皮下注射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1.02%(25/49),低于口服组的 73.47%(3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1,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n(%)]

2.3 治疗前后SF-MPQ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F-MPQ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F-MPQ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降低,且皮下注射组SF-MPQ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口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MPQ评分的比较

2.4 治疗前后PAC-SYM、PSQI量表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AC-SYM、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C-SYM评分均升高,PSQI评分均降低,且皮下注射组患者PAC-SYM、PSQI评分均低于口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2.5 治疗前后FACT-G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ACT-G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ACT-G量表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皮下注射组FACT-G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口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C-SYM、PSQI评分的比较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ACT-G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癌痛是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疼痛部位将需要进行修复、调节的相关信息传递至中枢神经引起的感觉,临床常见表现为全方位疼痛,部分伴有强烈植物神经疼痛[13-14]。NSCLC作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疾病晚期患者癌痛较常见,发生原因可能是由肿瘤直接因素、间接因素、抗癌治疗等所致,其中直接因素有组织破坏、压迫、肿瘤溃烂等,间接因素是压疮、癌症骨转移、免疫力低下导致的局部感染等,抗癌治疗则是放化疗诱发的带状疱疹、化疗药物外渗、放射性神经炎等[15]。

现阶段,阿片类药物是癌痛治疗最常用、最广泛的治疗药物,其中吗啡是强阿片类药物,多用于中重度疼痛缓解,通过剂量滴定能获得较满意的止痛效果,但易出现多种药物不良反应,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及用药依从性[16-17]。本研究使用持续皮下注射吗啡治疗NSCLC中重度癌痛患者,发现其较口服滴定给药起效时间快,且能减少爆发性疼痛次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单独使用阿片类药物缓释剂滴定癌痛起效相对较慢,镇痛强度有限,且短期内无法重复给药,导致患者受疼痛折磨时间较长。本研究通过持续皮下给药能根据患者当前情况调节药量,对改善镇痛效果有积极影响。

本研究还对患者疼痛、便秘及睡眠情况进行研究,发现使用持续皮下给药患者疼痛、便秘及睡眠改善情况均较好,这可能是由于皮下注射给药起效快,药物利用率高,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口服药物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吗啡半衰期相对较短,患者通过镇痛泵自行给药,能根据疼痛情况缩短给药时间,有效提高镇痛效果[18-19]。随着近年对癌症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癌症患者生命已得到有效延长,现如今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已成为癌症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癌性疼痛会从生理、心理、精神等各方面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20]。本研究结果显示,NSCLC患者通过持续皮下注射吗啡能有效改善患者FACT-G评分,通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缓解疼痛、改善便秘及睡眠质量,间接影响生活质量各个方面,进而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持续皮下注射吗啡对NSCLC中重度癌痛患者治疗效果较好,能在缩短药物起效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基础上提高镇痛效果,且对患者便秘症状、睡眠质量改善具有积极意义,进而改善其日常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吗啡癌痛口服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储药盒中氢吗啡酮浓度稳定性与临床意义
氢吗啡酮与吗啡滴定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治疗癌痛的效果比较
疼痛专职护士综合评定对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影响研究
李玉芳:如何提高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医院的实践与成效
液氮冷冻与阿维A口服联合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经常口服避孕药和使用节育环的女性何时怀孕
褪黑素和吗啡联合使用能提高吗啡镇痛效果
癌痛到底有多痛,您了解癌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