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

2020-08-13 06:51李茂芳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道德儿童

李茂芳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我国对学生道德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不仅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德育的养成也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重视道德行为实践四个方面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儿童    道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到:“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儿童期是人生“扣好第一颗扣子”的关键期,是人一生成长中的启蒙和奠基阶段,是个体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品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形成良好行为、塑造健康人格的最佳年龄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行为和习惯会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在人的道德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家庭教育内涵及优势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界定比较复杂,从内涵上看,家庭教育指家庭成员之间有目的地对成员的影响过程和结果,发生场所不一定在家庭住所,可以是任何场所。同时并非一定是长辈对晚辈实施的教育影响,还包括晚辈对长辈或兄弟姐妹之间产生的教育影响,但在本文中更多的指在家庭成员互动过程中长辈对晚辈、父母对子女的成长产生的教育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优势。

1.家庭教育具有初始性。

家庭是人最初的教育场所,一般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而后逐步进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孩子心中最初的是非善恶价值观来自家庭,并随之长期的心理认同,逐渐把家庭中认同的价值观在言行中体现出来。如柯尔伯格特别重视道德发展关键期,10岁—13岁个体青春期发生的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道德的转变。他认为“在这些关键期发展滞后的儿童无法完全补救这种缺失,同时无法在成人期获得更高的水平”,在关键期,除了“大量的证明表明学校有能力对道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外,还指出“在分析关于早期家庭经验对道德发展的影响的这些研究成果时,并不认为家庭对道德发展是无关重要的。相反,我们提议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完全是在家庭中打下的”。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初始影响在未来成长过程中起到的影响,并不能由家长以外的任何人及任何机构所替代。

2.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

家庭教育不仅指儿童入学前的教育,还包括伴随着儿童成长一起的所有与父母相处的生活之中的教育。儿童入学前家庭教育在儿童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入学后学校教育成为主导,但家庭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不容忽视。正如墨子讲道:“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长的一言一行、所认同的价值观等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儿童,甚至家庭中的价值观念会超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原因有二:一是与家长相处的时间、空间多于学校,可以说伴随其一生。二是儿童与父母间天然的亲子关系相比师生关系的信任度更高。以上两点原因都会造成家庭价值观高于学校价值观。

3.家庭教育具有生活性。

相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具生活性、实践性,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个别教育,“身教”的实践教育机会更多。道德养成的落脚点在于“行”,因此,家庭教育在生活中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之后,创造出儿童教育实践机会,使孩子接受经验性知识的同时,以生活为舞台亲身实践,用具体生活实践检验所学,增加认同并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

二、家庭教育与儿童道德发展在实践中的问题

(一)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对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家长一味地将道德教育交给学校,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在言传身教方面起到了副作用。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手机、电脑等新媒体大量走入我们的世界,父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现象对孩子产生较大影响,让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甚至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或多或少地形成不良影响。电子产品成为孩子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阻碍,日积月累会使亲子关系变得生疏,孩子与家长之间沟通少,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变得匮乏,以致孩子发生的细微的心理变化父母不会及时察觉,从而错过最佳纠错时机。

(二)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的形成来自认知和行为两部分,正确的价值观对良好德育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父母有形的行为举止和无形中对事物的认知组建形成的价值观会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取向。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强调榜样的重要性,认为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的榜样原型来源之一是家庭成员的示范。父母的道德认知会在言语沟通中无形地显现给孩子,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处于低阶段,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父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是尤为重要。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习惯、道德行为都会在无形之中被孩子模仿。生活中不难发现,现阶段与我们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相联系的一些重要品德流于形式,“自我”的价值观念逐渐涌出。

(三)家长努力难做到严慈相济。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强化,但在教养子女方面仍然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如教养子女时过于溺爱,无条件答应子女提出的一切问题,同学之间存在攀比心理等。造成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现阶段独生子女是我国主要家庭形态。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现阶段我国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伴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有了大幅提高,在這些基础上,面对孩子的一些要求,尤其是一些无理的要求,家长也会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让家长学会“想要”不等同于“需要”,爱孩子的表现并不是满足孩子所有“想要”的东西,而应发挥家长正确的引导作用,引领孩子提出正确真实的“需要”。

三、提高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发展观念的相关建议

(一)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与完善。

观念指导人们的行为,家长不同的教育观念支配着不同的教育方法,达到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家长应从理念上树立起与时代相符的素质教育观,紧跟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要把儿童的“德”放在首位,切不可过分重视“智育”。自从我国1998年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各个学校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和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基于此,我们应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延伸到家庭,家长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快乐中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学校与家庭是儿童共同的成长环境,二者相互补充,只有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道德的养成。勃朗芬布伦纳将人的行为和发展放在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中,其中各个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各个系统间整体的发挥作用达到的效果是最优的,家庭既是微观系统又是中间系统。因此,家庭中家长保持家庭环境的纯洁性,实现与学校教育的对接,面对家庭教育中一些不可控因素。如处理不好会造成学生出现心理缺陷、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导致学生需求缺失,最终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或者成绩不理想等不良结果。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对人的道德教育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要引起家长与学校的重视。

(三)树立正确的教导观,在家庭中树立“最近发展区”的教导理念,提高孩子德育的自我教育能力。

当下生活水平大大提升,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导致孩子在品德发展方面存在问题,家长想要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就要先树立正确的教导观,清楚孩子“想要”并不等于孩子“需要”。维果斯基在社会文化理论中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念,在学校中得到大力应用,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适用。家长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不能无条件满足,可以实施“跳一跳摘桃子”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孩子形成较强的自主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德育发展。

(四)建立道德共同体。

当下人类迎来了“疫情”的巨大挑战,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是我们克服挑战的一条重要道路,每一个人都要将个人融入集体,树立“共同体”理念。同时,在学习方面,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要构建学习共同体,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通过交流相互影响促进集体成员间的学习从而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同样,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需要家长、老师、同学等群体的互动与协作。在群体中,可以在共同体之间沟通与交流、分享不同的道德看法,在群体间交流互动的过程都是在进行德育实践,在实践中成员之间会相互影响,同时构建德育共同体对良好德育的养成有以下几点好处:

1.发挥社会道德的强化作用。

建立德育共同体是使儿童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团体中进行共同的德育活动,遵守共同的道德规则,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取向,成员之间彼此帮助,儿童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及从其他成员身上获得的尊重感有利于提高对共同体中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2.促进信息交流。

共同体是一个小型群体,在群体中就会有交流与合作,儿童与老师、家长与儿童、儿童与儿童、家长与老师等避免不了沟通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成员可以看到不同人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有助于更正确地认识自己。

3.将理论付诸实践过程。

在共同体中,与成员沟通、交往的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素质体现的过程,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简短的话语,都体现着个体的道德行为。知道正确的道德理论,将正确的理论在共同体中践行,久而久之,在社会大群体中可以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

(五)做学习型家长,做到“言传身教”。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家庭教育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子女是家长的镜子这一点很多教师都深有体会,子女从来不会忘记模仿他们的父母。相关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及教育方式与子女道德人格形成及人生价值取向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要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须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家长才能运用灵活创新的教育方式,营造出文明的家庭氛围,培育出德智双修、人格健全的子女。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家长要树立“仁爱”的道德观念,例如当下全人类迎来的“疫情”挑战,对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意义重大,家长要从大局出发,帮助孩子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可萌生“旁观者”的念头,以身作则,做孩子合格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张志勇.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理论创新[J].教育研究,2019(5):19-22.

[2]高德勝.道德想象力与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19(1):9-20.

[3]李海云,魏衍.我国家庭教育指导需求探究:回顾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9(3):6-11.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道德儿童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