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立身正?耕读传家远

2020-08-13 06:50肖艳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孝亲传承文化

肖艳梅

摘 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的缩影,“人必有家,家必有训”。运用家训教戒家人,运用家风影响家人,在我国已有三千年历史了。家训、家风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内容。

关键词:孝亲 文化 传承

家训内化为家风,是一个家庭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的表现。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影响与教诲的结果。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多篇写家庭生活的文章,这些文章或多或少的透露出作者家风的传承,既是家庭教育的范本,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滋养着中华民族下一代青年的成长。

一、孝亲文化的传承——以莫怀戚的《散步》为例

孝亲文化是儒家仁爱文化的基石,是爱国思想的根本,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家能孝,于国则忠,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无不从孝亲出发,勇于奉献,弘扬了民族正气。

“孝亲”是基于血缘的家庭伦理道德,是父母本能与儿女觉悟的完美融合。从这一点来说,孝亲文化也即是家文化。孝亲的两大核心是爱与责任。

莫怀戚的《散步》从一个中年男人“我”的视角阐释“孝亲”文化。“我”上有体弱老母,中有妻子,下有幼子。春天到了,年老体弱的母亲本不愿出来散步,“我”的劝说透着尊重与理解,母亲信服地同意了。孝亲并不是一味地顺从,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爱。尽反哺之情,极劬劳之恩。

散步中发生了走大路走小路的分歧,我因为陪伴儿子的时日要长而选择顺从母亲,母亲因为疼爱孙儿而选择满足孙儿,给我们阐释了孝亲传统中的“母慈子孝”——即长辈疼爱呵护晚辈,晚辈尊敬孝顺长辈。家是讲爱的地方,只有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温暖与亲情,才能让家庭成员有情感归属感。

仁爱产生孝悌,孝悌形成忠信。“她(母亲)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她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听话”是基于信任,一家人只有互相忠诚,互相信任,既能好好“说话”,也能互相“听话”,家庭成员之间才有认同感。

“妻者齐也”,妻子在文中着墨不多,仅有的几句话点出孝亲文化中的夫妻相处之道:“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言外之意,在家里我也会听她的。家庭是遵循位置法则的,家庭的核心是妈妈,对孩子来说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家庭文化中夫敬妻柔,夫妻和睦是家庭稳定的前提,丈夫尊重妻子,妻子维护丈夫。夫妻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又互相补充,这正是中国传统家庭的理想模式。

“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背上的是老一代,妻子背上的是下一代,中年人担负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唯有小心、稳重。一个家庭如此,整个社会亦是如此。“整个世界”在这种责任轮回中生生不息。

家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对每个中国人都意义非凡,产生于家庭关系伦理规范基础之上的孝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是为人立身的根本。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读懂了孝亲文化,也就读懂了中国人。

二、耕读文化的传承——以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为例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耕读传家”是普通农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图景。“耕”代表生产基业,即自食其力;“读”代表基本教育,即求知上进。

在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贊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表达对母亲的崇敬之情。在贫苦的家庭里母亲承担着做母亲和农妇的双重责任,是个“好劳动”也是一个“好母亲”。

“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把粗糙的饭食做得“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还能缝上一些新衣服,使一家人有衣穿。正是母亲的勤劳俭朴,让贫穷的家庭度过灾荒。作为母亲,率先垂范,将勤劳的家风融入孩子的骨血中,影响子女养成勤劳简朴的习惯。

即使儿子当上护国军旅长,年老的母亲依然继续劳动,“离开土地就不舒服”“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一生不曾脱离劳动”等句子,刻画了一个勤劳一生,努力劳作的母亲形象。劳动不仅会给人强健的体魄,更会给人不被任何困难压垮的坚强意志。这正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赖以进步的最可宝贵的品格。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朱德的深情叙说,不正是耕读文化使人受益之所在吗!

“我是佃农子弟,本没钱读书,母亲节衣缩食供我读书”以“支撑门户”,短短几句话写出父母供我读书的艰难,和供我读书的目的。以后更是东挪西借来200多块钱供我去顺庆成都读书,并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读书能摆脱贫困和欺压,读书更能明白事理和追求光明。布衣暖,菜根香,唯有读书滋味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信仰。最后作者表达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来回报母亲的深恩,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学以致用,大济苍生的经世致用哲学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饱读诗书的人气质优雅华贵,大气沉稳,睿智谦虚,善于制怒。读书能修德、致知、笃行,是磨炼意志、陶冶性情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耕读传家也有了新的含义,即敬业勤俭,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耕与读相辅相成,像耕田一样勤奋读书,像读书一样认真工作。

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家国是一体的,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家风正,才能民风淳,传承优良家风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

历史是厚重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对和睦富足的家庭生活的追求始终没有停止。这些经典的家风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追求并没有过时,孝亲奉献,耕读传家,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在新时期得到传承,也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传承。

猜你喜欢
孝亲传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在厦金胞张爱华孝亲牵起两岸情
赡养孤老不为钱孝亲奉献整八年
渭南市中小学校大唱《孝亲敬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