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秦腔传播策略研究

2020-08-13 07:15崔瑶琳郭笑孜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交互技术秦腔传播策略

崔瑶琳 郭笑孜

【摘要】数字媒体交互技术作为计算机信息科技技术发展下的优秀新兴产物,该技术能够与各学科、各领域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在电影领域,已经将该技术应用于影片制作过程之中,形成一系列形式独特、风格独特的影片,这对于秦腔这一古老戏曲的传承发展具有相当好的借鉴作用。为了更好的传播秦腔艺术,本文以数字媒体交互技术为基础,以秦腔这一古老戏曲形式为依托,对具体的文化与技术融合实现进行探索与研究,希望为秦腔等传统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创新发展和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秦腔 ;传播策略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1802244,No.6167210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No.2019JQ-66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 1301031287)

【作者简介】崔瑶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郭笑孜: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光线追踪.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1-127-03

Research on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Qinqiang opera based on digital media interaction technology

Cui Yaolin1, Guo Xiaozi2

(1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news communi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2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Abstract: as an excellent new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gital media interaction technology can cross integrate with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fields, with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In the field of film, this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film production process, forming a series of films with unique form and style, which has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Qin opera, an ancient opera. In order to better spread the art of Qin opera,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technology of digital media, relying on the ancient opera form of Qin opera,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studi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al excellent ethnic folk culture such as Qin opera.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interactive technology; Qinqiang opera; communication strategy

近日,陜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程中心将多通道全息VR秦腔大戏台的研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在此次展示中,《三滴血》、《秦王求贤》等秦腔经典曲目通过“虚拟场景+真人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引领观众进入虚实结合的双重空间,配合数字媒体特效技术,使秦腔和全息投影这两个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既提升了秦腔的独特魅力也展现出数字媒体强大的感染力。那么,如何利数字媒体交互技术增强秦腔艺术传播力呢?本文将作以下探讨。

1. 数字媒体交互技术助力秦腔传播

秦腔,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戏剧之一。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隋,完整于唐,传播于明,盛行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在国剧上可谓开山鼻祖,有屹然独立不可磨灭的价值”。秦腔跟我国大部分民族民间文化目前所处的困境十分相似,都有着相当大的发展困境和生存压力。单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秦腔的传播范围窄、受众范围小以及传播载体不兼容,极大的影响了其对新领域的拓展。破而后立,晓喻新生,秦腔与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结合有着迫切的可能性。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万物皆可联、万物皆赋能的“万物+”时代即将到来,曾经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被逐渐填埋。技术与艺术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界限也逐渐模糊,甚至打破了两者之间的“次元壁”,创造出新的一个空间维度。数字媒体交互技术以数字媒体为基础,将数据库中的文字、声音等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将抽象信息具体化、可感知化以及可交互化。该技术具备的交互性、可操作性,可以与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运用虚拟技术拓展现实空间、人机交互应用广泛、新兴科技迅速融合产生了一系列优质成果。

“千百年来的戏曲艺术,演员与观众始终没变,变的是传播与交流的媒介。”传统戏曲的传播从最初的戏台剧院,再到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多媒体。虽然这一系列传播媒介改变了观众对于秦腔艺术的理解方式,但从未改变的是观众仍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以及单调的视、听感受。在现阶段传播样式多样化,观众选择媒介多元化,仅靠单一的感官刺激并不能很好的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近年来,爱奇艺、腾讯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尝试对秦腔的视听资源进行了收集整合,希望借助平台影响力,还原秦腔“搭台唱戏”的接受样式,但仍未对观众欣赏秦腔起到直接的提升作用。虽然这些传播媒介一定程度增强了秦腔的传播力,但其媒介形式仍无法使得大众融入到戏曲艺术之中,展示戏曲的艺术魅力。

由此可见,数字媒体交互技术是新媒体时代符合秦腔艺术创新发展传播需要的核心推动力。首先,麦克卢汉讲到:“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它影响了我们理解与思考的习惯。逐步且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感官作用的比例或理解样式。”秦腔既是视听的艺术,又是时空的艺术,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保证了数字媒体对秦腔的活态传播和整体传播,数字媒体交互技术能够完美的展现时空穿梭、虚实交替,增强秦腔表演的视听冲击,并且能够将触觉、嗅觉等多感官感知融入到秦腔艺术中。其次,该技术能够帮助观众增进对曲目的认知程度,并对秦腔内容二度解释。在陕西师范大学多通道全息VR秦腔大戏台上展示的秦腔曲目《三滴血》,观众可以带上VR头盔,率先进入秦腔艺术的虚拟世界,通过多景别展现、多维度构图等了解这一剧目所处的年代背景、人物形象及环境,强化秦腔的故事主题、叙事过程,帮助那些“小白”观众在思维中构建一定的秦腔认知。最后,在当今媒介生态环境大变革中,秦腔传播途径也变得丰富多彩。VR、AR和MR等技术手段,赋予了视觉效果创作的更多可能性,从视觉上拓展了秦腔舞台的深度和宽度。实时交互、全息投影、3D Mapping等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再配合上球形幕、异形投影等舞台装置,秦腔创作思路由平面影像向立体装置影像拓展。

2. 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秦腔的传播策略

2.1 戏曲舞台的虚实共创

传统戏曲舞台布局单一,明显缺乏活力,大多数是一种台上演员台下观众的舞台模式,给观众感觉千篇一律,容易形成僵化、形式化或套路化的舞台局面。传统舞台均是以实体舞台作為基础,传统舞台艺术空间“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即:“实体景物空间”)已难以更丰富、更准确、更真实地挖掘当代人类社会文明的舞台艺术生命力。将全息投影、VR和AR等数字媒体技术引入秦腔舞台,丰富了舞台艺术展现形式,增强舞台艺术的感染力。在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下,向观众呈现出一个虚实共创的空间,突破技术的束缚,增强传统观念中光、声、电的使用,呈现成像清晰,色彩绚丽,具有强空间感、透视感的舞台效果。

在杨丽萍执导的多媒体舞台剧《平潭映象》(图1)中,真实演员与虚拟的鱼儿出水的梦幻场景的结合浑然一体,虚拟海洋影像与实体海洋风格服装造型的结合相得益彰,转瞬之间就可跨越千山万水,舞台上的演员的表演更具张力,并且以真实舞台为基础,与虚拟的空间的事物交互。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在莎翁逝世四百周年演出中,演出剧目《暴风雨》(图2)并第一次在古典戏剧中运用了实时数码动效,通过动作捕捉、人机交互和3D实时投影等技术形成立体感十足的幻象,并操作幻象与演员、观众互动,在戏剧舞台上做到了虚拟与现实的共演。

图1. 平潭印象

图2. 暴风雨

2.2 观众角色的变化

长久以来,观众一直被隔离在戏剧舞台中“第四堵墙”之外,在这种单向度的审美模式下,观众心理长期处于孤独封闭的状态之中,在很多情况下难以与台上演员形成共鸣,甚至游离于舞台之外。在网络媒体中,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构成多层双向的传播模式,决定了观众在网络媒介上对影像的解读的双向性,并且可以和其他观众进行及时的沟通连结,甚至主导和创造图像的内容。由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导致传播中权力关系结构转变,观众逐渐成为传播中的“统治者”,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一切,强烈的想要展示和表达自己的想法,“私人订制”在各种艺术与数字媒体相结合发展中崭露头角。那么,如何留住秦腔观众人群,并且能够吸纳更多新的观众?

在陕西师范大学展出的《秦王求贤》曲目中,多通道实时交互系统为设计师、秦腔演员和观众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实时追踪设备(惯性动作捕捉仪和Kinect)和交互编程软件共同捕捉动作,构成的交互系统能够定位捕捉秦腔演员的移动位置,即时传输至计算及终端,启动编程软件实时渲染引擎进行制作,最终迅速生成秦腔演员与视觉特效交互。该系统的优势在于,不必拘束于戏曲舞台布局的局限,只需要熟练操作编程软件,辅以实时追踪交互设备,对演员所处环境实时渲染。并且,将这套设备应用在戏曲博物馆等参观展览场所,观众可以迅速获得沉浸式交互体验,真切的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前段时间换脸APP“ZAO”风靡朋友圈,一张照片即可演出天下好戏。AI换脸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是人脸关键点检测GAN(生成式对抗网络模型),并结合使用“deepfake”+移动端优化就可以做到完成换脸。该软件为秦腔艺术与观众的互动提供了新的思路,秦腔脸谱则是在秦腔戏剧发展中应运而生的视觉表现手法,从视觉角度出发创造秦腔美的特别表现形式,色彩明朗,线条生动且给人明朗、清晰的视觉效果。以ZAO的软件技术为基础进行优化,将各式各样的秦腔脸谱导入数据库,观众可以通过数字媒体终端选择喜欢的脸谱,并通过全息投影技术以及实时交互系统,把脸谱与面部进行比对贴合,最终通过计算机进行渲染,将完美结合的人物形象投射到虚拟舞台之上。观众在不化妆条件下,就可以体验到秦腔脸谱与自己完美融合的过程。

2.3 秦腔内容创新优化

秦腔是一门综合化的艺术门类,它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多种门类,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有较高的认知门槛。首先,观众对戏曲整体内容缺乏了解,再加上有些戏曲曲目有几幕乃至十几幕,段落过于冗长,甚至在开场许久观众都未能理解其大意。而在电视电影等媒介中,很少会出现此类情况,导演开篇会将埋设的故事线展露,让观众带着问题耐心等待解密。其次,秦腔唱词的结构是齐言体,一般是七字句或者十字句,秦腔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整齐。虽然这使得秦腔结构非常明朗简洁,但给观众的理解也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秦腔剧目《游园逼宫》选段《六镇变生天下乱》的剧本唱词:“巍巍帝阙镇中原,自寡人登基年龄浅,母后临朝专政权,初被那元义刘腾把政乱,欺朕又宠狗谗言,幸喜得母子重相见。”如果观众对秦腔剧目和历史有没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这一段中母子指代的南北朝时期魏主和太后胡氏就无从得知,对于该秦腔剧目的主题也不会理解。这一切反映出秦腔接受预置结构在观众心中的缺失,一场戏结束,观众疑惑和好奇并未被消解。“接受美学理论在关于‘前理解的研究中认为,受众的知识和经验作为预置结构,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文本的接受。”这一系列问题目前在戏曲票友与非票友展现的淋漓至尽,懂行的真喜欢,不了解的一脸茫然。新时代下秦腔艺术的传播势必要消解掉本体中晦涩难懂的部分,而数字媒体交互技术可以弥补这一部分缺陷,帮助秦腔艺术重构,既能够赋予古老的戏曲以新的时代使命,又能保持其文学性、艺术性的主体地位不被推倒。

如今正是秦腔与数字媒体结合的黄金时期,秦腔创作迫切需要推陈出新,传统秦腔剧目中有一些内容以难以被普通大众消解,需要与时代相结合的新式戏曲作品的出现。在戏剧舞台上,孟京辉利用《茶馆》的故事、人物、桥段进行的重新创作,创作了一部与原作有相当的脱离的作品,虽然观众对该剧褒贬不一,但是这不妨是孟京辉对于新式戏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一个版本作品的持续演出成就只是这台戏剧的经典,而同一剧本被演绎成不同版本,这样成就的则是戏剧本身的经典。

在传统的艺术传播过程中,各艺术门类的数据获取和储存相当困难,并且代价昂贵,运用的采集模型也不利于后期分析。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建立戏曲资源素材池,将秦腔艺术的唱词、脸谱、服装等信息保存于数据库中,一方面可以利于秦腔的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利用数据分析进行二度创作。利用数据库整理的秦腔数据,精准挖掘秦腔中的经典选段、唱词,并提取这些素材归纳整理,通过机器学习进行训练,将秦腔结构化处理,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的结构性数据,再进行后续的文本分析和情感分析。将此技术应用于戏曲剧院、博物馆等地,在短时体验中,根据观众的指示,比如:“战争、爱情、悲剧”等关键词,在数据库中迅速挖掘提取经典选段,利用情感分析及文本分析,将关键词排列组合,选取最优组合方式,最终通过多通道全息VR舞台展示,让观众感受到“私人订制”的戏曲展示。

3. 结论

将数字媒体交互技术引入到秦腔艺术之中,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展现。在数字媒体百花齐放的今天,不再一味地坚持酒香不怕巷子深,把握好该技术为秦腔艺术传承发展提供的新思路、新方式,提升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播影响力。同时,技术发展在提升秦腔艺术观赏度、制作效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在舞台设计中,现阶段的渲染引擎使创作过程中使用的编程代码,在一些开源软件平台可以轻而易举得到,只需变换模型就可套用;多个设计师采用共同的视效模板,导致视觉效果雷同。秦腔艺术以及其他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终究还是要靠艺术本身的造血能力,增强自身的现代意识观念,从文本内容和传播形式上进行转变,持续打造爆款IP,增强观众黏度。同时,数字媒体交互技术是为了观众更好的旁观或者介入,不能只是简单地将技术与秦腔艺术排列组合,谨防在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过程中,形式大于内容,产生一系列空有形式缺乏内涵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冯时.自然之色与哲学之色——中国传统方色理论起源研究[J].考古学报,2016(04):445-468.

[2]曹林. 数字媒体技术对戏曲舞美创作的影响[J].艺术教育, 2018, 336(20):12-13.

[3]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0.

[4]王千桂. 新媒体戏剧之虚实共创[J]. 当代戏剧, 2019(3):25-27.

[5]魏葳.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观众身份的嬗变[D].南京艺术学院,2014.

[6]王婕. 浅谈民间艺术文化之秦腔[J]. 数码设计(上), 2019, 000(006):9.

[7]侯文辉,万江.从影像记录到微动漫演繹:互联网 + 视域下戏曲大众化传播凝视[J].艺术百家,2017,33(06):75-81.

猜你喜欢
交互技术秦腔传播策略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浅析物联网的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
交互技术在微课视频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手持移动终端交互设计在高校校庆中的运用
手持移动终端交互设计在高校校庆中的运用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