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教师媒体素质培养初探

2020-08-14 09:50金朝阳
师道·教研 2020年7期
关键词:时代信息能力

金朝阳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传播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层出不穷,与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共同构成了当前的媒介形态,即“全媒体”。进入全媒体时代,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存储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深刻影响了教育领域,崭新的教育理念、迅捷的知识更新、宽广的传播平台、全新的教学方式,无不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媒体时代的教师需要修炼和提高自身的媒体素质,以适应新的变革和转型,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的教育使命。

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常规教育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媒体新课堂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不断引进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用于教研教学,这就要求教学一线的教师迅速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了解和熟练掌握各种形式的媒体资源和使用技术,将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相结合,学习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提高媒体素质,将先进的科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建立和不断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适应教育改革,进而引领教学进步的能力。

一、全媒体时代中学生的特点

中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群体,有人将他们称为N-gen(网络的一代)或D-gen(数字的一代)。美国教育专家Marc Prensky在2002年提出“数字移民和数字土著”的概念。他认为,“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s)是指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数字世界的人,他们都是说电脑、视频游戏和因特网等数字化语言的“土著人”;而“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则是指那些没有出生在数字世界,但在隨后生活的某个时刻,已经沉迷和采用大多数新技术,且经常被拿来和数字土著做比较的人,即成年后才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一代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学生对新媒体,尤其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的依赖性逐年增强。而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等基本意识形态体系还正在形成中。网络信息世界纷繁复杂,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作用不仅不可以被纯技术媒介所替代,反而应当赋予新的内涵和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教师的观念转变

在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学生。教师应具有基本的“互联网思维”,进而建立更开放、更包容的全媒体思维。教师不能再局限于做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当成为培养人才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在教育观念上要保持活跃的思想和开放的胸襟,善于接受来自学生的质疑并随时准备修正认知,淡化头脑中的“权威”意识。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已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能力,尤其在熟悉和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介方面。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跟上学生的脚步并成为他们的引领者。此外,还要摒弃对新媒体狭隘的认识,避免谈网络、谈游戏色变,继续用传统的“围追堵截”之法来管理学生。积极转变观念,在“互联网思维”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使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推动教育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

三、教师的媒体素质

系统掌控信息的能力。在全媒体时代,媒体素质是对各种媒介形式、内容以及传播手段的了解和认识。无论哪种媒介,都只是搭载信息的工具,因此,对待信息的能力是全媒体时代教师的核心媒体素质。当今社会,要求教师要具备六种信息能力:即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应用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曾说:“在当今这个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可以从电视、网络及各种媒体上获取知识。教师的作用由过去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指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作为新型人才的发现者和培育者,教师自然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对信息掌控的能力,还体现在对学生遴选信息的引导和纠偏上。身处当今社会,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和营造出的那个世界,并不全是世界本身的真实形态,它往往是被选择、修改和解释过的。“这个世界可能是扭曲的、变形的,但他总是被当作真实存在的世界传播给受众的。”的确,丰富的网络世界所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有时甚至是非颠倒,黑白不辨。学生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于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易受外界和舆论影响的年轻学生来说绝非易事。这一代中学生,大多出生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特殊年代,他们掌握了最现代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手段,但受自身年龄、阅历、经验和学识的限制,往往缺乏成熟的、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和学生认知易困惑、混乱的现实中,教师的作用比以往更为重要。这是教师的优势,也是全媒体时代中教师的挑战和机遇。

使用多媒体的技术能力。深入了解和熟练使用多媒体手段,是教育技术能力强的直观表现。所谓“教育技术”,其概念起源于国外,有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有很多,目前国际比较公认的两个定义是由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简称AECT)分别于1994年和2005年发布的,被称为94定义(AECT94)和05定义(AECT05)。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教育技术能力的范围概念比较广,目前对于它的定义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根据2004年1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第一部分对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规定,我们可以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定义为: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首先要有重要性和应用性的认识,能够运用教育技术中所包含的所有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育技术方面的问题。

由此可知,全媒体时代,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较之以往大大提高了。具体说来,在教育技术实践应用方面,要求教师掌握包括教学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教学课件的制作、具体教学媒体的操作、教育技术在传统课堂的应用、教学设计等,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以上内容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熟练操作,更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全媒体、大信息的现代技术在信息储存、传播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将其指向明确地引入教学过程,可以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创新。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借助计算机课件、多媒体课件、视频、光盘、互动软件等进行学习,可以大大拓宽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学生从单一的课堂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其掌握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的自主性也随之增强了。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式,代之以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是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越来越多引入校园的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教学设备,为学习行为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教师对教学效果的了解有了更科学、可靠的数据,学生的主动参与也使他们自我探究的欲望大大提高了。

新型的师生沟通能力。人与人的精神影响是教育工作区别于其他任何工作的本质属性。传统教学模式下,传授知识往往是单向灌输型,教师是主体,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参与度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广泛迅速摄取知识的机会,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思维,并可以打破物理上时间、空间的阻断,随时在网上与教师探讨问题,提出质疑。

借助多媒体,无论是与他人的互动还是直接与知识本身互动,都离不开人类社会正常的交际伦理和交往方式,中学生更时常处于将网络交互与现实沟通相互映照、渗透的状态中。任何人际互动取决于其经验的支持,而这种经验在网络虚拟世界里是很难获取的。在学校的文化氛围中,无论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还是沉浸于追求知识,教师的引领和分享,无疑对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获得心智的提升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教师也将在积极健康的师生沟通与交流中塑造自身的教育进程。

教育承载着提高国家民族素质、传承文化和价值观的使命。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每一次技术进步不仅给教育增加了新的知识内容、新的传播方式,也给教育从业者提出了挑战、提供了机遇。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全媒体时代,主导学生教育的不应当是全媒体本身,各种形式的媒体始终只是一种知识传递的介体,它们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平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作为教师,应主动顺应时代召唤,从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多个方面不断学习、创新,修炼自身的媒体素质,從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新知识的学习者,以及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引导者。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时代信息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