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联合耳穴疗法治疗心悸病临证验案

2020-08-17 15:50常薇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8期

常薇

【摘要】心悸是以患者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悸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老、中青年皆可发病,临床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当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耳鸣、眩晕等症状并见,常属西医“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血管神經症”等疾病之症状,中医药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治疗心身疾病方面具有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等优势,本文列举炙甘草汤联合耳穴压豆外治法治疗心悸病(心血管神经症)一例,疗效显著。

【关键词】炙甘草汤 心悸病 心血管神经症

【中图分类号】 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8-031-01

一、病案

靳某,女,57岁,2019年9月3日初诊

病史:患者间断心悸1年余,每遇情绪变化或劳累后发作,常伴失眠,记忆减退。曾多次查心电图、胸部X线、心肌酶、甲功等化验均无明显异常,本次又因劳累后发作,现症见:心悸,自觉心前区跳动明显,伴汗出,自觉夜间手足心热,疲乏无力,气短,记忆力差,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入睡困难,二便尚可,舌质暗,苔白,脉细数。行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冠脉CTA示:未见明显狭窄。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可能,西医诊断为心血管神经症,中医诊断为心悸,证属气血不足证。治以益气养阴,方用党参12g,炙甘草20g,麦冬10g,生地12g,麻仁10g,桂枝9g,生姜10g,丹参12g,大枣4枚,龙骨12g,牡蛎12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并予王不留行子耳穴压豆神门、内分泌、交感、心、肾,每次贴一侧耳穴,左右交替,每三日交换贴一次,患者每日自行按压5次,每次每穴按压30-50次,7日后复诊心悸症状减轻,仍有夜间手足心热,入睡困难等症状,上方加以酸枣仁10g,知母10g,远志10g,茯神10g,合欢皮10g,7剂,后复诊,症状好转,停中药,继续耳穴压豆,十次为一疗程,后随访诸症缓解。

二、按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因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以及生气和精神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病理机制很复杂,它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经过众多植物神经病学家的调查研究,一般认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与遗传因素,各种引起神经系统过度紧张的社会心理因素,个人个性,性格等因素有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常以自觉症状为主,症状多样,常有胃肠功能紊乱、心脏神经紊乱、内分泌紊乱等相应症状表现,此类患者常多次化验检查但无明显异常,因症状繁多,常多次就诊于不同临床科室,其病程往往迁延数年,在治疗方面,研究表明,西医治疗对本病病史短病情轻的患者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差,停药后易复发。而中医药治疗则可辩证论治,标本兼治,降低复发率。中医在治疗功能性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病案例运用《伤寒论》经典方剂“炙甘草汤”加减联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患者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结合其伴随症状及舌脉,辩证为心悸病(气血不足),以益气养阴,阴阳双补为治疗原则。《伤寒论》第177条炙甘草汤所治之证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心悸病多由邪毒外侵,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引起,耗气伤阴,气滞血瘀,心阳不振,气血不足,血不营络,心脉瘀阻,搏动无力,脉不衔接 而造成 “心动悸”“脉结代”等症,其病症多为虚实夹杂,阴阳互损,治当益气养血,阴阳双补,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党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加以龙骨、牡蛎重镇安神以助睡眠,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诸药并用,气血阴阳并补,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足而血脉通,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治。并联合耳穴压豆调和阴阳,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