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凯教授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经验

2020-08-17 23:29孙颖王云凯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经验

孙颖 王云凯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辨证治疗;经验;王云凯

【中图分类号】 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8-066-01

王云凯教授,河北省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唐山市百名名医、唐山市十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名人评定联合会评为“创新中国百名功臣”,并授予金马奖。擅长消化、泌尿系统疾病和妇科疑难杂症的治疗,治疗消化性溃疡经验丰富,且疗效确切。现对王教授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溃疡病是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与酸性胃液和胃蛋白酶的消化性作用有密切关系,所以又称消化性溃疡病(PU)。溃疡病以胃和十二指肠为多见,溃疡发生在胃的称胃溃疡,发生在十二指肠的叫十二指肠溃疡,两者均有溃疡发生的称复合性溃疡。本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特征。由于溃疡在愈合后每易复发,所以患者上腹部疼痛也有屡愈屡发的特点,可长达数年,数十年。没有并发症的病人,其疼痛有典型的节律性,一般胃溃疡是进食—疼痛—缓解,疼痛多在剑突下偏左;十二指肠溃疡是饥饿—疼痛—进食一缓解,疼痛多在剑突下偏右。溃疡病的发作又多有周期性,尤以十二指肠溃疡为突出,好发于每年早春及秋末冬初。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高于女性。[1]溃疡病防治不当,很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甚至癌变。中医没有溃疡病的名称,但据其临床特点,王教授认为可以归属于“胃脘痛”和“心痛”的范畴,某些情况又与“吞酸”、“嘈杂”、“呕吐”、“反胃”、“血证”有关。

1 关于溃疡病的病因病机

引起溃疡病的原因西医认为主要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侵蚀、胃黏膜攻击因子和保护因子失衡等[2]。中医则认为本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

1.1 饮食因素

《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果饥饱无常,或暴饮暴食,特别是空腹过度疲劳时,饱食后又未能片刻休息,更易损伤脾胃,如脾不运化,胃气不降,气机阻滞,则胃脘疼痛,久则酿成本病。另外,饮食的偏嗜,也可引起本病,如脾胃素虚,嗜食生冷,伤及中阳,使脾胃虚寒,脉络拘引,则胃脘疼痛;若嗜食辛辣酒浆及吸烟,损伤脾胃,酿湿生热,蕴结于中,胃气不降,也可引起胃痛、吞酸、嘈杂,久则形成本病。至于其病理变化,通常而论,嗜食辛辣者,多损伤于胃,呈现胃热之证,久则胃阴受损;因于寒凉者,多损及脾,呈现虚寒表现,日久脾阳日衰,生痰停饮,甚或血失统摄。

1.2 情志因素

忧思恼怒,肝气郁结,特别是在就餐前后受到精神刺激,更易使肝气横逆犯胃;肝胃不和,则胃火不降;若肝气顺乘于脾,则脾气壅滞,日久亦可引起溃疡病发生。即病之后,如肝胃不和,初则气机阻滞,胃失和降,继则因肝郁化火,肝气犯胃,损伤胃阴,若火热炽盛,尚可损伤胃络,迫血妄行;久则气滞不畅,血络受阻,引起胃络瘀血之证,即所谓“久痛入络”。如肝脾不和,初则肝气不舒,脾气壅滞,继则因肝郁化火,脾运不及,而致湿热内生;或因脾阳受损,水湿不运,酿湿生痰;日久中阳虚寒,脏腑失煦,血失统摄,因血不循经,引起复杂的病理变化。

以上两种因素,可以单独致病,但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易被肝气所犯;而肝郁克犯脾胃,脾胃受损者,又易被饮食所伤,因而王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以两种因素合而致病者更为多见。此外,本病每于早春及秋末冬初发病,说明本病与外感寒邪,寒伤中阳有关。再者,本病多见于脾胃虚寒之人,说明体质禀赋与本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2 关于溃疡病的分型与治疗

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虽然有的医家用一方统治,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根据本病的不同病机和临床表现,王教授认为应以分型施治为妥。根据临床常见病例,分为肝胃不和证、湿热中阻证、瘀血停滞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五种证型施治,更近临床。

2.1 肝胃不和证

胃脘胀痛,两胁胀闷,食纳量少,食后胀甚,每因情志不遂而发病,伴嗳气,时太息等,苔薄白,脉弦。本型多见于溃疡病早期或疤痕期。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采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方药组成:柴胡10g,白芍15g,川芎10g,制香附12g,陈皮15g,枳壳10g,木香10g,苏梗15g,延胡索10g,甘草10g。若胃脘撑胀,嗳气转舒,挟食滞者,加炒白术15g、神曲15g ;若肝郁化火,肝火犯胃,胃脘灼痛,吞酸嘈杂,口苦便秘者,加栀子10g、黄连10g、瓦楞子12g、浙贝母12g ;如火热郁滞,灼伤胃络,呕血、便黑者,加藕节炭12g、三七粉3g(冲服)。王教授指出治療此型患者应掌握“治肝可以安胃”并且“忌刚用柔”的原则,做到疏肝不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2.2 湿热中阻证

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苦黏,恶心欲呕,小便黄,大便黏腻不爽,苔黄腻,脉滑数。本型多见于溃疡病的急性活动期。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和胃。采用加味清中汤(自拟)。方药组成:黄连10g,栀子10g,蒲公英20g,苏梗15g,枳壳10g,陈皮12g,半夏12g,白豆蔻10g,茯苓12g,甘草10g。若湿重口黏不爽,胸脘痞闷,苔白腻微黄,加藿香12g、佩兰12g ;若热重口臭气秽,大便干结,加大黄6g,厚朴12g。王教授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此型中HP感染率最高,许多研究发现黄连[3]、黄芩、金银花、黄柏、板兰根[4]、蒲公英、白花蛇舌草[5]等中药对HP均有抑制作用,因此此型中常常适当加用这些药物,王教授尤其喜用蒲公英,蒲公英性苦味甘寒,入肝胃经,能够清热解毒,但蒲公英苦寒不伤中,是药食同源的一味中药,临床应用有较好的疗效。

2.3 瘀血停滞证

胃脘刺痛或如刀割,痛有定处,按之剧痛,痛甚可见肢冷唇黯,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本型多见于溃疡病的活动期。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采用加味失笑散(自拟)。方药组成:延胡索10g,蒲黄12g,五灵脂10g,丹参15g,檀香5g,砂仁10g,白芍15g,甘草10g。若胃脘刺痛,两胁撑胀,气滞亦甚者,加制香附12g、枳壳10g ;若瘀滞日久,血络受损,络迫血溢,呕血、便黑者,方中蒲黄宜炒用,加花蕊石12g、三七粉3g(冲服)、地榆12g。王教授指出消化性溃疡反复发作,久痛入络,久病必瘀而成瘀血证,因此活血化瘀为治疗首要。

2.4 脾胃虚寒证

胃痛经久,其痛绵绵,喜温喜按,空腹疼痛加剧,得热、得食稍减,劳累或受寒凉后加重,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本型多见于溃疡病的活动程度较轻、趋向愈合时。治宜健脾和胃,温中止痛。采用良附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方药组成:高良姜10g,制香附12g,沉香6g,木香10g,干姜10g,当归15g,青皮10g。若灼心反酸,加乌贼骨15g、瓦楞子12g ;兼有寒饮,泛恶清涎者,加半夏12g、陈皮15g ;中焦虚寒,脾失统摄,大便色黑或呕血者,加白及10g、三七粉3g(冲服)、艾叶10g、侧柏叶12g。若因感受寒凉,胃脘冷痛者,可加吴茱萸2g,最大量一般不超过5g,桂枝10g,最大量一般不超过12g,王教授认为此型应注意不宜过用久用辛香温燥的药物,若温通太大易引起消化道出血,不利于溃疡的愈合。

2.5 胃阴不足证

病程历久,胃脘隐隐灼痛,日暮较重,饥不欲食,心中烦热,入夜口干,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舌裂少苔,或中剥,脉细数。本型多见于溃疡病的慢性退行期。治宜益胃养阴,和中止痛。采用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味。方药组成:沙参15g,麦冬12g,玉竹15g,天花粉15g,白芍15g,白扁豆15g,桑叶12g,甘草10g。王教授指出对于胃阴不足的患者应用甘凉润燥法以养阴益胃,用药时应选用滋阴而不腻膈的沙参、麦冬、石斛等,而不选用生、熟地等有碍脾胃之品。若疼痛较剧,加辛散疏郁而不燥的川楝子10g、佛手12g ;胃脘灼热,嘈杂反酸,加煅瓦楞子12g、黄连10g、蒲公英15g,而不用温燥的吴茱萸。

王教授认为本病虚证多于实证,李东垣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中医理论中“脾胃虚弱是溃疡病发病的根本,正气不足难以抵抗外邪,邪气滞留伤胃而发病”,秦璟灏[6]、晏喻婷等[7]的临床报道均证实了这一点。而虚证又以虚寒者多见。在分型治疗中,还可结合疼痛的性质、嘈杂反酸、吐血便黑等情况选加药物,如胃脘冷痛选加檀香、砂仁;痞闷疼痛加木香、枳壳;胀满疼痛可加制香附、厚朴;刺痛剧烈加延胡索、丹参之类。嘈杂反酸加黄连、吴茱萸、瓦楞子、乌贼骨。其中乌贼骨、瓦楞子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并覆盖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保护膜,从而缓解胃酸引起的临床上的症状,尤其是可以快速止痛,但不宜久服[8];呕血便黑加三七粉、艾炭、地榆炭等,其中三七粉一方面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清除溃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胃、十二指肠黏膜的再生,加快修复,使溃疡愈合。[8]

3 关于溃疡病的调护

王教授指出消化性溃疡不仅是一种慢性病,同时也是身心疾病的一种,其治疗恢复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且这个过程需要药物、饮食、心理情绪、运动锻炼等多方面的结合才能完成。在饮食调护方面注意饮食要清淡、新鲜、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忌食凉、辣、硬、酸等食物,有研究表明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饮食调护,不仅可促进其科学饮食,还可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溃疡的并发症和复发率[9]。其次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建立良好的心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且可选择运动疗法进行康复保健。

4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男,53岁,2019年8月23日初诊。患者反复上腹部疼痛不适2年,曾于上级医院查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胃溃疡,HP(+),曾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片等药物治疗,症状时好时坏,现症见: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恶心,时嗳气烧心,心烦,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西医诊断:胃溃疡。中医诊断:胃痛(胃阴不足证)。治以益胃养阴,和中止痛。方用沙参麦冬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处方:沙参15g麦冬12g白扁豆15g桑叶12g玉竹15g天花粉15g白芍15g川楝子10g佛手12g海螵蛸15g,蒲公英15g,甘草10g,6剂,水煎取汁400mL,日一剂,早晚温服。嘱患者忌食凉辣硬及过甜过咸过酸的食物,宜食细软烂易消化的食物,作息规律,保持心情舒畅。

8月29日二诊:服药6剂后,胃脘部灼痛明显减轻,食欲较前好转,但仍嗳气,时烧心,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上方加黄连10g,蒲公英增至20g。7剂,煎服法同前。

9月5日三诊:服药7剂后,胃脘部灼痛基本消失,食欲好转,大便仍干,口干,余无特殊不适。上方去川楝子、佛手、海螵蛸、加火麻仁15g,石斛10g。14剂,煎服法同前。

9月19日四诊:服药14剂后,诸症均好转,精神饮食尚佳,上方加减再服14剂以巩固疗效。3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5 体会

消化性溃疡病目前已被证实是由理化刺激、幽门螺杆菌等综合因素所致,西医多采用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受体拮抗剂以及胃黏膜保护剂等进行治疗[8],虽然可在短期内缓解临床症状,但是容易复发,长期给药甚至会产生耐药性,影响疗效。传统中医治疗遵循辨证施治原则,依据患者病机、证型特点针对性用药,消化性溃疡病基本证型为肝胃不和证、湿热中阻证、瘀血停滞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等,所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益气健中、疏肝健脾为该病的常用治疗之法。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病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对其紊乱的消化功能进行调整,提高溃疡病的愈合质量,从而降低其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陈曼彤.4504例消化性溃疡胃镜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6,26(2):254

[2] 巩绪恒.中西医结合治疗70例消化性溃疡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8):19368-19369.

[3] 蒋成,鄢乔锦,刘蔚雯,等.15味中药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体外实验[J].福建中医学报,2003,13(6):30-32

[4] 杜平华,吕品,20种中药材对幽门螺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J].中药材,2001,24(3):188-189

[5] 孙艳,抗幽门螺杆菌的中药及临床应用[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0,16(6):338-339

[6] 秦璟灏.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3):41

[7] 晏喻婷,蔣波涛,张鹏,等.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的客观化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5):2748-2750,2835.

[8] 戴高中.论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地位及优势[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1):61-62

[9] 燕林.饮食调护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9):83-84

猜你喜欢
消化性溃疡经验
张一鸣的9条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