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 对卒中后偏瘫下肢疼痛的价值研究

2020-08-17 23:29王新宇宫睿竞郭云龙张天策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8期

王新宇 宫睿竞 郭云龙 张天策

【摘要】目的:研究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疼痛治疗效及价值.方法:选择68例于我院治疗的卒中后偏瘫下肢疼痛患者,纳入时间为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34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实施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贴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结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对卒中后偏瘫下肢疼痛效果显著.

【關键词】卒中后偏瘫;下肢疼痛;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内效贴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8-093-02

脑卒中属于近些年来患病率逐年上升的疾病之一,预后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如偏瘫是患者的常见后遗症,痉挛期的脑卒中患者小腿内后侧长期短缩的肌结常易产生触发点疼痛,触压时有疼痛加重和局部肌肉颤搐以及可能引起的远处牵涉痛,使脑卒中患者不能正常进行康复训练,降低了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较大负担[1-2],所以目前临床治疗脑卒中不再局限于提高其生存率,还注重对脑卒中后遗症及并发症开展针对性康复治疗。特以68例卒中后偏瘫下肢疼痛患者为实验对象,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2019年4月至2019年第7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院康复医学科明确诊断并入院治疗的脑卒中后伴有下肢疼痛偏瘫患者68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及对照组。参照组男、女分别为24、10例,年龄47~82岁,平均(64.5±3.2)岁;实验组男、女分别为22、12例,年龄49~82岁,平均(65.5±3.6)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差异等一般状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常规康复训练

患者主要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平衡及协调功能训练、运动再学习和功能性电刺激等常规康复手段对整体的功能进行治疗,治疗的方法、时间及频次均保持一致,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的指导,避免产生异常模式和抵消治疗效果。

1.2.2 实验组 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

肌筋膜触发点的检查 触诊小腿后内侧肌群,如查体触及条索结节,查体有轻微疼痛,此处皮肤用外科标记笔进行标记。临床表现:腓肠肌、胫骨后肌和趾长屈肌有可触及多发性痛性结节,见于足下垂患者;踇长屈肌、比目鱼肌和蚓状肌、趾短屈肌有可触及多发性痛性结节,见于足内患者。据多数患者表示,此类结节处有压牵涉痛,并且在夜里容易引起小腿抽搐。

操作方法:

根据患者对疼痛觉敏感程度和小腿围径不同选择不同长短的针具:选用直径0.35mm,长75mm和45mm的银针。患者取俯卧位,使其全身放松,患侧小腿裸露,操作者在患侧小腿后内侧定位触发点并用龙胆笔标记,局部碘伏消毒后,判断在肌腹内触发点深度,针刺已定位标记的上述各肌的肌筋膜触发点。在操作时,用一手拇指压住触发点上的皮肤,快速刺入可以避免皮肤刺痛,操作时针尖直达触发点并来回穿刺,需引出局部肌肉跳动,有1次或2次跳或更多均可。针刺肌肉跳动时会带有强烈的酸胀痛,拔针后的休息时间可以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定,一般2、3分钟,期间可以进行小腿肌的牵伸。如果直刺没引出肌肉跳动反射,可多方向斜刺,针改变方向时要在回针到皮下后再改变方向需要注意,如针尖位置仍在原地,肌肉的跳动不易引出,整个过程不要使患者不产生畏惧感。针刺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共持续针刺4周。

肌内效贴治疗

具体贴法为:(1)促进胫前肌收缩、足背屈的贴法:应用I型贴扎,锚为胫骨外侧面上端,肌内效贴使用20%~30%的拉力,沿胫骨前肌方向向下,绕过踝关节,尾为前足内侧。(2)抑制小腿三头肌收缩,促进足背屈的贴法:小腿三头肌放松贴法:患儿俯卧,足前部垂出床缘,使足略背屈,以20%~30%的拉力采用Y形贴布锚在足跟骨底部及跟腱附着处,尾沿腓肠肌位置延伸,于股骨内外侧髁起点处为末端。肌内效贴每天更换1次,治疗周期为4周。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参照组训练前后比较、实验组治疗前后差异性比较比较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后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世界上对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研究主要以发病机制和临床疗效应用为主,并且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技术现在已成为国外康复医学界诊断和治疗骨骼肌疼痛、关节活动度受限以及运动损伤和疲劳的主要手段,其临床应用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并且临床疗效显著。

肌内效贴于上世纪70年代起源于日本,起初应用于运动领域,开发的初衷是更好的治疗肌肉和关节疼痛,缓解肿胀。近年来以一种新的技术被应用在康复领域。通过不同形状、位置、作用方向的贴扎,达到放松肌肉,提高肌力,维持关节稳定性,改善关节活动度并防止关节活动度异常,并可调整筋膜,使肌肉发挥正常功能,加强瘫痪部位本体感觉的作用[3]。

本研究发现,经过4周的联合治疗后,实验组的疼痛明显低于了参照组,说明患者的下肢疼痛改善将有利于患者的运动和康复。

综上,对于卒中后偏瘫下肢疼痛患者,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下肢疼痛。

参考文献:

[1] 张梦月,冯加彬,张蕊,等.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2):48-49.

[2]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J].中华神经科志,2019(09):710-715.

[3] 张恩豪,崔波,王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系统医学,2020,5(04):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