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反思教学助推学生思维发展

2020-08-19 09:13周林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反思教学思维发展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论述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的途径,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反思平台、营造反思空间、提高反思技能和布置反思任务等,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反思教学 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5-0119-02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以及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直观感知入手,经历不断反思和构建的过程,这些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教师应在课堂中引入反思教学,为学生构建反思平台,营造反思空间,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并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推动新旧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搭建反思平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课程结束后立即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习题加强联系、巩固知识,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教学,学生缺乏自主反思的机会。笔者认为,真正有效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舍得花一些时间在反思上,让学生反思自问:今天学的是什么?学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还不懂?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求助教师,共同商讨解决,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自己整理知识体系,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解了分数的基础知识,即将物体看成整体是“1”进行平均分配,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几。如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是[12];4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其中一份就是[14],两份就是[24],三份就是[34],分别是1块、2块、3块;如果将8块月饼分给4个人,其中一份是[14],两份是[24],三份是[34],分别是2块、4块和6块。在课堂总结时,教师发现学生对于整体“1”的理解不是很透彻,于是教师再次摆出两堆小棒(一堆4根,一堆8根),问道:“两堆小棒的二分之一相等吗?”学生给出两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说相等,有的说不相等,给出不相等的理由是:“4根的[12]是2根,8根的[12]是4根,单位1分别是8和4,所以与之对应的[12]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在这样开放性的互动交流中,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

这样为学生搭建反思平台,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进而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经验,促进自身的理解。

二、营造反思空间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日常生活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场景,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础上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反思空间,让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索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在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深层思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出问题:六一儿童节马上要到了,学校要求各班主任统计各班学生喜欢的旅游地点(博物馆、动物园、游乐场、展览馆),现在请你们帮助老师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怎么做呢?怎样才能更直观地显示去每个地方人数的百分比呢?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参与到统计中,10分钟后教师让学生汇报结果。生1:我制作了统计表格,按照每位同学喜欢的地点进行登记、汇总;生2:我制作了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去某地的学生人数。教师问:“除了参加人数,我想知道去每一个地方的人数比例,能从条形统计图反映出来吗?”学生答:“不能。”教师继续提问:“我们怎样设计一种图形能清晰、一目了然地反映百分比呢?”学生认真分析了条形统计图,并思考不能反映百分比的原因。最后学生提出:“可以将一个图形设为‘1,将人数分别除以总人数得出百分比,这样就可以在图形中显示出来了。”教师及时表扬了学生,并提出可以用扇形图表示这种统计结果。“还有其他的统计方法吗?”教师让学生分析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归纳总结。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中不断设置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和认知结构,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并分析问题,将新旧知识结合,让知识更加系统化、完整化。

三、提高反思技能培养思维的活跃性

教学意义上的反思不是对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及普通的分析,而是要从全新的角度和更深的层次对知识进行全面解析,引导学生找到当前知识点存在的不足。这就要求学生依靠已有的经验和技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做好完整的计划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从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反思热情,有意识地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培养学生的反思技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反思,优化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教师通过PPT为学生展示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然后提问:每个三角形都有一个角被挡住了,你知道它是什么三角形吗?当教师展示出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时,学生都能猜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形状,但对于锐角三角形,学生不能给出答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嗎?接着在黑板上给出了五组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让学生分别画出对应的三角形:(1)90°,60°,30°;(2)50°,60°,70°;(3)120°,25°,35°;(4)70°,60°,80°;(5)45°,55°,60°。学生按照步骤很快画出了(1)(2)(3)的图形,但是第(4)和(5)组学生无论如何也画不出来,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怎么样的度数可以画出三角形呢?”“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有什么规律呢?”“怎么样才能画出三角形呢?”在问题引领下,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动下,学生开始自觉地反思,通过认真研究前三个图形的特点,发现三个内角和都是180度,而(4)和(5)的度数和都不是180度。

上述案例,教师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促使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由课堂“学习者”变为“研究者”,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四、布置反思任务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学生的反思行为是对自我错误的纠正,是对自我认识的优化和提高。通过反思,可以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布置反思任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学生接到反思任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找到发生错误的原因,并探寻正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学生养成了这种探究意识,就会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自觉、主动地反思,并能够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拓展自身的思维,提高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除法应用题》相关知识点时,有这样一道连除应用题:某工厂一周生产设备630台,一共三个生产小组,平均每组每天生产几台设备?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列出了三种方法,(1)630÷3÷7=30(台),(2)630÷7÷3=30(台),(3)630÷(3×7)=30(台)。教师让学生分别说明理由。生1:630÷3表示一个组一周生产量,再除以7表示每天生产量;生2:630÷7表示三组每天生产量,再除以3表示1组每天生产量;生3:吞吞吐吐说不出原因。此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分析第三种做法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学生带着探究的心理开始研究,有学生说:结果是正确的,所以应该正确;有学生说:3×7代表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呢?还有学生分析:3×7代表三个小组7天的生产量……学生众说纷纭,此时教师提出问题:3个小组和7天有关联吗?和630有关联吗?学生顿时豁然开朗,这两个数字可以分别和630相除,但是先相乘再用630除以两个数的积就没有意义。可见,虽然结果是正确的,但是缺少理论依据。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反思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提升数学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周林(1978— ),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反思教学思维发展小学数学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师生互促发展,走出大学英语教学困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