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校的影响和启示

2020-08-19 12:48施轶
青年时代 2020年18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影响

施轶

摘 要: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已遍及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无论是作为一种基本概念,还是一种实践探索,都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关注和学术界的热烈讨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给中国高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巨大的挑战。虽然机会与挑战并存,国际化仍是中国高校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和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校发展的影响和启示,并提出若干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高校;影响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概念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加拿大学者简·耐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国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将“国际的维度”融入到高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各项功能中的一个过程。南京大学龚放教授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为迎接国际化挑战而构建的一个开放的、先进的、充满活力的大学教育体系。湖南大学欧阳玉先生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以国际合作与交流为载体,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教学理念与经验,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本文所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校通过制定政策和确立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国内外师生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开展广泛的联合培养并与国际办学模式逐步接轨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由“政府主导型”转为“高校主导型”

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为国家间的高等教育合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由“政府主导型”转为“高校主导型”的前提。大多数国家不再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纳入国家统一政策,而是让各高校依据自身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国际化方针,实现课程和教学的国际化接轨,从而提升教学品质和科研水平。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国际组织机构,如国际发展与交流处、国际研究中心等,具体落实国际化发展方针,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跻身世界著名大学行列奠定基础。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与形式日趋丰富和多样化

早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为不同国家之间的外在人员流动,如以学习先进教育经验和理念为目的的留学交流、参与国际会议和开展国际研究的访问交流等。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规模和范围急剧扩大,不同国家间的师生流动更为频繁,国际化的内容和形态也呈现出新的特征。

首先,开设的国际化课程更加广泛多样。梅斯滕豪认为国际化就是把国际教育贯穿于课程设置的一个过程。对高校而言,课程的国际化意味着更多地使用英语教学,开设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国家的高校开设国际化课程的比重和数量在快速增加,实行院校之间学分、学位和文凭的互换与互认变得越来越重要。许多发展中国家更是把国际化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其次,国际化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多样化。在国际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各国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的国际化举措包括但不限于:制定国际化方针政策,增加学生和学者的跨境流动;确立培养目标,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加大国际化课程比重;开展广泛的学术性合作项目和跨国研究,提高师资和科研水平,扶持重点学科,实现学历学位互认等。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化教育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设立海外分校。例如:英國诺丁汉大学在中国和马来西亚分别设立了分校区,为招收的本地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平台。(2)合作办学。中国很多地区高校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属于这一类。(3)不同国家院校间开设远程课堂和网络教学。通过网络课程、共享平台等手段实现跨国、跨区域的线上教学。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校的影响:机遇和挑战并存

21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学术上或是经济上的,欧美国家甚至其他亚洲国家均把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之一。相比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发展中国家更侧重于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升高校现代化教育水平,从而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此后的教育改革政策也倾向于支持国际学习与交流。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社会、文化融入世界的程度加深,中国正不断加强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加速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中国高校现代化改革的必经之路。

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参与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正面效应十分明显:有利于接轨国际前沿的学术环境,共享国际教育资源,提高科研质量,培养高精尖学术精英;有利于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提高本国的教育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科技和优秀文化,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科技人才,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但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为中国高校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本土教育受到压制、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单一文化入侵、民族特色淡化等。但中国高校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应对得当,就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教育国际化的优势,减少负面影响。尤其是国内重点高校,一定要深刻认识国际化对教育的重大意义,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求变,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动权。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校的启示及若干应对策略

如今,中国高等教育正向着国际化方向不断迈进,一些高校更是将教育国际化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大多数高校的教育国际化进程仍很缓慢,在开放性、通用性和交流性等方面仍欠缺成熟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在发展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应首先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政策与制度,确立培养目标,加强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二是推进国内高校的国际化课程建设,采用全英文教学,使高校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开拓师生国际视野,既发扬民族特色,又面向世界开放。

(一)制定政策与制度,确立培养目标,加强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

国际化发展政策与制度,是高校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纲领。中国高校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对国际化改革进行规划与指导,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校情,确立发展方针、教育目标和理念,建立开放的教育体制。其中,国际化教育目标的确立是教育实践开展的基础。中国高校应树立与时俱进的国际化人才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接轨,以发展具有国际意识、全球视野和竞争力的精英学子为目标,并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途径。

具有国际知识储备和国际影响力的高校教师不仅能够给学生传递世界前沿的学科与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国际性视野,还可以加强高校的国际学术氛围。对中国高校而言,重视优秀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为国际化发展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团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高校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吸纳人才。一方面,增加国内教师赴海外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培养一批海外学习经历丰富、科研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以面向世界公开聘请海外教学和研究人员,或以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的形式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华开设课程或讲学。除此之外,我国高校还需要培养具有国际经验的高水平管理人员。高校的国際化组织机构如国际交流办公室、国际发展与研究中心是国际化发展的具体实施单位,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行政管理人员就是具体落实和监督整个高校国际化进程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团队的国际化建设是高校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二)推进国内高校的国际化课程建设,采用全英文教学,使高校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

高校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通过课程教学培育人才。因此,国际化课程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70%的加拿大高校领导认为国际化课程能够使学生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面的知识结构,并将提供国际化课程作为自己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校特别是国内一流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同样十分重视国际化课程建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笔者认为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既需要政府和高校在政策与方针上的指引,也需要国际化课程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不断尝试和共同努力。首先,在价值供给方面,国家和政府需设立相关政策制度,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课程实施的组织结构,为高校的国际化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其次,高校应从政策方针、课程结构、资源经费等层面加以推进。例如,以国际化为导向调整现有课程内容,增设国际化和跨文化教学内容,及时纳入国际教材中前沿的理论研究和最新的实践成果;为国际化课程的开发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制定评估体系,从多方面、多维度检验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具体进程,并依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完善,使课程建设取得成效。此外,开设有效的国际化课程必定与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紧密相关。国际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操作形式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常用的教学形式包括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对此,高校应更多地鼓励和引导教师在国际化课程的开发、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入研究,从而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教师还应积极拓宽国际视野,大胆尝试,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国际化课程中来,在多元文化和价值中探索新的知识框架与实践方式。总之,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和高校从宏观政策上通盘考虑并推进落实,更需要教师和学生从点滴做起,把政策和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以及教学和研究的媒介,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教学载体。全英文教学是中国高校推进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研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发展国际化的基础动力。虽然我国高校在实施全英文教学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语言环境的缺失、教学方法的滞后、教学主体英语能力不足等。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层层推进,努力提高英语授课质量,使全英文教学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道路上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高校可通过引进外籍教师和培养本土教师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从而确保高校英语教学质量有实质性的突破。高校应着力发挥外籍教师的语言优势,熟练采用全英文授课,并教授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此外,高校应大力培养本土教师,发挥中国教师在全英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可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本土教师的全英文授课培训,并选派有潜力的教师赴海外交流学习;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本土教师的自身优势,传授前沿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次,高校应围绕学生的需求开展全英语教学,可通过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或采用国外教材的中译本,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其对全英文授课环境的适应能力、学科专业知识的英文理解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开拓师生国际视野

目前,国内外大学之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出国留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国际会议以及国际学术交流项目等。在众多活动中,出国留学项目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的人数急剧扩大,面对这一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可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高校应大力推动公派留学。高校不仅要在派遣人数和规模上不断扩大,还应合理优化公派留学人员选拔方案,在留学人员回国后进行后续追踪回访,从而确保公派留学质量,并提高成效。二是积极引导自费留学。随着国际教育理念的融合和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为追求个体发展而选择自费出国深造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不少中国学子在出国留学的准备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精力和财力,对求学路径规划和学校与专业的选择深感迷茫。对此,高校应帮助有意向出国的学生明确留学目的,制定留学计划,找准学校和专业定位,梳理留学准备过程中的重难点。三是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目前,我国高校虽已接收了不少境外留学生,但总体规模不大,自费留学生人数占比小。因此,我国高校应大力提高教学质量,树立优质的大学或学科品牌并加以推广,促进校园内多元文化的交汇,提升我国高校在国际留学市场上的吸引力。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也是一种能较好实现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较快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方式。其合作形式不一,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中外全面合作,或只合办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目前,不仅国内本科高校,不少高职院校也积极参与其中,成效喜人。

中外合作办学有以下三种可以借鉴的模式。(1)融合模式。融合模式是指将国外的教学模式完全融入国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具体做法:在引进国外合作院校的教学大纲和方法,包括案例讨论、小组实践等的基础上采用双语授课,通过把中外两所学校的教学方式完全融合,深入推进我国高校教学改革。融合模式的优点:学生可以在国内熟悉的学习环境中,逐步掌握国外的教学方法,并以较低的成本享有与国外高校相同的教育模式和教学资源,从而达到国外高校认可的教育水平。(2)嫁接模式。嫁接模式是指中外两所学校对对方学校开展课程评估,实现学分互认,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获得相应学分后,即可获得由中外两所高校颁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嫁接模式主要包括2-2、1-2-1和3-2等形式。以2-2模式为例,其指的是大学的前两年在国内修读,后两年在国外完成,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可获得由中外双方颁发的证书。其优点是结合了中西两国的教学优势,让学生真正到国外接受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运用水平,还能使学生深入体验国外的文化生活。(3)松散模式。松散模式是指通过邀请国外专家来华授课,输送国内教师、学生赴国外学习交流的方式,借鉴国际通用的办学模式和有益经验,以渐进的模式实现教学的国际接轨。其优点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利用不同资源,多渠道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对中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而言,科研水平是决定其学术声誉、提高其科研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科研活动国际化也是中国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必须重视的内容。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并深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都是推动科研国际化的具体方式。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和国际会议为各国学者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同时也提高了主办方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和世界影响力。积极参与各类高水平国际会议,与知名学者交流前沿学术理论,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是中国高校教师和学者拓展国际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提升国际声誉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

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如西方国家文化霸权冲击和传统文化淡化等问题,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应在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充分考虑本土国情,取长补短,保持民族优秀的文化特色。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全球统一和同化,相反,全球化具有的包容性和文化独特性将长期存在。高等教育承载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而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必定具有多样性并保留各国的本土性。只有在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搭建桥梁,通过吸收国际化内容,内化为自身优势并再次输出,文化交流才是双向而平衡的。如果一味地效仿和全盘照搬,丧失中国的民族性,绝不是可长期持续发展的国际化路径。因此,中国高校不仅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应注重人文教育,维护民族特色,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只要应对得当,中国高校就能够尽可能发挥教育国际化的正面效应。

五、结语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都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虽然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潜在的挑战并存,未来国际化仍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受高校外部的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等因素推动,同时也受高校内部文化、使命、组织架构等因素影响。我国高校特别是我国一流大学应把握机遇,大力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推进国际化改革,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使高校现代化教育水平与国际接轨,致力于满足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寿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十个基本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3(3):15-19.

[2]趙卿敏.国际化: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1(6):72-75.

[3]居毅,程刚.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3):24-26.

[4]张树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对策[J].江苏高教,2006(2):54-55.

[5]顾志勇.高等教育国际化维度下的大学全英语教学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89-91,92.

[6]李盛兵.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13-116.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