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探讨

2020-08-20 07:47杨秋月
职教通讯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摘 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职业院校践行劳动教育理念、达成劳动教育目标、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回应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战略导向、突破“有劳无教”“有教无方”的教育困境、发挥职业院校的先天资源优势、拓展课程理论研究新视域的根本举措。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包括以课程设置整体性为统领、以教学过程实践性为前提、以学生参与主体性为核心、以课程组织动态开放性为关键。为此,需要通过系统设计中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衔接,建立与劳动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劳动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等措施构建完整意义上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计;中高职衔接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中国理论和中国探索研究”(项目编号:AAA190012)

作者简介:杨秋月,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06-0024-07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了职业教育全新的价值期许,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拓展了职业教育课程的丰富内涵。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别强调了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如何选择和组织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如何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合理与有效实施,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现实依据

(一)方向性规定:回应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战略导向

课程设计是保证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国家大力发展劳动教育的背景下,鼓励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发展的制度与政策相继出台,这些制度和政策在不同程度上都强调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国家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2019年的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发展劳动教育,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全面构建实施劳动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开展劳动教育情况考核、评估和督导”。2020年,《意见》明确提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段特点,在职业院校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这些重要论述都指明了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重要内容的体现,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更是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把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与就业观。

(二)现实性要求:突破“有劳无教”“有教无方”的教育困境

为全面了解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及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问题成因,把握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独特价值、时代特征,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组在全国8个省市20所学校的教师中开展调研。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的劳动教育确实存在社会劳动教育“淡漠”、学校劳动教育“无位”、家庭劳动教育“疲软”等现实性问题。通过回顾新中国近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轨迹也能够发现,由于对“劳动”概念、“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种种错误的解读,劳动在一定时期内曾被“妖魔化”为惩罚的手段,扭曲为改造学生思想的工具,窄化为培养学生技能的训练,遮蔽了劳动的本真教育意蕴[2]。劳动与劳动教育不同,劳动以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一种以劳动为载体进行教育的形式。劳动教育也不能理解为一味地艰辛付出,而忽视了教育的本意。“没有劳动的教育”和“没有教育的劳动”一样背离劳动教育的目标。当前,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给劳动教育指明了路线和方向,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虽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但在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式上却存在“各行其是”现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对劳动、技术、活动、操作等概念不加以区分,导致劳动教育的实施只注重劳动教育的形式,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育人目的及其正确的实施方式。构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能够运用劳动教育方法,改进劳动教育方式,促進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形成,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示范性引领:发挥职业院校的先天资源优势

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助推器和催化剂。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鼓励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课程方面有着先天的劳动资源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在课程理念上,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生产、生活和服务社会劳动所需的技术技能,与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目标相一致;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为主要形式,与劳动教育注重劳动过程相一致;在师资队伍上,职业院校有既懂知识又懂操作的“双师型”教师,能够胜任劳动教育课程;在劳动基地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既能够为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广阔平台,也能够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观摩提供场所与支持,让中小学生能够走进劳动现场,亲身体验劳动实践,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劳动知识,感悟劳动精神。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能够为中小学劳动教育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

(四)理论性补充:拓展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新视域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从弱小到不断壮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劳动教育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论学科在劳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延伸。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能够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研究基础。职业教育通过借助劳动教育理论、劳动哲学理论、劳动经济学理论、劳动法学理论和劳动保障学理论,尝试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角度揭示职业教育课程的类型特征与发展规律,为职业教育改革与课程建设助力。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是一个挖掘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建构和技能生成理论的过程,过程中会涉及解释学、现象学、过程哲学、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等多视角的探讨,使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从研究范畴、范式、内容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诚如威廉M.雷诺兹所说:“课程理论只有在多航线和多样性中才能得到发展,二元论或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只会阻碍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理论是许多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它并不限制多样性。”[3]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既体现了课程领域本身的复杂性,也折射出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

二、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以课程设置整体性为统领的原则

当前,劳动不再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简单划分,更是身体、心理、认知、情感、意志等要素全面参与、高度融合、协调统一的整体[4],因此,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要树立整体思维。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对完整把握教学目标、统筹推进课程内容建设、厘清课程内在理论逻辑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整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应将零散的劳动理论知识、思想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个学习期间的劳动知识结构。二是学生认知的整体性。职业院校学生关于劳动的知识与能力不是先天具有或经过简单训练即可获得的,它是一个不断建构和生成的过程,是学生对原有的学科知识经验与认知结构进行不断改造重组和意义建构的过程,从而形成对劳动的整体思维。三是教学组织安排的整体性。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等都应围绕劳动教育课程培养总目标分阶段展开,从而合理实现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和课程安排的科学性。

(二)以教学过程实践性为前提的原则

劳动是实践的原型,是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因此,劳动教育也是一个极具实践性的教育领域。《意见》强调,要在劳动教育中“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这是对劳动教育在实践应用上的新要求,也为劳动教育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内容的设定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过程应注重教学任务的真实化与教学过程的情境化。劳动教育课程相对于普通学科课程而言,更加具有“实践”“操作”“动手”的性质。正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的“做中学”教育理念,劳动教育课程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在劳动经验中学习,在劳动过程中分析,在劳动实践中体悟。劳动教育要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生产链的生命周期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亲历劳动过程,突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强调课程内容以解决劳动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为主,培养学生的劳动选择与就业能力、劳动分工与协作能力、劳动创新与创造能力,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等。

(三)以学生参与主体性为核心的原则

黑格尔认为,教育是形成人的主体精神的过程,通过教育使自由的存在成为自为的存在[5]。 “主体性”最初是在哲学范畴存在的,而当代流行的“主体性”概念是哲学历史性发展的产物,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具体到教学中的“主体性”则是强调自我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职业院校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过程,是其主体性不断提高、主体人格逐渐成熟的过程,也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同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意愿、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也是劳动教育实际效果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劳动教育课程的重点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劳动知识和原理,而是要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背后的理性与逻辑,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经验与价值进行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劳动问题。劳动教育要在平等互动和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选择劳动项目的能力,让其在课堂中主动选择与加工劳动知识,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主动参与评估劳动内容与价值,不断丰富自身的劳动知识,提高劳动能力,增强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体验。

(四)以课程组织动态开放性为关键的原则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是处于单向的、静态的、封闭的狀态,而是处于动态开放的过程中,是一个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和过程集合体。第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处在不断变化的教育场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与改革。第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面对的是“职业院校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他们已经具有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和创造的能力,因此,为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进行调整,而不能使用固定不变的课程计划与方案。第三,在所有生产要素中,生产力的变革是最活跃的,而生产力的变革必然会带来劳动形态的改变。因此,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劳动形态的不断更迭也成为当下社会的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教育必须保持开放的姿态,高度关注劳动形态的变化并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劳动形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6]。基于此,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不应该也不能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中进行,而需要从其他教育活动、社会经济发展、政治与文化课程体系中摄取营养,提高针对性,紧密结合新产业、新经济、新职业的发展方向,实现产业、职业、专业与课程联动发展,培养具有前瞻力、应变力与适应力的创新技能型人才。

三、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紧扣时代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内涵与定位

劳动教育是学科概念,也是独立的课程概念。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基于人、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多种多样的劳动实践方式实现教育价值的活动[7]。就我国现实教育发展状态来看,以劳动教育为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建设,实现五育的融通、融合的辩证统一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8]。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与定位需要重新调整,即以培养高素质的、有技术与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扎实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基本目标,以学习生产生活劳动、职业体验劳动、专业实践劳动等为教育内容,将劳动教育系统化,促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实习实训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紧密结合,增加体力劳动比重,突出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最终形成与德智体美各育横向有机融入、中高职纵向衔接贯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教育结构,让学生认识到实现职业理想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等。

(二)确定进阶性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与内容

杜威认为,如果教育是生长,这种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实现现在的可能性,从而使个人更适合于应付后来的要求[9]。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应从树立劳动观念、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与品质三个方面,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坚持分层分级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自身的劳动行为习惯延展到对现代生产劳动的体悟和把握、从基本的劳动技能过渡到综合的劳动素养等,养成与职业生活、工作生活相匹配的劳动技能与品质。中职阶段的劳动教育侧重于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实践体验以及行为习惯塑造,高职阶段则侧重于劳动的拓展和实践探索以及习惯巩固。在劳动思想与观念上,要帮助中职学生认识到“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培养高职学生理解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基本观念。在劳动知识与技能上,中职学生要学习了解劳动与经济、劳动与社会、劳动与职业、劳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能够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的基本技能,熟悉常见的劳动法律和劳动关系的基本知识,能够设计和优化职业劳动的流程并加以实施;高职学生要学会理解劳动与经济、劳动与社会、劳动与职业、劳动与法律、劳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劳动、职业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劳动中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技术革新和技能创新的意识。在劳动习惯与品质上,中职学生应逐步培养用自己所学的职业知识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意愿,初步形成职业发展的意向和劳动自立的基本能力;高职学生應具备服务艰苦行业和基层一线的职业意向,用自己所学的职业知识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付出艰辛劳动的意愿,初步形成劳动自强的意识。

(三)构建多模块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与形态

结构是事物的组织构造,是组成事物整体的各部分的相互配合。劳动教育课程结构化即课程内部之间的知识和能力处置的序化结构。构建劳动教育多模块的课程结构与形态,有利于丰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具体劳动教育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全程、全员、全方位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素养。《意见》提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关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这一要求指明职业院校需要创设“独立课程、广域课程、整合课程”的多模块的劳动教育课程形态,运用“课堂教学、主题活动、项目实践、实习实训、职业体验、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多样化的课程学习方式,形成与各行各业劳动内容相对接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劳动、职业体验劳动、专业实践劳动”等课程内容体系。一是设置专门的劳动与职业课程。职业院校可以沿用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的学分和课时安排,性质定为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基础必修课,要求在第一、第二学年完成;突出校内外的公益劳动和实习实训中的劳动教育,公益劳动可以采用分散与集中课时相结合,这有利于实现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综合性。二是以领域课程劳动与职业体验课程为主体,以项目课程(公益劳动)、渗透课程为补充,与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有机渗透。渗透课程以劳动与经济、劳动与法律、劳动与职业、劳动与安全健康等为基本内容。

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其重点与难点在于课程标准设计。根据中职与高职两个教育阶段的学段特点,培育一批具有扎实劳动理论知识与熟练劳动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是中高职衔接的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以尊重学生劳动能力成长及认知规律为基础,以掌握关键劳动能力为核心,以习得劳动习惯与品质为目标,使课程相互呼应、相互融合,以减少中高职衔接教育中的教学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中职劳动课程应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形成劳动自主;高职课程应重实践、强创新,让学生初步形成劳动自强。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要以关键劳动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依据关键劳动能力的培养规律开展课程教学,兼顾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劳动情感等方面,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拓展和深化课程内容,实现课程衔接的逻辑性、完整性与进阶性。

(二)建立过程性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意见》提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基于此,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评价应聚焦学生参与劳动的全过程,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选择个性化、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方式,坚持劳动过程考核与劳动实绩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直接与间接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包括书面考试、调研报告、实习实训心得感悟、口头谈话、项目考核等,呈现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评价结果。同时,还可以利用横向与纵向评价、定期与非定期评价、当前与长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增强学生劳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教育课程质量。

(三)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结构多元、数量充足、优质高效的师资队伍,是劳动教育课程顺利开展的必备前提和关键要素。多元化师资队伍需要三个方面的力量支撑:一是既理解劳动学科理论又精通劳动实践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二是谙熟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与教育培养规律的“理论型”专职教师;三是各行各业具有丰富劳动经验的能工巧匠组成的“社会型”兼职教师。在“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上,职业院校应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的学习平台,鼓励校内教师参与专业劳动理论与实践培训;在“理论型”专职教师培养上,要鼓励教师及时更新学科知识,能够从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社会保障、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等学科中积极汲取营养,编制出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劳动知识结构的理论课程;在“社会型”兼职教师培养上,应聘请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劳动楷模、优秀创业者等新时代劳动者进校园,担任劳动教育课程兼职教师。

(四)促进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校园文化是是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劳动价值导向作用,进而能够让学生时刻保持对劳动认知与观念的坚守、对劳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以及对劳动行为与习惯的巩固。融合方式主要包括:从制度文化上,国家层面要在制度上对技术等级的晋升、工资的福利与待遇和劳动模范评选等激励措施制定合理标准,职业院校要提高教职工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行动文化上,要持续举办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卓越工匠等进学校、进课堂等系列讲座,开展劳动相关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内涵,厚植劳动精神,自觉进行劳动实践;从精神文化上,通过建校历史文化、校规校训、橱窗海报、校园网站等多样化宣传方式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教育氛围,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劳动教育熏陶,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价值美和创造之美,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真正成为每个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信仰。

课程与教学都是教育的核心命题,课程与教育共生共长。劳动教育课程是推进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再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统一、劳动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劳动教育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总体规划至关重要,尤其是要做好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在组织保障层面,一是要成立劳动教育研究中心,进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的有效分析;二是要成立劳动教育课程培训中心,包括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解力、执行力、评价力的培训等[10]。总体而言,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职业院校确立与落实“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性功能,不折不扣地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

[2]徐海娇,柳海民.遮蔽与祛蔽:劳动的教育意蕴——基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价值澄明[J].湖北社会科学,2017(6):13-18.

[3]威廉M.雷诺兹等.课程理论新突破——课程研究航线的解构与重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2-3.

[4]张磊,倪胜利.身体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文化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88-95.

[5]黑格尔.歷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56.

[6]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40(1):21-26.

[7]杨秋月.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逻辑:应然、异化及回归[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19(1):8-14.

[8]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9]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4.

[10]王玲.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6):22-27.

[责任编辑    贺文瑾]

Discussion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of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YANG Qiuyue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is the main carrier to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labor education, achieve the goal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mplement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a strategic direction to respond to the re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a fundamental measure to break through the educational dilemma of "no education without work" and "no teaching without solu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nat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xpand the new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theory researc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clude taking the integrity of curriculum as the guide, taking the practicality of teaching process as the premise, taking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s the core, and taking the dynamic and open course organization as the ke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design the convergence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stablish an assessment system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reform concept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build a diversified labor education teaching staff,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culture, and arouse labor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design; the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