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2020-08-20 05:19赵跃叶梅黄艳荣
青年时代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全媒体文化自信

赵跃 叶梅 黄艳荣

摘 要:随着全媒体的传播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两空间三方面”的新样态。文化自信能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同时,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效载体。本文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剖析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内外现实困境,必须夯实高校物质文化、健全高校制度文化、强化高校精神文化,实现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精神育人,进一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校园文化;文化自信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环境的体现,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其深刻影响着校园的氛围,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全媒体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校园文化精神内涵,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概述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1.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高校校园文化从具体的形态来看,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它不仅包括校园内各种硬件设施、自然和人文环境,同时也体现着大学的精神。而在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已经从实体空间延伸到了虚拟空间。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同样存在着网络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即高校在网络空间内的平台建设、制度规范和价值导向等内容。因此,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为线上和线下两个空间内的设施平台、环境建设以及高校全体师生和各级各类行政管理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价值规范和学习生活工作方式等。

2.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基于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文化建设也必然围绕线上和线下两个空间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建设,即“两空间三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不只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建筑景观和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还应有完善的校园网络设施和平台,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是要在两个空间内都能体现出高校核心价值理念,并能为多数人熟知、认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制度文化建设则包含校园内的规章制度建设以及网络虚拟空间的行为准则制定和对师生、全体教职员工正确使用互联网信息、在网络空间言行的正确引导。

(二)文化自信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关联

1.文化自信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宝贵的思想资源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均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宝贵的思想资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植根于优秀的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上,从其中充分汲取养分,使得校園文化建设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增强其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

校园的环境能够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精神文化建设能够让人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内外两方面的挑战。

(一)外部挑战

1.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入侵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目前,社会中逐渐泛起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西方价值观也包装为普世价值观向我国各领域渗透。尤其是借助网络使其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冲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歪曲我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广泛性助长不良风气的肆虐

当前,部分人借助媒体网络,以言论自由为由,在网络环境中营造自暴自弃、低俗暴力以及反社会主义的言论。而高校学生极易在网络空间中受到不良信息诱惑与干扰,进而产生不正确的思想观念。高校官方媒体在网络平台中的影响力较低,无法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优势将校园文化建设移步至网络空间中,无法及时影响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文化导向。

3.文化建设的过度市场化倾向消解文化深层内涵

陈先达先生指出“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化建设,所谓的文化建设并不是单纯建设所谓文化旅游景点,争夺死去几千年的名人故里,而是要充分汲取其中的文化思想、文化内涵。更好地达到文化育人、化人的作用”[2]。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这种错误的导向,这种错误的倾向可能会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形象”工作,深层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

(二)内部挑战

当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部挑战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主体方面。

1.大学生主体文化自觉意识有待提升

李永胜指出“文化自觉就是对自己生长于其中的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优长利弊、现实状态、未来发展等具有清醒正确的自我认识;是以对文化的理性反思为前提和基础的”[3]。大学生主体文化自觉意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于学校另行举办的文化教育活动,大学生的自觉参与度较低,多半是强制参与。

2.教师文化涵养有待增强

教师是高校教育者的主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对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群体对中华文化掌握程度较低,大部分高校教师专注于其专业方向的研究,学习中华文化的时间较少,意识也不强,无法将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缺乏特色和生动性现象普遍存在

在学校建设层面,一方面校方片面理解校园文化建设,将其等同于开展文体活动和宣传工作,没有真正融合大学精神;另一方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各高校存在“跟风”现象,缺乏结合自身历史与精神内核的特色文化;再者,文化建设形式单调乏味,生动性不足,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夯实高校物质文化,实现环境育人

首先,合理规划设施建设,构建校园文化生态环境。高雅的校园环境能够给人带来情感陶冶和美的享受,校园环境建设要坚持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和谐统一。其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在道路两旁、宣传栏等校园醒目位置宣传优秀中华文化,包括名人事迹、经典语录、高尚精神等,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最后,完善网络平台建设,拓宽校园文化传播范围。建设完备的校园网络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官方媒体的优势,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文化育人,发挥主流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抵制错误思潮的入侵。

(二)健全高校制度文化,实现管理育人

首先,优化高校管理体制,实现以人为本管理机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得校园各项工作秩序井然。同时,注重学生主体需求,禁止采用任何手段强制学生参与文体活动,通过提高教育活动的生动性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加强高校网络监管,营造清朗网络文化环境。在高校网络环境中,制度化保障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加强高校网络监管,需要建立专门的高校网络文化组织管理机构,并出台一系列相关的网络文化安全的政策文件以及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违法行为。定期对高校内部平台运营与使用等情况进行考评,对未达到考核标准的平台加强管理,让师生在合理合法的状态下进行网络信息的学习、传播和交流,约束对网络环境具有威胁的思想和行为。

(三)强化高校精神文化,实现精神育人

首先,利用優秀中华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精神内涵。将中华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集中将其表现为高校的办学理念、校训、精神,不只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口号,要让全体人员理解其背后的精神内核,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加强文化学习宣传,提升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将中华文化有机融入学科课程之中,提升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再次,注重高校校风建设,构建风清气正校园风气。严抓高校内部学风、师德师风、校风建设,营造奋发向上、兢兢业业的校园风气。另外,结合地方和学校历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结合高校所在城市以及学校的特色和历史,将学校、地方和国家的历史结合起来,将爱国与爱校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妙用全媒体网络平台,提高文化传播生动性。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内容移至网络平台之中,建立网络文化板块,宣传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以及网络伦理观;打造校园文创产品,赋予其精神内涵,利用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等。

在全媒体的传播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深入掌握全媒体发展规律,构建线上线下两空间的物质、制度、精神三方面的高质量、有特色、有内涵的高校校园文化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陈先达.文化自信:做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国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

[3]李永胜,张紫君.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创新与文化自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6):90-96.

猜你喜欢
高校校园文化全媒体文化自信
校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