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的应用

2020-08-20 06:06邓晶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表现性评价小学数学

邓晶

摘要: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实际情境中设置真正的学习任务,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价。该评价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相比于传统的教学评价,能够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为主,以《一亿有多大》一课为例,探讨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

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实际情境中设置真正的学习任务,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价。该评价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相比于传统的教学评价,能够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为主,以《一亿有多大》一课为例,探讨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的应用。

一、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一亿有多大》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中关于数的认识的内容,在“大数的认识”后安排的一节综合实践课,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数的范围从个级数扩大到了万级数和亿级数,大数的特点就是“大”,仅仅通过用用眼睛看是不能达到目的,而是要借助一些工具,通过测量、推算,帮助学生感受大数的认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大数,建立对大数的感感悟,在探索中学习,初步获得“类推和对照”的策略和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的数学思考。

我对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就这个知识点进行了横向对比。通过对比发现:三个版本教材对于这一内容编排上也有所不同。‘一亿有多大在人教版教材是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先在一、二年级学习几十、几百、几千,对数感已经有了初步的建立。再學习、再认识,学生能够很快掌握。我想这样的编排是让学生把低年级知识和中年级的知识建立联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的数学思考。

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把这些内容也放在了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一亿的认识中》,虽然北师大版把内容编排放在了四年级上册编排的总体思路和人教版差不多,只不过没有人教版更生活化,更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的编排比较符合学生的发展思维。在面对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时,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实际知识的联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一亿有多大,在对比交流中,体验各种方法背后的数学思考。体会各种方法的作用和价值。

2.在对作品评价反思的过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发展学生的评价与反思能力。

3.通过实例,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调研学情,确定评估证据

表现性评价强调真实情境中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与表现性评价相匹配的目标也必然是那些具有情境性、复杂性的高级的目标。表现性评价能够让教学“以终为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能力差异,明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有“弹性”的学习任务,不能“一刀切”。 因此,笔者认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更适合表现性评价,但需要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的作品,并将其作为教学反思的重要素材,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我们把实践活动安排在了课前。

课前教师为四(1)班38名同学布置了《一亿有多大》的研究任务。

研究要求如下:

1.一亿有多大呢?怎样能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一亿有多大呢?小组讨论如何进行研究。

2.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实践研究活动,活动中注意分工合作。并且记录活动过程。

3.活动后撰写研究小报,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论几部分,清楚表达本组的想法,让其他组能够看懂。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作品分析情况,我们将学生对一亿有多大的认知水平划分为四个水平,评价量规表如下:

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水平划分,调研结果如下:

从研究结论来看,54.8%的同学得到的结论是另一个大数,从大数到大数,还是难以感知,将近一半的同学不能够结合现实情境去感受大数的意义,我们将这部分的学生划分为水平一;28.5%的同学将研究结论与已知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感受一亿的大小,但比较对象的选择同样是学生不容易感知到的,这些同学能够借助现实情境去进行比较,但是还没有估计的意识,这部分的学生划分为水平二;16.7%的同学能够用更接近自己身边的物体作为单位,以可感知的小单位的个数去想象一亿的大小。这些同学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这部分的学生划分为水平三。可见,80%左右的学生处于水平一和水平二的阶段,不能很好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感受1亿的大小。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用可感知的单位去推理想象不可知的大数,帮助水平一和水平二的学生提升数感。本节课的难点是通过评价别人作品的同时进而能反思自己的作品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评价与反思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三、依据目标,设计有乐趣,有挑战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表现性评价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为了检测学生在特定目标上的达 成情况而设计的活动,应该明确、具体并有一定的挑战性,还要能激起学生的学 练欲望。通过对教材和学生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依据目标,我们设计了本节课的几个活动。我们希望学生能主动参加到课堂中,通过活动设计,学生能够自主感悟到如何去研究大数的方法。再此基础上积累相关经验,发展学生的评价与反思能力,真正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可持续能力。

教学环节:

活动一:选取素材和研究角度

提供学生小报素材,分析研究的素材内容和研究角度。

【活动意图:通过对学生作品分析,与已有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拓宽学生研究的维度和角度。】

活动二: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

即:1.这些作品在研究一亿有多大时的共同点是什么?

2.我们欣赏哪些同学的作品?为什么?

【活动意图:学生应用手中的学习单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发现作品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于作品进行评价赏析。发现作品中的优点与不足,发展学生的评价反思能力。

活动三:对自己作品进行反思

即:实践活动和今天交流活动有用吗?

如果有用,给我们的收获是什么?如果没有用,为什么?

【活動意图:学生应用手中的学习单,结合刚才对他人作品的赏析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评价反思能力都能得到发展,积累相关研究经验。】

活动四:回顾整个研究过程

联系生活,做拓展。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

【活动意图:回顾研究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四、实施教学,评价是学习也是指导

本节课教学结束后,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又进行了修改。在修改之后,我们把学生的作品和之间的调研做了对比。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调整以后。学生的作品有了很大的改进。达到水平三和水平四的学生占到了93%左右,学生注意到了用身边熟悉的物体去感知一亿的大小。并且有71.3%学生知道转化角度去感知较大的数量。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总之,表现性评价应用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要根据评价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不断调整教学推动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培养能力,促进“理解”。如何践行这一美好理念,寻找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与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邵朝友.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54  55.

[2] 张威.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活动中的应用[J].读与写杂志,2020(1):180.

[3] 谢娟等.表现性评价在小学体操教学中的运用 [J].教学实践,2019,30-31.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合作学习方面的表现性评价研究”(项目编号:CDDB18254)结题成果。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课表现性评价小学数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探讨
试析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自主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基于能力培养的暑假综合实践课研究
试析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自主研究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