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铭记一个国家的努力

2020-08-23 07:34颜维琦
上海戏剧 2020年4期
关键词:广播剧金银铭记

颜维琦

写作广播剧是第一次。接到上海东方广播中心的邀约时,有些犹豫,怕承担不了这么重这么急的任务;更有些不舍,春节前以来两个多月间那些采访过的人和事在脑海里碰撞,那些平静的、焦灼的、悲伤的、欢欣的、忧虑的、昂扬的声音一齐响起,急切地推着我,要寻找一个出口,将它们安放好。这些声音是单纯的新闻报道承载不了的,它们未必是连贯的叙事,有些细碎,有些只是一闪而过,却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而广播剧无疑提供了一个可以安放故事和情感、充满张力的空间。就这样,在3月的最后几天,我开始了《金银潭24小时》的剧本写作。

《金银潭24小时》的题目是接到任务时就已经定下的。金银潭,标注了故事发生的地点,24小时,限定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两个坐标合在一起,首先传递的是大疫袭来时的紧张——最初的战斗是艰难的,也是艰苦而卓绝的。

金银潭身处疫情的“风暴眼”,也是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率先进驻的医院。在疫情最严峻的阶段,金银潭每天在发生什么?那里的医务人员每天在经历什么?患者的救治进展如何?有没有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医务人员每天的作息怎样?睡得好吗?吃得惯吗?防护物资够用吗?生活保障能跟上吗?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在那段时间,无论身处何地,都将目光投向武汉,投向湖北,关切那里正在经历的伤痛和战斗。

“金银潭”和“24小时”两个坐标合在一起,在紧张中还希望传递的是大爱与信念。金银潭的24小时是短暂而紧张的,却又是温情满满的——有老夫妻的彼此牵念,有女儿捐献父亲遗体的艰难抉择,有沪鄂两地医务人员的战友情,也有医生和患者割舍不断的情义。金银潭的24小时,有至暗时刻的痛哭、崩溃,更有着穿越寒冬、向着光明而生的信念。这信念来自同舟共济、携手战疫的力量,来自伟大团结的民族精神。

《金银潭24小时》以上海援鄂医疗队为原型创作,但并不局限于呈现上海医疗队的工作,也不局限于呈现金银潭发生的故事。那些医患之间的细微故事,比如抢救失败后病人手机传来的信息提示音,可这却是一条永远没法回复的微信;比如当患者向医生询问骤然离世的老伴留下什么话没有,医生用一句最真诚最动人的谎言给患者传递温情和希望:“她说让您和家人替她好好活着”;比如患者去世后医护人员一起郑重地送最后一程,将人文关怀贯穿全过程;比如医疗队抵达武汉的凌晨大巴车上的静默;比如患者在病房心愿墙上写下:“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凤下楼。何时可以归家去,待到医生把病除!”……这些画面和细节都来自对上海医疗队工作的采访和收集。这当中,也有一些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在武汉经历的故事的影子。我们努力把这些珍贵的、挥之不去的碎片连缀起来,放入“金银潭24小时”这个特殊的时空当中,以声音为载体,让真实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在这个小小的时空中汇聚,重新迸发。

金银潭24小时,好比一个象征,代表着那些最艰难的日日夜夜,也代表着那仿佛看不到尽头的隧道里始终烛照的信仰、责任与爱的光芒。金银潭的24小时,见证了一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奉献与犧牲,承载的更是这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战争里每个平凡人的不平凡力量。

我看到一位武汉听众留言说:“开车听到一半,忍不住把车停靠在旁静静听完。”看到这句留言,我很动容。坦白讲,4月中旬剧本初稿完成后,我很怕一次次重新走进金银潭的24小时,很怕那些鲜活的人和事又一次在眼前浮现。但历史需要我们铭记,铭记那些伤痛,铭记那些感动。

金银潭的24小时是短暂的,广播剧的近60分钟也是短暂的,但声音的力量是巨大的,广播剧的空间是广阔的。我们采集下那些动人的声音,将它们重新整理、仔细安放,为的是铭记无数人的努力,铭记一个国家的努力。

(作者系光明日报首席记者、上海记者站副站长)

猜你喜欢
广播剧金银铭记
Watch the Performance and Keep the Mission in Mind 观看演出铭记使命
金银潭医院
五连环(二)
五连环(一)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广播剧音乐研究成果简介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拳王阿里因何被人铭记
旧时王谢堂前燕,于今将往何处飞?
金虎年临近 生肖金银品走俏投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