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三阶段循环上升论”探索

2020-08-24 07:13万凡捷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关键词:亚历山大直觉弹奏

万凡捷(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早在19 世纪90 年代,澳大利亚演员马蒂亚斯·亚历山大(F.Mathias Alexander)就发明了亚历山大技术,它能够帮助音乐家在艺术表演或乐器演奏中缓解肢体上的紧张。[1]亚历山大在 1918 年就发表了《人的至高无上的继承 》[2],强调“身心统一”[3]原则,建立思想和身体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不仅体现了身体经验的妥善使用,还反映出身体反思和意识控制,关涉到人体解剖学、运动力学等多个领域。钢琴演奏者San Diego[1]在2004 年伦敦大学的博士研究中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对钢琴教学科学性的功能。Elizabeth Valentine[4]的研究认为,该技术可以提高钢琴演奏技巧以及调整钢琴演奏情绪。Barbara Conable[3]研究指出亚历山大技术中的“身体映射”是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因素。Kaplan 的《钢琴家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经验——六个案例研究》[5]中探讨六位钢琴家在演奏时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经历。以上研究都说明该技术对钢琴教学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今,亚历山大技术在世界18 个国家的212 所音乐院校作为基础课程得到推广与运用,该技术理念适用于解决音乐学生的身心困扰,减少钢琴演奏中的紧绷和伤痛。在钢琴教学中运用该技术,主要起到改善学生的弹奏姿势协调、调试神经兴奋程度和减缓身体紧绷的作用。《亚历山大技术课程在不同压力情境下对音乐表演的影响》[6]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参加亚历山大技术课程的音乐学生心率变化较小,焦虑减少,提高了音乐技术表现质量。

目前,中国钢琴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身心紧张相关,这些问题是由于早期学习钢琴而形成的不良习惯造成的。中国钢琴教师在培养学生自省式思考、身体经验、身体感知和运动行为察觉等方面缺少足够的重视。我认为,亚历山大技术能从这些方面补充和完善钢琴教学。

在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学三阶段循环上升论中,钢琴演奏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需要学生汲取艺术经验和身体经验。演奏钢琴时身心是有机统一体,认知和行为发展的过程需要身体经验和艺术经验的参与,所以在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学中,强调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有机结合。

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学三阶段循环上升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直觉弹奏阶段”“自觉弹奏阶段”“无我弹奏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产生是基于德雷福斯兄弟(Hubert Dreyfus&Stuart Dreyfus)的“技能习得模型(Dreyfus Model of Skills Acquisition)。在1980 年,德雷福斯兄弟通过观察第二语言学习者、象棋学习者、飞行员等各种职业从新手到专家,提出了“技能习得模型(Dreyfus Model of Skills Acquisition)的五个阶段,随后在2001 年新增为“新手、高级初学者、胜任、精通、专长、驾驭和实践智慧”[7]等七个阶段。西弗吉尼亚州医学协会的Richard Driver 曾展开评估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研究,成功验证了Dreyfus“技能习得模型”的有效性。[8]随着学生技能的阶段性进步,学生逐渐从“新手阶段”过渡到“实践智慧阶段”,直至完成任务。德雷福斯兄弟此项研究得出结论,“任何技能培训都必须基于这种技能模型。”[9]学习钢琴也在技能习得方面同此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处。

德雷福斯兄弟通过简单的检测、搜索和注意力相关的实验证据后认为:“在新情况或需要即时决策的情况下,可采用慢速的控制处理,来准确执行”[9],这与钢琴学生在初学钢琴时的“直觉弹奏阶段”相类似;“在胜任和精通阶段,应当形成良好的全局思维,并且发展出自我纠正的能力。”这与“自觉弹奏阶段”建立“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相雷同;“总是运用相同的操作步骤完成熟悉的任务情况时,就会发展自动加工,降低注意力的需求,其他受控操作可以与自动加工同时进行,提高性能。”[9]这与“无我弹奏阶段”也相契合。在“无我阶段”,已经积累的艺术经验使学生对乐曲熟悉,这时钢琴演奏就会融合触键经验和艺术审美经验,呈现条件反射式自如的演奏状态。

本文探索如何运用亚历山大技术进行钢琴教学,提出三阶段循环上升论。在“直觉弹奏阶段”“自觉弹奏阶段”“无我弹奏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目标即“培养身体经验”“培养艺术经验”“培养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融合”,使学生获得钢琴表演艺术境界的提升。本文希望通过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学三阶段循环上升论探索各阶段的特点以及时间规律,指导钢琴学生解决“身心”相关问题,以促进钢琴技艺持续性发展。

一、直觉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

“直觉弹奏阶段”是指:对钢琴音乐作品产生感性的直观感受,并在键盘上进行初步审美实践的阶段。此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身体经验”。Bowers 等认为,“直觉是指在尚未形成对象的有意识表征之前,对认知对象的模式、意义和结构等连贯性信息的一种预知。”[10]“直觉弹奏阶段”可理解为依靠直觉产生审美体验,这个阶段培养学生在识谱之后自行发展的能力,即原始乐感。学生根据心智发展程度、音乐理解力、弹琴时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对音乐意图的执行力等,未经过逻辑推断和深入思考,只通过简单认知的动作与琴音联系,形成一系列身体与键盘之间的反馈连结。这种“直觉弹奏阶段”发生在学琴初期,能够将音乐态度实现在钢琴上的阶段,满足学生最原始的愿望与认知。

(一)直觉弹奏阶段具有易变性、偶然性和无序个性化的特点

“直觉弹奏阶段”是依靠直觉产生的审美体验,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第一,“直觉弹奏阶段”存在易变性。易变性的第一个优点在于让钢琴学生感受到音乐灵感扑朔迷离的变化之美。这种直接的、领悟性的直觉思维是依靠灵感来实现音乐意图。易变性的第二个优点在于挖掘钢琴学生创造力。在学生还未掌握弹奏规则时,培养音乐创造力。这种不墨守成规,不专注于某一细节的把握,是钢琴学生探索音乐表达方式的活水源泉,有利于积极探索触键的创意性表达。

第二,“直觉弹奏阶段”存在偶然性。由于初学钢琴学生“不定性”的特质,决定了他们对自己偶然弹奏出的音乐,无法以相似的方式再次弹奏,即偶然性的表现。Abernethy 也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直觉是与生俱来并基于运气的。”[11]当然,“直觉弹奏阶段”偶然性也存在着其特有的优势,即初学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偶然弹奏出优美的曲子,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获得演奏动力。偶然性所获得的音乐直觉所产生的创造性的成功探索,是不同于逻辑思维推断所获得的,能够给学生以强力支持与鼓舞,使其获得充足的演奏动力和强大的演奏自信。虽然这种“跟着感觉走”的弹奏状态,只能偶然弹奏出符合预期的演奏,但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种直觉状态下的弹奏预估学生的音乐潜能,为今后的钢琴教学提供良好的帮助。

第三,“直觉弹奏阶段”还表现为无序个性化。在此阶段,学生没有模仿对象,完全根据与生俱来对音乐的理解来处理乐曲,并且通过身体各部位协调运动,在键盘上弹奏出乐音,这就是“直觉弹奏阶段”无序个性化的特点。当然,无序个性化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它的优势是,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即学生根据音乐进行感性思考,是钢琴学生生活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其音乐灵感能随性迸发,在大方向上是符合演奏逻辑的。另一方面也存在弊端,如缺少规则约束,学生的弹奏缺乏系统指导,难以取得阶段性进步。由于无序个性化的辩证特点,需要钢琴教师因势利导,使其发挥优势,减少弊端。

(二)运用亚历山大技术对“直觉弹奏阶段”进行引导

易变、偶然、无序等状态造成的不稳定性和非专业性(表演对作品认识及肢体动作的不匹配)等需要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来指导和规范,而亚历山大技术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学三阶段循环上升论,提倡改善“身体排列”(Body Alignment),使学生合理控制身体直觉。瑞士伯尔尼大学医学研究的《亚历山大技术和音乐家: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12]的研究显示,大学中音乐系的钢琴学生在参加超过六周每周45 分钟的亚历山大技术课程之后,定性观察钢琴演奏录像显示,肩膀和脖颈的灵活性增加。亚历山大技术中的“身体排列(Body Alignment)指身体的结构排列,包括人体的姿势和形态。”[13]在《亚历山大技术对钢琴教学的潜在贡献》中有十组案例研究,其中Coner、Daniel、Bob 等五组参与者展现出亚历山大技术的“身体排列”对钢琴弹奏的作用。[1]通过改善“身体排列”,减少“直觉弹奏阶段”的易变性、偶然性与无序个性化的弊端,引导学生运用能量,有效支撑身体排列与保持平衡,使身体与钢琴协调互动。良好的“身体排列”能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直觉弹奏阶段”通过良好的“身体排列”,能够解决肌肉控制的易变性与偶然性特点,在规则与约束中弹奏。通过“身体排列”的训练,使钢琴学生学习控制手指肌肉张力,从“直觉弹奏阶段”逐步过渡到“自觉弹奏阶段”。

“自觉弹奏阶段”能够训练钢琴作品中的各类音型,所对应的肌肉运动控制方式。例如,日本研究者Naoki Oikawa 的研究结果显示:“腕部处于合适位置时,腕部伸肌和屈肌的肌肉活动最小”[14],带连线的和弦所对应的是手腕和手臂粗大肌肉运动控制。从Ferrario 对钢琴弹奏中手指3D 模型研究中可以得知,弹奏交叉复杂的多声部钢琴作品,需要精细肌肉与粗大肌肉综合控制[15]。因此,如果在“直觉弹奏阶段”建立初始直觉体悟,就应该有意识地实现从“直觉弹奏阶段”到“自觉弹奏阶段”的良好过渡。

第二,良好的“身体排列”,能够让钢琴学生恢复婴儿期的身体姿势控制本能。亚历山大技术认为:“婴儿坐姿:躯干向上平衡协调,头部维持在颈部前上方,手脚向两侧伸展。”[16]说明人在婴幼儿时期的身体姿势控制能力良好。在钢琴教学中,让学生恢复婴儿那种轻松运用肌肉张力支撑脊椎的坐姿,恢复身体协调性、稳定性。

第三,良好的“身体排列”,使“上肢运动链”①上肢运动链是医学专有名词。各部位间顺畅衔接,精确控制传递的能量,减少“直觉弹奏阶段”易变性的弊端。Danis 在生物科学的相关研究[17]体现,亚历山大技术控制“身体排列”,能够有效控制老年人上肢功能协调与身体能量水平。因此,钢琴演奏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精确控制,使身体“上肢运动链”能够形成系列的循环能量,从整体上把握能量传递状态,相对精准掌握弹奏施力方式,克服“易变性”的弱点。

亚历山大技术认为,表演者在演奏中的状态,从“身体排列”来划分,可分为“内凹状态”和“外凸状态”,“外凸状态要求你的背部和双腿稳定,头部保持相对静止,帮助颈部与脊柱相连。”[18]“内凹状态”指的是,“表演者过度伸展脊柱,过度延伸头部,使得颈部与脊柱脱节。”[18]据报道,学习者只有学会抑制习惯性反应,减少过多的头颈部肌肉激活,重新分配肌肉张力,才能改善身体姿势。[19]钢琴学生采用“外凸”的演奏状态,能够保持能量均匀传递,并且不容易肌肉过度紧绷疼痛,更利于精确控制弹奏的张力。采用“外凸状态”演奏的钢琴学生倾向于表现音乐作品而非肢体表达,此时音乐作品是前景,钢琴学生的个人情感是背景。

在“直觉弹奏阶段”,亚历山大技术能够提高钢琴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在探索自我过程中获得身心放松。究其原因,首先,亚历山大技术关注钢琴学生身体原本的运动方式,让其在学琴初期就建立正确身体驱动能力,辨识过度紧绷肌肉的运用方式,及时停止误用身体的弹奏,保护身体的灵活性,获得身心放松。恩斯特·简茨(Ernst Jentsch)博士研究发现,“人的耳朵的听辨能力在感知快速连续音的程度时是有极限的。”[20]单个手指每秒6 次的动作频率,是普通钢琴学生与钢琴家都能完成的目标,而这已能完成人类听觉阈限,超过6 次的动作频率会使听众的听觉敏感性降低,对于音乐清晰度辨识也降低。因此应当停止超越身体极限的练习,无需追求超越手指机能所能达到的速度或技巧极限,恢复身体原本的运动方式,保证钢琴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心灵放松。

其次,亚历山大技术相当于医学中调节中枢神经兴奋的“β 阻滞剂”②β阻滞剂是医学专有名词,作用是调节神经兴奋度。,能够调整钢琴学生驱动身体的方式,提高身体灵活性。钢琴教师普遍关注学生的手指弹奏速度和力度,在训练时不能仅依赖于手指机械性训练。要意识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信息,是否畅通传输到手指,有效训练。如果中枢神经系统到手指神经末梢的信息传递速度越快,那么手指就能敏捷地弹奏音乐。通过控制神经兴奋程度,来控制速度快慢的训练,是钢琴学生调节驱动身体、提升弹奏技能的方式。

钢琴学生在舞台演奏状态下,神经兴奋度较高,因此产生舞台焦虑,造成某些不良影响。在钢琴比赛赛事调查结果中,有研究显示,“82%的学生担忧在演奏过程中突然音乐中断,头脑思维出现空白。77%的选手担忧在演奏开始前突然忘记乐曲开头的前几个音以及琴键把位。”[20]这由于神经兴奋度过高造成的。然而,根据最新的表演表现状态与神经兴奋度的科学规律,两者呈现“倒u 型”函数曲线分布。如此而言,钢琴学生的表演状态需要在一定的神经兴奋度范围内才能发挥最佳。从澳洲悉尼大学Davis 教授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62%的亚历山大技术课程的参与者能缓解演出焦虑,90%的参与者能减缓压力水平[21],这说明亚历山大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调节神经兴奋度,缓解直觉演奏状态造成的心理焦虑。

最后,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新旧习惯的更替,使钢琴学生获得更新“身体驱动”的能力。亚历山大技术的调节作用,使得钢琴学生的大脑实现从直觉控制转向自发的和主动的控制。教师应当脱离粗浅的直觉性尝试,探索音色所对应的身体驱动方式,以此让学生获得新的触键经验,增加钢琴技能储备。在此阶段,学生的大脑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相关身体知识组块,在容量、结构上都形成了音乐弹奏信息储备,通过已有钢琴弹奏身体信息的记忆和筛选,最后形成身体经验上的绝对优势。

总之,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学引导学生在“直觉弹奏阶段”的正确肢体表达,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在“直觉弹奏阶段”的乐感与气质的个性化优势;另一方面能够克服“直觉弹奏阶段”的易变性、偶然性和无序个性化的局限,从而形成自我的“身体经验”,为今后的钢琴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自觉弹奏阶段:培养艺术经验

表演不可能仅停在直觉层面,必须上升为一种自觉,才能做到专业,并向更高的弹奏层面靠近。所谓自觉,即“自我觉察,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22]“自觉弹奏阶段”是指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学生不再纯粹依靠直觉感受,而是开始觉察弹奏过程,加深对乐曲的理解。此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积累“艺术经验”。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学三阶段循环上升论所认为的“自发性”(Spontaneity)与心理学中的“自我觉察”概念有着相似内涵,体现为“对高超技艺进行意识控制的艺术”[18],也体现了钢琴学生对音乐较高的艺术追求。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这“原始的自发性”①原始自发性指的是音乐乐感或音乐天分。雕琢成“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觉察或意识是人类发展的最高水平,当意识得到充分发展的时侯,觉察将成为规则来维持协调人体活动。教师常把学生的学习差异归因为天赋,实则是觉察差异所致。天赋异禀的学生比常人更能敏锐觉察弹奏行为;而不关注察觉的学生,只是不断做重复和记忆的弹奏,误以为依靠机械性重复练习就能提升演奏水平,这会降低练琴效率,事倍功半。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进入“自觉弹奏阶段”,让学生通过思考与自我觉察,获得弹奏动作的显著进步。

(一)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有效控制音乐状态、建立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关联状态

自觉弹奏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从而建立艺术经验,“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它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1.有效控制音乐状态

教学中发现,钢琴学生在演奏时常常会出现过度超速从而导致演出失衡。在舞台演奏状态下,这样的失控虽然能渲染音乐情绪,将音乐推向高潮,但过度超速则会使演奏失衡,无法还原作曲家创作本意。钢琴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控制舞台演奏速度和准确性,以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来控制音乐状态。

此外,有效控制音乐状态还表现在处理音乐中的自由节奏(Rubato)。在曲目层次安排上,此谱例中的乐句是在舒缓乐段之后呈现的,需要通过节奏伸缩来承前启后。从姿势控制角度分析,利用手指在乐句句尾的“悬停”,制造音乐的中停感,使乐句张弛有度地发展。在谱例1 肖邦奏鸣曲Op.58 第一乐章的谱例中,右手声部旋律乐句的c3音处于最高处,弹奏这个音的手势在空中停顿,并紧接旋律下行呈现,旋律下行的前三个音b2音、a2音、#g2音都应该在这个自由节奏的演奏中多一些拉伸,然而在这个乐句末尾的#g2、#f2、#c2、b1、#f1、b1这六个音,在自由节奏的演奏中多一些缩紧,最后再以带装饰音的颤音收尾,衔接后面的乐句。

当弹奏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时,对自由节奏的把控,可以从姿势控制方面来处理。为了呈现乐句的最佳效果,钢琴学生的身体姿势处于“悬停”状态。这是人心之所感、形显于外的体现,是表达音乐效果所必须,并非刻意而为之。

谱例1.肖邦《奏鸣曲》Op.58 第一乐章

2.建立身体与音乐之间关联通道

钢琴教学中,要运用学生极强的可塑性,来建立其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关联通道。在悉尼音乐学院攻读高等音乐表演学位的23 名学生(其中八位钢琴学生)自愿参加了14 次课程,Davis 进行量化研究显示,“96%的学生能够提高演奏中的姿势控制。71%的学生能够提高乐器技巧。”[22]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学三阶段循环上升论认为,“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是建立手、脚、躯干和音乐之间的信息反馈。在此以手形控制、手臂、上肢躯干和踏板为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身体与音乐之间关联通道。

第一,纠正学生钢琴弹奏手形,以此建立手部和音乐之间关联的可能性。不规范的弹奏手形与手掌掌关节与第一关节的力量支撑不规范有关。可运用亚历山大技术以“语言指令”①亚历山大技术有14种能量引导方式实施“语言指令”,分别为双手、双臂、不能弯曲的手臂、阻力和抗力、支撑和悬挂、轻与重、火山与冰川、喷泉和磁铁、双臂高张与背部、身前与身后、能量帽、双腿与双脚、运动、声音与呼吸、触摸。转引自(巴西)佩德罗·阿尔坎塔拉:间接教程——音乐人的亚历山大技术指导[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73-83.中的“支撑与悬挂”来引导能量,使学生体会手掌关节的力量支撑感,展现触键爆发力。

第二,控制手臂与音乐之间关联的可能。钢琴教学中,俄罗斯钢琴教学法中的“前臂弹奏法”关注手臂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依靠键盘对手臂的反作用力,来获得演奏动力。运用亚历山大技术改变钢琴学生的自我意识(Self-awaerness),通过三维空间方位感的重塑,让手臂在触键与离键的瞬间以合理的方向和力度进行弹奏。从行为动力学上解释,即意识能够改变弹奏行为,进而影响行为的结果,改变演奏状态。

第三,控制学生上肢躯体与音乐之间关联的可能。在亚历山大技术理论中,手指、手腕、手臂、肩膀到背部肌肉可形成上肢运动链,其中的能量传递是环环相扣的。上肢身体各部位的任何一个部位能量传递都会受到阻滞,而牵连其他部位,信息反馈到神经中枢系统的速度受到影响而延迟减慢。在此情况下,要运用亚历山大技术帮助学生建立连接身体神经末梢与神经系统之间的通道,使其上肢运动链能够环环相扣,使信息反馈得以恢复,重新恢复良好的演奏状态。

第四,建立踏板与音乐关联的可能性。踩好踏板是处理音乐细节信息的关键,踏板需要根据钢琴作品中的和声变化、旋律走向和分句方式,及时调整与判断。能否有意识控制脚部肌肉之间的配合,反映着钢琴学生的音乐控制能力,如前脚掌的点踏、轻盈而婉转,后脚跟的控制稳定而踏实,这些都会影响钢琴音乐风格的。在“自觉弹奏阶段”,学生应该学会自觉控制踏板的踩踏与收放频率,脚部肌肉控制与思维之间的惯性连接,以此建立踏板与音效、音乐形象和音乐风格的关联。

总之,脚部控制踏板是身体力量的延续,有意识控制脚部肌肉的舒展能够让脚部动作更加灵活。亚历山大技术的运用和练习,可以实现由身体精确控制踏板所产生丰富的音效。这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钢琴学生在长期重复性的练习当中不断产生新的身心感悟,并且将这种新的感受在音乐灵感与思维之间形成连贯衔接,从而不断提升钢琴演奏水平。

(二)“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重塑“身体感官地图”

亚历山大技术包含的“意识投射”技术、“抑制”技术和“身体感官地图”都会对“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产生积极作用。“意识投射”概念(conscious projection)包括以下内容:“1.让颈部放松;2.让头部向前或向上;3.允许背部纵横延伸;4.让腿松开;5.让手臂彼此分开。”[23]芭芭拉·康娜柏 (Barbara Conable)提出:“‘有意识的抑制’是一种熟练地运用大脑的方法。当人们出现不想要的、有害的或不必要的行为时候,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可以加以抑制。”[24]在钢琴教学中运用抑制技术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在钢琴教学中要告诉学生,当期待弹奏出特别的音色时,要先拒绝身体直觉习惯性的反应,等待并暂停习惯性的触键行为,然后再尝试新的触键,以避免只注重达成目标而不享受过程的结果。通过“意识投射技术”对比小负荷的能量传递与大负荷的能量传递带来的不同感觉,找到身体所能接受的能量弹性范围。同时,运用亚历山大技术中有助于身体延伸的动力性练习和身体收缩的阻力性练习,增强学生对多声部音乐层次把控能力。总之,“意识投射”技术与“抑制”技术就像是镜子,让学生从中觉察弹奏不当行为,使学生通过自省发现问题,真正赋予学生自由。这也是钢琴表演教学的目标所在。

“自觉弹奏阶段”强调重塑亚历山大技术中“身体感官地图”(Body Map),即“一个人在自己大脑中的自我表现,包括关于身体大小、结构和功能的信息”。[24]“身体感官地图”关注用肌肉、肌腱控制和协调手指运动,从而控制前臂和手指的肌肉。当实际弹奏时,身体各关节的运动轨迹、拉伸范围与协调程度都在不断变化。因此,“自觉弹奏阶段”就需要重塑“身体感官地图”,建立学生对身体各部位的敏锐感知,准确把握位置、大小、结构和功能等信息,提醒学生关注肌肉韧带和肌肉群的运作状态,并且分配好身体力量,以获得身体平衡。学生在弹奏中探索不同触键与踏板方式,需要在不断的重复性练习中,逐步习惯新的神经传导方式和身体运动轨迹。

总之,在“身体感官地图”(Body Map)的练习中,不仅需要关注肌肉与肌腱的控制,还需尝试新的神经传导方式和身体运动轨迹,简化弹奏技术难度。例如,在肖邦叙事曲Op.23 的技术片段中,可通过建立新的手腕运动轨迹简化动作难度。在图中“内旋手势”是掌心朝向身体内侧,“外旋手势”是掌心朝向身体外侧。在谱例2 中,右手旋律声部上行时,“身体感官地图”的运动轨迹由两组“外旋到内旋”的手势完成(图例中的A 处);右手旋律声部下行时,“身体感官地图”的运动轨迹由两组“内旋到外旋”的手势完成(图例中的B 处)。运用亚历山大技术“身体感官地图”简化动作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大跨度音程弹奏的精准与敏捷,并且还可以将弹奏动作化难为易。

在运用亚历山大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置人体身体模型和桌椅等教学工具,便于学生能够直观理解“身体感官地图”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亚历山大技术中“桌子作业”(Table work)与“椅子作业”(Chair Work)这两项训练,都与身体的重量支撑有关。“椅子作业”可以让学生舒展身体,不需要承担身体姿势不佳造成的后果。Zacharkow 在1988 年的研究发现:“个体坐着时脊柱椎间盘受到的压力比站着时的压力要大30%。”[25]不恰当的坐姿会使脊柱弯曲,造成肌体疲劳、呼吸不通畅、后背神经和脊柱紧绷[26]等不良后果。

谱例2.肖邦《叙事曲》作品23(Chopin, Ballade NO.1, Op.23)

(三)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进行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

“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钢琴教学实践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教学是以亚历山大技术的“间接程序”的理念,让学生将目标与方法分开的方式,建立身体与音乐之间的良好互动。所谓“间接程序”,指的是让学生不要只专注于目标。因为过度专注目标会导致压迫和紧张。

其次,“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教学要引导学生注意练习过程中思考和行动之间的延迟,这是觉察的基础。学生想象力和理性判断形成在思考和弹奏行为之间的停顿,而这足以让神经中枢判断是否抑制这个行为,即“先思考而后行动。”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学三阶段循环上升论中,需要缩短音乐意图与弹奏行为之间的延迟时间,产生动作和意图一致的“知行合一”。

第三,“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教学要引导钢琴学生以“整体进行,依次练习”原则来练琴。亚历山大技术设立了一套通用准则:“任何渴望的实现......都与引导和展现身体各部位机制预备动作形成的连接链有关......尽管这些预备动作是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但它们同时也是实现的结果,而不是孤立的结果,因为它们形成了一系列需要‘整体进行,依次练习’的协调动作。”[18]在弹奏音乐时,身体协调能力的大小会真实暴露。如果身体扭曲,脊椎侧弯或者背部肌肉紧张,就难以输送核心肌肉群的能量,影响音乐弹奏。

第四,“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教学要让学生避免过度用力,以合适的身体用力方式建立与音乐之间的关联。Sakai Naotaka 发现“58%的疼痛发生在钢琴家演奏八度音阶或和弦时,由于肌肉的拉伸过度而引起不适。”[27]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学课程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打破原有不良的弹奏触键与行为习惯,掌握肌肉用力有效弹奏方法,避免无故损耗力量和加剧身体肌肉的紧绷,破坏身体支撑与平衡。

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学三阶段循环上升论,引导学生从“直觉弹奏阶段”走向“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积累起自我的艺术经验,从而实现向“无我弹奏阶段”的蜕变。

三、无我弹奏阶段:达到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融合

“无我”是指代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心无旁骛、持之以恒的追求。而“无我弹奏阶段”指的是,钢琴学生呈现的自动化钢琴弹奏的状态。在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学三阶段循环上升论中,它的目标是身体经验和艺术经验的融合。“无我弹奏阶段”既能够自由灵动地弹奏,又能够符合音乐审美规则与方式,是钢琴学生在经历丰富阅历之后,返璞归真的状态。学生最低程度地通过意识控制弹奏动作,随心发挥而进入“自由化”的演奏状态。在“无我弹奏阶段”的钢琴教学中,有两个方面需要强调:第一,关注学生弹琴时将自我与外界环境紧密结合的自然外化特质,让音响与外部弹奏环境产生共鸣,从而揭示钢琴弹奏教学的规律。要求学生将自我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紧密连结,展现出独树一帜的个人特质。第二,注意艺术经验与身体经验融汇贯通。将教学中的普遍规律和特殊适应性结合,使学生不再只关注身体肌肉反馈和音乐结构等孤立的信息,而是根据艺术经验判断,形成独特的弹奏风格或模式。

(一)“无我弹奏阶段”的个性品质

1.追求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

此阶段学生不应再是模仿其他人的音乐,而要开始探寻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寻求独树一帜的风格是从“自觉弹奏阶段”提升到“无我弹奏阶段”的标志。每位钢琴演奏者都有各自自然外化的特质,而这正是演奏音乐风格的体现。如在钢琴教育界有“普神”之称的普莱特涅夫,其钢琴演奏风格冷峻而犀利。发自内心的对自我的真诚与真挚,呈现对作品冷静思考下的疏离状态。仿佛一个旁观者,将自我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巧妙结合,实现了人格特质与音乐紧密相连。马克思说:“风格就是人。”无我弹奏阶段是领悟、思考以及顿悟的螺旋循环上升过程,培养的是综合艺术才能。

2.培养善于体验的艺术特质

善于体验并且获得丰富的艺术情感是“无我弹奏阶段”的特点。运用超于常人的情感体验生活,运用更丰富的想象力诠释作品。每一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都融汇爱、希望、失望、悲伤等复杂的情感,学生必须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体验其中的各种情感。因此,“会体验”成为“无我弹奏阶段”必备的素质与条件。

3.展现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此阶段培养学生在钢琴学习中追求挑战,在变革中求新求变。创新精神包含“创造意识、创造行为和创造结果”[28],是演奏者擅于继承传统技艺的表现,可以独具一格,开创出全新的音乐艺术风格,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无我弹奏阶段”的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融合的实践

身体经验和艺术经验的融合即符合身心统一理念的要求。运用亚历山大技术进行钢琴教学,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无我境界”的导引和实践的体悟。

第一,钢琴学生完整的自我意象,是娴熟的身体经验表现。完整的自我意象就如同一面镜子一般,在内心构建出自我身体架构,并将动觉纳入感官意识当中。[29]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代入,让学生无限接近构建完整自我意象的状态,才能更好地领悟“无我弹奏阶段”的状态及表达方式。学生的身体姿势或弹奏方式产生变化,从而产生自我意象的意识变化。据Davis 统计,90%的亚历山大技术参与者能调试身心状态和压力水平[21],保证自我意象的完整性,充分展现音乐演奏水平。如果处在紧张心理状态之下,无法完整接收触键信息和感知弹奏状态,自我意象的完整性会受到影响。显然,只有熟练掌握和运用亚历山大技术可以扩大意识范围,来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象[30],才能逐渐展开意识与身体的连结,清楚感知身体在外界环境中的动态变化,提高觉察力。

第二,将完整的自我意象和艺术经验结合,成为演奏动力。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意识投射技术”(又称为意向技术)有助于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象,即建立身体经验。“意识投射技术不仅使人改变旧习惯,而且还必须建立提高身体协调的新习惯。”[23]这种“意向”是与自我意象的觉察过程有关,因为新习惯的建立必须依靠觉察来实现。Etkin 的研究显示,“腹侧中央前额叶”能够调节人的情绪,并且其与自我觉察和自我意象相关。[31]自我意象的觉察越完整,对于身体的控制就越精确,获得的演奏动力就越充沛。2019 年,英国Minafra 的研究也显示,在专业音乐家的演奏中,发展运动觉察意识可以改善演奏并有助于减轻紧张感。[32]在钢琴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启动脑部感知三维空间特定方向的能力。如果在弹奏过程中,启动了身体空间感知能力,由此逐步形成新的行为习惯,建立在身体各部位彼此重心的关系,弹奏时身体肌肉就能够以合适的方向伸展或者收缩,维持弹奏坐姿直立,由此培养良好的身体经验。

第三,身体与乐器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物我相忘的演奏状态。钢琴教学通过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直觉弹奏阶段”的理论,使肌肉运动链以及“身体排列”配合实践,积累肌肉记忆、听觉反馈和视觉记忆等身体经验。例如,Seger 研究显示,学生在钢琴弹奏时,对“和弦进行”有一定的音乐期待。如果学生弹奏的和弦不符合和弦进行规律,即不符合音乐期待,那么由于听觉反馈,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使大脑中的(基底神经节)“纹状体”愈发活跃[33],身体运动状态也随之改变。而在“自觉弹奏阶段”,不断模仿学习音乐方向感、层次、强弱、节奏律动、音乐风格和审美要求等艺术经验,在钢琴演奏中就能提升对音乐信息和身体信息的综合反馈、筛选和整合能力,如条件反射一般弹奏出音乐,将身体经验与审美艺术经验共同融合来完成作品,最后达到无我弹奏状态。

无我弹奏状态是熟练掌握钢琴演奏的高级技能,需要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配合,通过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学方法,持续探索艺术经验与身体经验融合,在归纳、分析的逻辑思维中,不断开发钢琴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与音乐特质,从而达成与作曲家共同期待的艺术目的,成效明显。

在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课堂教学中,“直觉弹奏阶段”建立身体经验,避免使用多余的力量弹奏钢琴,解决弹奏动作化繁为简的问题。“自觉弹奏阶段”运用该技术理念进行“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训练,建立手、脚、躯干和音乐之间的信息反馈,搭建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关联通道,丰富触键手法,为各类型乐曲积累触键经验;运用“神经阻滞剂”的作用,控制情绪兴奋状态,缓解舞台紧张而导致的演奏失误,最终丰富艺术经验;建立审视自我的身体觉知,减少机械性重复练习时间,保证练琴效率。“无我弹奏阶段”能使姿势控制与音乐处理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行云流水地演奏,构建独树一帜的个人钢琴演奏风格。

结 语

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学三阶段循环上升论是开放式的存在,是不断进阶的过程。如果辩证地来看待此三阶段循环上升论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钢琴学生在弹奏每首乐曲时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都存在着差异,当乐曲演奏教学目标得以逐渐完成的时候,人才教育培养目标也能够逐渐达成。从更广义的艺术人生来说,通过多首乐曲持之以恒的练习,逐渐提升钢琴演奏技艺,也能够使学生的总体演奏水平呈现“直觉”的演奏者、“自觉”的演奏艺术家、“无我”的演奏艺术大师的三个阶段循环上升。如果没有经历“直觉阶段”的感悟,就难以形成有意识控制的“自觉阶段”,无法企及“无我阶段”的身心合一。总之,对这两种三个阶段循环上升要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来设定每首乐曲和每个艺术人生阶段的三阶段教学和教育目标,使之合乎循序渐进、互为因果的规律,不断调整进阶,从稳定到动态变化,最终趋于稳固的循环螺旋上升,达到不断提高钢琴教学教育水准的目标。

猜你喜欢
亚历山大直觉弹奏
威廉·亚历山大:通过画笔让西方了解中国
亚历山大的消暑之物
直觉为舵 意象为帆——儿童直觉线描的“意象”表现教学实践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动人心弦
交响曲
孩子与海豚
慷慨的恶作剧
小星星
钢琴弹奏中三度音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