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积点策略的有效运用

2020-08-25 01:57朱欢欢
教师·下 2020年5期

朱欢欢

摘 要:积点策略在文章中指学生完成既定目标后累计积点,并向教师换取实物或特权奖励的班级管理策略。教师可以与学生合作制定相应规则,并通过赚积点、用积点、扣积点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为了有效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教师可以采用抽奖、换奖、换特权等方法进行班级管理。

关键词:积点策略;赚积点;用积点;扣积点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2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5-0017-02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步入正式学习时期,虽然对小学生活充满兴趣,但因性格活泼好动且自我管理能力较低,造成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常面临诸多难题。通过实践发现,运用积点策略能对班级管理产生正面影响,具有良好效果。积点策略在本文中指学生完成既定目标后累计积点,并向教师换取实物或特权奖励的班级管理策略。其与生活中常见的“以物换物”“积分兑换奖品”的策略相似。积点常用扑克牌、贴纸表示,其他实物也可当作积点,但要保证方便耐用、易记数量、不易丢失。其中最实用的属贴纸,如小红花、小星星、 小红旗,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用的本子,每获得一张贴纸就及时贴在本子上。积点策略简单有效,赚积点、用积点、扣积点三步走可让小学班级管理更轻松 。

一、赚积点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虽然自觉性较差,但多数个性天真,期待得到教师的奖励。奖励经常带给他们自信、动力。教师实行积点策略前应该先列一张任务清单,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做什么可以获得积点,同时运用该策略应该注意几个原则。

(一)制定易执行的任務

制定任务是积点策略实施的第一个环节,任务内容可以包含教师希望学生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需要学生纠正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育,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一定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制定的任务应该简单明了,如“一天没迟到”“举手发言一次”“今天上课没睡觉”“今天午休没讲话”“今天地板没垃圾”。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教师把任务化整为零,诸如“上课认真听”“到校讲文明”“做好值日”这类比较笼统的任务,学生完成度较低,因为他们不清楚“上课认真听”要做到哪些事情,以及怎么做才算“讲文明”。“做好值日”除了扫地、擦黑板,还有吗?教师需要把这些笼统的任务变成单件具体的事情,这样便于学生完成,也便于自己考察与监督。清单列好后,教师要给每项任务分配积点,简单的任务可分配一个积点,即一朵小红花或一面小红旗、一颗小星星等。较难的任务可配以较高的积点。积点策略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问题学生额外制定少许任务。

(二)积点及时给予

实施积点策略要讲究时效性,以天或周为单位及时奖励。每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就要给他相应的积点,这样学生才容易将他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得到积点”这一正面的结果联系起来,及时树立信心。实施积点策略的过程中,教师常会被一些其他事情耽搁,跟学生说“一会儿再给你”“下课的时候再到老师办公室领取”“放学后找老师领取”……学生出于对教师的敬畏之心,不敢主动找教师领取积点。有时候,教师在下课后因为其他临时性事务,来不及兑现课堂上的承诺,而把奖励积点给忘记了。几次下来之后,学生容易产生失望的心理,逐渐觉得表现好也不一定能获得积点,对积点不再抱有强烈的渴望。还有学生可能觉得,同样表现优秀,为什么教师能及时给予一些人积点,而忘记了给另一些人,造成学生认为积点分配并不公平。当教师的权威受到质疑,那么积点对学生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就显著下降。好的做法是,教师准备数量充足的积点,放在办公室和教室固定的地点,顺手可得,方便及时发放。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领到积点后及时贴在本子相应的位置,以防丢失,让积点变得宝贵,并以“天”或“周”设置固定的时间统计获得的积点,让学生“晒一晒”获得的积点数量,营造积极争取积点的氛围。

(三)积点不提前给予

教师要引出任务清单让学生知道哪些具体行为可以获得积点,并严格遵守积点不能提前给的重要原则。教师应该让学生清楚,只有完成了相应的任务才有可能获得积点。有时候,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较难纠正,教师会提前给予积点以激励他完成,但多次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不佳。比如,教师曾多次尝试在纠正学生作业习惯时,为了赢得学生的好感,拉近师生关系,先给作业习惯特别不好的学生一些积点,鼓励他们按时完成作业。结果是,教师经常提前给积点,不仅让这些学生觉得积点过于容易获得,对主动争取积点失去了积极性,表现出对积点的不以为然,让积点策略失去了效用,也没有明显改善学生作业拖拉的现象。同时,这对那些通过优秀表现积极争取积点的学生不公平,极易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知:表现不好反而可以提前获得积点。因此,这种“双标”的做法不可取。

二、用积点

学生赚得积点后应该兑换他们的奖励。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积点策略受学生欢迎并让学生乐于参与获取积点的活动,教师可事先调查学生喜欢的奖励。奖励一般分为实物奖励和特权奖励两种类型。教师可以设计清单,让学生列出他们喜欢的奖励。学生列出的奖励有时候可能不太合适,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常常希望获得价格较高的玩具奖励,如电子遥控汽车、变形金刚、橡皮泥、芭比娃娃等。虽然如此,教师也不能全凭主观愿望设置奖励,要让学生参与策划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列出的愿望清单中挑选合适的作为奖励。如果是实物奖励,可以设置金额界限,如只能购买不超过5元的实物奖励;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协助提供一定的奖品,同时监督、鼓励学生。积点兑换的形式可以多样,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多种方式、富有花样的奖励。

(一)抽奖

抽奖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兑奖方式,更适合用于兑换实物奖励。教师可以对一定的积点数量提供相应的抽奖机会,让学生按照抽到的奖项兑换奖励。抽奖这一兑奖形式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价格相同的一些实物奖励放在一起,并将这些东西统一放在一个抽奖箱里,作为“抽奖一次”的奖励,多数学生渴望获得抽奖的机会。另一种是把价格不同的实物奖励放在同一个抽奖箱里,抽奖箱里的奖品不一,小到铅笔、橡皮,大到学生特别心仪、价格较高的玩具。这样学生都会渴望获得抽奖箱里最好最诱人的那样东西。实践表明,这两种抽奖形式均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争取积点的欲望和参与热情。

(二)换奖

换奖是一种“明码标价”的兑奖方式,即教师事先跟学生讨论、制定出积点数量与某种奖励直接关联的兑奖方式,实物和特权奖励均可。例如,5个积点换一支荧光笔,10个积点换一个转笔刀,20个积点换一盒巧克力,30个积点换一辆玩具汽车等。这样学生对积点和可兑换的奖品清清楚楚,目标相对明确。采用这种方式时,教师准备的兑奖奖品需要有足够大的吸引力,一定要是学生喜欢的,并且是不太容易获得的。实践发现,小零食、小玩具比学习用品受欢迎,激励的效果更好。

(三)特权

特权是非实物奖励,但深受学生欢迎。教师设置特权奖励前同样也需要调查学生喜欢做和不喜欢做的事。调查完成后,教师就可以根据调查结果罗列特权清单。实践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的特权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减免任务的特权,如免一次听写、免一次早读、免擦一次黑板、免一次作业签名等;一类是担任班级管理职务的特权,如当一天班长、当一天卫生检查员、当一天小组长、当一次带操员、当一周语文科代表等;还有一类是要求教师完成任务的特权,如请教师分享薯片(饼干、棒棒糖等)一次、请教师做操一次、请教师播放动画片一次、请教师读绘本一次等。请教师完成任务的特权受欢迎度很高,教师要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

三、扣积点

积点策略同其他班级管理方法一样,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学生不愿意配合的情况。学生之间具有个性差异,大人做事的积极性尚且时高时低,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出现不配合的情况时,首先要想办法提高他的积极性。因此,实施积点策略时,还要把“扣积点”纳入其中。

(一)不惩罚

学生做了错事,教师可以不采用传统的惩罚方式,而是以没收一定数量的积点来作为惩罚他的方式。这样做既可以保护低年级小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体现“赏罚分明”的原则。当然,扣积点前也要同学生制定出“积点损失清单”(而非“惩罚清单”)。当学生出现说脏话、大声喧哗、打架、偷拿东西等行为时,“扣积点”的方法很有效。

(二)针对性

在积点策略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扣积点”要有针对性,也就是应该从班级学生普遍最需要纠正的某一种不良行为开始,而非面面俱到,杜绝一人一策。同时,教师一旦决定要对某个学生“扣积点”,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奖扣积点应该只能由教师说了算。因此,教师要见到、听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才能实行“扣积点”的惩罚。如果只是学生打小报告,教师就要通过调查查明真相,再决定是否扣除学生的积点,否则这一策略会失去公平性。

(三)久清零

在策略实施中,有的学生获得了很多积点,却没有兑换奖品或特权,并且不太愿意继续完成任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任务设置过于简单,没有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所以教师设计任务时应充分了解班级情况,面向全体学生,制定的任务要难易适中,有阶梯性。同时,针对学生“只赚不花”的现象,还可以使用“积点清零”的对策。教师可以周或月为单位,在每周五下午或者每月最后一天进行“积点清零”,“积点清零”后积点作废。这种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重新回到同一起点,让学优生和后进生的差距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拉越大,让大部分学生都持续保持获取积点的兴趣。这样做会對积点策略长期有效实施起到调整作用。

参考文献:

[1]单志艳.小学低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20-23.

[2]乔治·M.卡帕卡.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M].叶小苏,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