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困境及突围之道研究

2020-08-25 02:01柏杨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体育专业创新人才高校

柏杨

摘 要:在全面深化创新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要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积极推进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突出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培养出创新型体育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分析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突围之道,期望对实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0-0110-02

近年来,高校体育专业就业率持续走低,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严峻考验。从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建设现状来看,体育专业普遍存在着理论课程设置偏重、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创新实践活动不足、创新型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阻碍着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突破这一困境,拓展体育专业就业创业路径,高校必须推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创新教育引入到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着力培养体育专业创新人才。

一、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理论课程设置偏重

在高校体育专业建设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体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遵循宽基础、厚理论的原则,突出课程的功利性特点,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理论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主体,占到总学时80%以上,而职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选修类、实践类课程的学时比重不足20%。受课程设置的影响,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过度重视学科理论知识灌输,未能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和实践课,阻碍着体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此外,虽然大部分高校顺应创新教育的发展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却局限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创业成功案例、投资开发程序、融资方式、市场营销知识、法律知识等理论知识方面,严重缺乏与市场、企业、创新实践项目的对接,导致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过于形式化,未能发挥出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的作用。

(二)实践基础设施不完善

高校在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上已经建成了篮球场、排球馆、武术馆、田径场、排球场、网球场等场馆,能够满足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学习与锻炼需求。但是,大部分高校的体育专业在创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却相对薄弱,都未建立起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育产品研发基地等可供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场所,使得体育专业创新活动只能局限在职业拓展训练层面,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实践活动不足

高校体育专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少为学生组织多样化的创新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缺少相应的机会。在大学期间,体育专业学生将课下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运动训练、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上网游戏等方面,仅有极少数学生发表过学术论文、申请过专利,表明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明显不足。此外,在校外实践活动中,大部分高校只是安排了短期实习、走访参观等活动,这些活动缺乏创新性,难以调动起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四)创新型师资力量匮乏

高校创新型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虽然大部分高校组建了高素质的体育专业教师团队,但是这些教师团队却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培训,使得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阻碍着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此外,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缺乏跟踪指导,很少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创业设想,使得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摸索盲目前行,以至于當遇到创新创业挫折时就会产生退缩心理,严重挫败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二、高校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突围之道

(一)优化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高校体育专业要结合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制订以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束缚。具体措施如下。

1.优化调整课程比重

高校体育专业要适当减少学科理论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的学时比重,增加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专业选修课、综合实践课、人文素质课、职业拓展课等多元化课程的比重。比如,在职业拓展课中,高校可开设器械健身、户外运动、民族体育概论、独竹漂运动、舞狮运动、毽球运动等课程。这些职业拓展课程既能够满足全民健身的社会需求,又能够体现地方性体育运动特色,还能够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高校建设特色体育专业打下基础。

2.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

高校要对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改进,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活动,拓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覆盖范围,充分发挥出创新创业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同时,高校还要制定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标准,依据体育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利用该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高校应当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了解和掌握,确保标准的适用性。制定好的标准应当贯穿于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实践的各个阶段。此外,高校应对体育专业的课程考核内容进行优化,既要包括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考核,还要包括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保证考核的全面性,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改进理论课程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要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培养融入到理论课程教学中,形成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相互渗透。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1.探究式教学方法

体育专业课程教师要在理论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和挑战性的探究类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从旁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理顺探究思路,但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只能让学生结合已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体育专业教师要深入钻研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本位,设计项目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带领学生共同探究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更多的资料用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科研成果,将优秀的研究报告发布到校园网站或教学平台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享受到创新科研的成就感。

3.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体育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翻转课堂,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创新思考的机会。在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学微课,初步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利用三分之一的课时用于讲解理论知识,利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运用已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另辟蹊径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课下,教师布置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任务。

(三)完善创新教育机制

高校要搭建创新教育平台,完善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物资保障,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促使体育专业创新教育长效开展。

1.建设创新教育基地

高校体育专业要投入充足资源建设创新教育基础设施,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完善的物质条件。比如,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建设运动生理实验室、体育保健实验室、体质测试中心实验室等,在实验室中开展创新实践类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深化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设计规划工作室、校外体育产业基地等,为阶段性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实践平台;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体育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企划书,深入开展市场调研,识别创新创业的风险,最大程度规避风险。

2.开展多样化的创新教育活动

高校体育专业应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具体包括:体育专业教师要带领学生开展创新科研项目研究,由教师组建科研小组,带领多名优秀学生研究与体育相关的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高校要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如邀请体育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或定期举办兄弟院校之间的学术研讨会,拓展学生学术交流空间,营造良好的学术钻研氛围;高校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由校方拟定环境、设计选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实践自己的创新创业设想,并评选出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体育专业教师可组建学习团队,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加团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跨学科知识,并引导学生将跨学科知识应用到体育实践活动中去。

(四)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高校体育专业要建设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保障体育专业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彻底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校内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应挑选体育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中青年教师,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创新理论培训,要求中青年教师掌握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提高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学能力,持续储备创新教育师资力量。同时,高校体育专业还可实施导师制,配备高学历、高职称、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导师,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此外,体育专业应选派骨干教师到当地的体育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鼓励体育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申报和研究,组建科研团队,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2.完善创新实践队伍

高校体育专业应当逐步完善创新实践队伍,通过聘请行业专家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增强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并使学生朝着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发展。高校可在校内设立体育专业创新实践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内的成功人士、体育产业的专家学者等担任委员会成员,依据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结合体育专业的实际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专家指导、教師讲授、学生实践的创新实践队伍,达到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专业要深化创新教育理念,积极应对体育专业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全面构建起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在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高校要优化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改进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加快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并且还要建设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从而形成科学、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黔.浅谈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4).

[2]  王乔君,童莹娟,周奕君.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平台+模块”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3).

[3]  陈立春,刘丹.“健康中国”引领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6).

[4]  戴显岩.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林区教学,2012,(6).

猜你喜欢
体育专业创新人才高校
关于体育本科专业理论课隐性逃课现象的分析
如何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