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时代下青年社会化的德育研究

2020-08-27 12:58孙卿卿朱佳军
消费导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进程社会化

孙卿卿 朱佳军

青海大学

一、引言

(一)网络时代下青年社会化德育的研究背景及目的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对新青年提出要求并殷切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而在互联网高速运营的信息化新时代里,要面对信息现代化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冲突,身为青年的我们该作何选择。在青年步入社会的进程中,互联网的弊端将会成为青年社会化以及其德育发展的重要阻力,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以及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针对网络时代下青年社会化德育现状,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获取真实数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提出益于青年社会化德育发展和促进网络微博正向发展的双向措施,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网络时代下青年社会化德育相关文献述评

关于网络对青年社会化发展这方面,刘建华认为在互联网从兴起到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中国青年自己的亚文化已经逐渐接受了自身与互联网同步成长的事实,互相影响,互相借重,从而克服社会化危机[1]。刘立认为网络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本身将会给青年的社会交往提供新空间,但是虚拟单一的网络交往形式影响着青年的社会化进程, 会对青年走向社会并接受社会规范造成了一定阻碍,并给出了相应对策[2]。廖龙辉针对网络带给青年社会化的正负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多方面的具体措施[3]。蒋广学和周航介绍了网络社会的基本概念,就网络社会对青年社会地位和行动模式进行研究,指出青年所具有的特质与互联网扁平传播模式相适应,催生出社会发展变迁的革命性作用[4]。关于青年社会化和建设德育这方面,章群巧指出青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要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才能与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实现中国梦[5]。在关于青年的德育建设这方面,彭庆红和李洁认为要加强高校的德育教育,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德育整合[6]。

在相关的文献中,未详细系统地指出在网络时代下的青年社会化德育的状况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仅是局限于网络与青年社会化,青年社会化与德育,高校青年德育建设三个较为独立的集合,本研究浅析在网络时代下青年社会化德育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二、网络时代下青年社会化德育现状分析及概念界定

(一)现状分析

当前,网络时代下青年社会化的德育现状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尽管网络在青年社会化德育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就其弊端而言是不容小觑的,甚至扭曲青年德育的成长,妨碍青年社会化的正常进行。因此,分析当前网络时代下青年社会化德育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二)概念界定

1.网络。将网络分为四个层次。第一,网络意识形态指通过网络来传播受到一定的组织规划后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会使得网民在自身的意识领域形成与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的观点,具体从四个维度出发,分别是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网络秩序和网络思潮;第二,网络意见领袖是在网络社会中,与追随者保持相对较平等地位,属于信息媒的高触体;第三,网络话语是在网络产生的首要前提下,通过网络时代这样的特定环境,在网络交流中频繁、广泛地使用和传播的话语;第四,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是在指媒介有条件、有能力地选择议题并加以强调,使得这个议题在社会公众层面留下一个较深的印象,实则是探究舆情发生的原因,进而分析议程的导向对青年社会化德育方面的影响。

2.青年社会化。将青年社会化分为四个层次。第一,社会环境的变化。在青年社会化中,社会环境的转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青年从接受外界的帮助阶段进入到自力更生的阶段、青年从一个简单无功利环境转换到多重利益交织的复杂环境;第二,社会文化的变化。在方式上,由儿童时期的照单全收的状态转变为有选择的自我辩证思维的状态,使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连接;在态度上,由儿童时期被动接受社会文化到青年时期对文化进行主动改进与摒弃;第三,个体角色的变化。是指青年主动学习、独立生存、承担责任和性认知四方面的个体角色变化,对青年在社会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第四,个体心理的变化。产生在网络时代下青年个体对自我的认知还不足够充分的情况下的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

3.德育。网络德育的目的就是在于“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观念上的‘质变’或‘飞跃’”。[8]将德育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指是指对青年进行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工作;第二,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在德育方面发挥其积极性,能引导青年健康发展,调整自身状态,与社会环境较好结合的教育模式。

三、网络时代下青年社会化德育调查结果

(一)网络的调查分析与评价

1.网络意识形态。在有效样本为总体,研究发现网络进程中使得青年观念发生较大的原因是网络文化,占到总数的33.8%,其次是网络道德,占比31.2%,网络思潮占比28.6%,最后影响较小的因素是网络秩序,占比仅有6.5%,差距较大。

2.网络意见领袖。在青年步入社会化的进程中,主观意愿会受到网络评论的“一般”的影响程度,占比49.4%,说明在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可以适度影响到青年的主观评判。

研究发现,青年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主观意愿的平均数趋近于3,即受网络评论的影响是一般,且问卷数据分布的偏度系数是0.131>0,右偏,峰度系数是0.142>0,尖峰分布,因此均值作为集中趋势的代表存在高估,且评论影响程度离散趋势较强。

3.网络话语。在青年社会化的过程中,青年会较多会使用旧词新意和创新词语这两类,分别占比34.2%和25.0%。这说明了在现代科技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年在进入社会时,会极大地受到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追求“新”—标新立异、追求自我为特性。

表 1 T1*$B1 交叉列表

百分比及总计是以应答者为基础。

a.在值 1 处表格化的二分法群组。

研究发现,旧词新意是指在校大学生和非在校青年为主的青年这两个集群的共同选择,占比53.25%,而对于创新词语和简洁明了这两个类型的网络话语则产生了较大的差异,经过交叉列表可得到,15~25岁的集群有较高的使用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事实。

4.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青年通常点击查看的实时热点个数约是1~10个,占总数79.2%;而对于查看网络舆论,是以“爆”的热度为主,占比31.2%,而对于微博以“荐”为热度的舆情也会被青年在浏览查看,并较易的打开、了解。所以,舆情议程的正确设置对网络能量的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表 2 相关

查看微博热度的不同和年龄有着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以得到,年龄较小的青年会更倾向于点击“爆”热度的事件,说明了舆情的议程设置对青年社会化的思想引导上扮演着不可估量的角色。而且,年龄在15~25岁之间的青年选择查看微博热度约是3.05,在“热”和“爆”之间;年龄在26~44岁之间的青年选择查看微博热度约是2.12,在新和“热”之间,说明青年年龄分布的不同会产生选择微博热搜热度的差异。

表 3 独立样本检定

研究表明,F统计量是0.332,对应的P-值是0.566>0.05,接受原假设,即两个年龄段的总体方差无显著差异;采用相同方差的情况,t统计量的值是3.706,对应的P-值是0<0.05,可以认为两总体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即两个年龄段查看微博热度的总体均值存在显著差异。

(二)青年社会化的调查分析与评价

1.社会环境、文化。青年对于自身周围的人际圈的变化持有认为是正常现象的比例较大,占总数的68.8%。这些青年认为,有了人际圈的不断变化,才可以看到自身的变化,这也说明了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是其步入社会的一个种方式。但是,当今的青年社会化的进程中,青年会对自身有较强的保护欲,表现在很少在评论区发表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和观点,甚至有一部分青年从来没有评论过,这也说明了青年在社会互动中会将自己封闭在个体空间里,思想压力加大,德育的发展存在一定阻力。

2.个体角色、心理。在青年社会化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青年认为自己与童年时的区别在于由他人照顾转换成能够通过自己独立生存,甚至照顾他人的角色和不需要对自己行为负责转换成主动承担外界责任、且对自己行为承担相应后果的角色,两者占比分别是33.8%和 31.2%。还有,在青年社会化的进程中,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网络负面情感的影响,对于无影响的青年仅占到总数的24.7%。

研究表明,在受到负面情感影响程度中,统计数据的均值是2.34,即青年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会受到趋近于一般程度的影响;偏度系数是0.301>0,右偏,峰度系数是-0.290<0,平峰分布,说明均值作为集中趋势的代表存在高估,且评论影响程度离散趋势较弱;青年面对网络上负面情感的影响,通常是采取了找他人倾诉和自己独自承担,等待时间的化解的两种主要方式,分别占比是38.5%、30.8%。

3.德育的调查分析与评价。在统计分析中,青年社会化与网络德育是存在互动,较多青年都能感受到自身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会发生较大变化,占比32.1%。

4.基于结论的调查分析与评价。在青年自身社会化的进程中,网络对于青年德育发展的影响是利弊基本持平的情况,占比51.9%,也就是说明了网络对于青年社会化的德育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四、网络时代下青年社会化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网络问题评价

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西方不良文化的强行渗入,会导致青年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自身难以有效地主导其思想方向;在网络意见领袖方面,青年在网络社会中易受负面评论的影响,进而成为负面信息的传播者,这会使得更多的社会青年发生价值观的歪曲,致使社会道德滑坡;在网络话语的选择上,青年会较多的使用旧词新意和创新词语这两类,以标新立异、追求自我为特点,脱离了传统的具体语言,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传播话语的行为失范;在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上,青年通常点击查看的实事热点热度较高的话题为主,这会使得无形中影响社会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对青年社会化问题评价

首先,要肯定的是青年在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周围的人际圈发生相应的变化会产生 “涟漪效应”;其次,就是网络社会中,青年群体在评论区很少发言,针对该种现象说明了尽管在一个看似人际交往较为活跃的网络平台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对外较为封闭的自我空间,以及在青年年龄的变化中,角色发生着不同方面的改变;最后,面对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情感影响,青年会采取对内自我消化和对外倾诉的两种形式,向他人倾诉网络负面情感所带来的影响,对于不能诉说的,较大一部分的青年采取了随时间的流逝来得以化解的消化方式。

(三)德育的评价问题

通过网络的互动,逐渐步入或者已经步入社会的青年会受到网络价值对自身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和自身德育方面的影响,网络是否能尽好职、履好责,是未来引导青年德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

(四)结论的评价问题

在青年自身社会化的进程中,网络对于青年德育发展的影响在分析中是利弊基本持平的情况,这说明了网络对于青年社会化的德育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助推青年社会化德育的发展,也可以阻碍其发展。因此,在青年社会化的德育发展问题上要谨慎对待网络所扮演的角色。

五、网络时代下青年社会化德育的对策思考

根据研究结论,本研究对网络时代下青年社会化德育发展、完善提出相应对策,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益于青年社会化德育发展的措施

1.法制教育。首先,要强化青年在社会化进程中的法制观念。要将法制教育提升成社会法制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青年进行有关网络的普法宣传,加大网络社会的法治制教育力度,将网络法制观念融入到原有的法制观念中,以法治思想作为价值观导向并引导其形成以法治体系为本的价值观念。

2.伦理教育。其次,要强化青年在社会化进程中的伦理观念。在言论高度自由的网络社会中,虚拟性、匿名性、敏锐性成为了当下网络社会的新特点,这更要求青年在网络时代下社会化进程中,要提高对正确思想及观念的辨识能力,提高自身的伦理评判标准,改变与人的沟通方式,从而密切社会成员间的交叉度,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少在网络时代下青年社会化的进程阻力,最终使得青年在社会进程中更加顺利,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社会环境。

3.心理教育。最后,要强化青年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心理教育。由于青年处于“动荡”阶段,思想观念尚未健全,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便加强网络时代下社会化青年对国家的认同趋向,减轻西方不良文化对其的侵蚀程度,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观念;对于网络负面的情感信息,应进行思想层面上的正确疏导和判断,选择正确且适合自身的排解方式,舒缓内心压力。

(二)对网络微博正向导向的改进措施

1.网络微博法治、道德观念强化。网络微博的信息导向要合乎法律规定,遵循社会主流道德观念,在主流中融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青年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得传播非正向信息,做到对社会成员负责,形成有序的网络社会,从而为青年社会化的德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网络微博舆情正向设置。对于网路舆情的设置尤为重要,这会直接影响到青年对于社会时事的了解程度及方向,对于“爆”和“荐”事件本身而言,原因取决于事件吸引力的程度以及网络微博舆情设置的导向,这都可能会使得青年接收到略有偏颇的信息,从而使其再扩大。

由于网络舆情的正向设置对于青年社会化德育产生了可触觉的影响,因此建立正确的舆情议题设置机制尤为关键,查找舆情杂质,帮助社会化青年更好地明晰信息的真伪程度,促使社会化青年形成良好德育素质。

3.网络微博搭建实践平台。对于网络微博实践平台的搭建,是指网络与社会实践的双向平台进行信息沟通与共享,使得青年关注的话题得以“提现”,这有助于青年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德育全面发展,增强参与社会活动主要成员的熟识度和亲切度,打破相对封闭的个体空间,最终形成完整性的社会人格。

网络时代下青年社会化的德育发展,不仅仅需要社会化青年的努力,更要与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形成健康、积极的外部环境,共同助力青年德育与网络社会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进程社会化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网络时代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