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微课设计与应用的体会

2020-08-27 01:59李圣琦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室间隔动力学血流

罗 凌,李圣琦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微课起源于1960年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开展的Mini Course,我国对微课的探索始于2011年,从酝酿准备到快速发展经历了近9年时间。为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教育”[1]。这意味着微课不再是独立存在的教学资源,而是依托云平台成为混合式、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工具。

笔者在信息化教学大力推行之际,参加了2018年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和2019年广西高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制作的微课作品《室间隔缺损血流动力学》和《宝宝发热怎么办?》分获一等奖、二等奖。临床医学专业微课不好制作,教师讲不清楚,学生听不明白,画面不美观,技术要求高,制作经费有限,而且制作好的微课用在哪里、怎么用也是教师疑惑的问题。笔者现将《室间隔缺损血流动力学》微课的制作和应用体会分享如下,扫描图1的二维码,即可观看该微课。

图1 《室间隔缺损血流动力学》微课二维码

1 微课的设计

1.1 找准教学切入点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儿科学常见疾病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儿科疾病具有自身特点,即使同一疾病也可能与成人临床表现不同,如何抓住特征、突出重点,是教师制作微课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儿科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三年制高职学生,他们基础相对薄弱,文字理解能力、学习自主性及专注性都有待提高,但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制作的微课要能让学生直观感知,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2]。

1.2 选题恰当

微课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习者“秒懂”,选题要具有典型性[3]。临床医学教学有固定模式,一般按照“疾病概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顺序讲授,教学重点多为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教学难点多为发病机制,这些都可以作为微课的选题。除此以外,笔者认为选题还可以是知识点的导入、知识点背景介绍、知识点拓展延伸等,合适的选题会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质的飞跃[4]。

室间隔缺损血流动力学属于儿科学循环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的教学内容,各型先心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发病机制,属于教学难点。学生如果掌握了血流动力学特点,可以推出其临床表现,便于记忆,此外,只要理解了一种先心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就可以举一反三,理解其余内容。室间隔缺损血流动力学是学习先心病的一个切入点,有利于其他知识点的导入,故笔者将其作为微课选题。

1.3 剧本编写逻辑合理

剧本编写是微课制作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剧本的好坏决定了微课的成败,其中教学导入更需要精心设计。有学者统计发现,“情境导入型”和“悬念制造型”微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医学类微课多数是引用临床案例[6],属于“情境导入型”,因此少见的“悬念制造型”微课或许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剧本编写需要结构完整,导入、讲授、归纳几个环节必不可少[7],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参考网络优秀科普视频的表现方法,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如热点时事、论文引证、动漫等,丰富微课内容,琢磨台词,使剧本变得“有意思”。

《室间隔缺损血流动力学》微课从“先天性心脏病为啥会让人生病?”这一问题入手,通过列数据,提出教学难点,完成教学内容的导入。讲授中,将正常与异常情况进行对比,采用打比方的方式对室间隔缺损血流动力学进行讲解,推导出临床表现及预后,结合特别的解说方便学生理解,如将缺损部位称为“小洞洞”,血流增大比作“人流量增多”,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比作“限行”等。最后,对室间隔缺损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总结,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1.4 表现形式新颖独特

微课设计需要兼顾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两方面的需求[8]。表现形式是微课的载体,选择正确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目前,微课设计形式和制作技术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9-10]。临床医学类微课的表现形式多为幻灯片录屏、录像抠图、课堂实录和现场实操等,但实际效果较差,并不值得推荐[9]。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生涩难懂的发病机制可以使用动画,热点问题可采用访谈问答,需要演示计算过程的可以使用画板,技能操作可突出重点、分段展示,分析数据可以引用论文论证,逻辑性强的知识点可使用思维导图等。从学生角度出发,多使用“互联网思维”[9],作品呈现方式不拘泥一种,可以将多种形式相结合。

《室间隔缺损血流动力学》微课的表现形式以动画为主,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动静脉血流及血液分流方向,同时使用柱状图、弹幕、矢量图、临床图片、标识、声效等,使画面直观有趣。

1.5 素材准备全面丰富

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为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想法,需要准备足够的素材,包括呈现画面的PPT、支持教学内容的图片、矢量图、旁白、背景音乐、声效等。PPT应具有较好的直观效果,色彩搭配合理;图片应选择像素较高的文件,避免出现水印;旁白要在绝对安静无回音的环境下录制,可借用Audition软件进行降噪;背景音乐应柔和舒缓,不可喧宾夺主。大多数素材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

1.6 制作前充分沟通

由于大多数临床医学课程专任教师很难熟练使用各种视频制作软件,在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教师还是愿意将作品交给专业制作公司完成,但问题是制作者没有医学基础,很难理解制作内容、表达意图甚至表现形式。因此,准备素材时的PPT就很重要,可直观地表达教师的想法,借助PPT,教师与制作者面对面进行充分沟通,以保证制作的微课达到教师想要的效果。微课制成后,教师需要反复观看,找出错误、瑕疵及不足之处交由制作者修改,使最终的成品臻于完美。

2 微课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微课已突破单一资源类型的局限,依托各种“云平台”实现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学习终端与网络的结合[11],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开发、重组和利用[12]。教学过程一般包括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13],根据微课教学内容,利用云平台可以将其安排在课前,便于学生自学或测评;可以安排在课中,便于学生交流讨论、知识延伸、随堂测验;可以安排在课后,便于学生总结和练习。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利用云平台,微课还可以实现师生互评:记录学生学习微课的过程,从多角度给予学生评价[14];学生亦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打分,还可围绕微课内容向教师提问或给出建议,教师在线回复,改进教学方法。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实现学以致用。

我院2017年加入全国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联盟,借助职教云平台,利用共建及自建的优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信息化教学。笔者将《室间隔缺损血流动力学》微课作为课前作业发布到职教云平台上,学生只需花8分钟时间即可完成观看,如有需要还可反复观看。课前,学生已对该知识点有了初步认识;课中,通过进一步讲解,配合随堂测验,即可达到掌握和巩固知识的目的;课后,师生互评,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创新。

3 微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1 是否需要制作系统完整的微课

有学者认为,微课的制作和使用要系统、完整、规范、专业[15-16]。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一个疾病需要制作7~8个微课才能涵盖所有知识点,这无形中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另外,随着在线课程的快速发展,学生在线学习时间增加,出现“刷课”现象,影响了在线课程积极作用的发挥[17]。笔者曾对我院255名临床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51.4%的学生支持“可自主选择的在线学习”,仅有5.5%的学生认为目前在线学习任务不重,72.6%的学生认为一次网课时间在10分钟内为宜。说明学生虽然支持网络学习,但认为线上学习任务过重,时间过长,流于形式。微课作为云平台的教学资源,不应该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堆砌、扩充,而要结合线下教学,充分发挥见微知著的作用,配合其他教学资源,成为打造“金课”的有效工具。

3.2 是否将所有教学内容都制成微课

诊断学中的心电图是临床医学教学中最难理解和记忆的内容,笔者两个同事都曾经制作了关于心律失常心电图特点的微课,但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与心电图基础知识繁杂,涉及心电向量学,内容抽象很难讲解透彻[16]有关。如果将选题改为心电图基础知识,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掌握,还可以起到“启后”的作用,便于后续学习。所以,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制作成微课,将需要讲解透彻、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知识点作为选题较为合适。

3.3 是否需要字正腔圆的微课旁白

微课的声音包括旁白、背景音乐和声效,字正腔圆的旁白是每位教师都希望做到的,但对南方地区的教师来说口音难以避免,解决方法多为由播音专业人士配音或使用“文本生成语音”技术。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7.9%的学生喜欢在微课中听到老师熟悉的声音,31.1%的学生更喜欢标准的普通话讲解,而喜欢机器音的学生最少,仅占1.0%。因此,只要旁白富有表现力,简练亲切,就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笔者更建议教师为自己的作品配音。

总之,设计临床医学类微课要避免形式单一、出现同质化,应精选题材、紧绕主题、发散思维、充分准备,制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优质作品。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教育部要求教师“停课不停教”、学生“停课不停学”,我们正好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机会,借助云平台,将直播课、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进一步减轻疫情对正常教学工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室间隔动力学血流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心室短轴切面对胎儿单纯室间隔缺损诊断的应用价值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左束支起搏术中经传送鞘贴近室间隔造影发现并发症二例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肥厚型心肌病不同肥厚部位的心电图表现及与超声心动图的相关性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