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特征及其对疼痛、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8-27 07:24王广超吕志刚李伟标刘梅尚锦梁赵亚楼艾军
颈腰痛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状面状位终板

王广超,吕志刚,李伟标,刘梅,尚锦梁,赵亚楼,艾军

(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济源 454650)

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脊柱退行性疾病,有研究发现,DLS患者可出现躯干前倾、腰椎前凸角减小、骨盆后旋等矢状面参数失衡表现[1],但关于上述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的特征分析及其对患者疼痛、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目前鲜有文献涉及。为此,本研究选择2016年9月-2019年2月就诊的DLS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另选择同期就诊的非DLS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目的在于:(1)探讨DLS患者的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特征;(2)探讨各项矢状面平衡参数与DLS患者疼痛、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纳入2016年9月-2019年2月于本科就诊的DLS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52~79岁,平均(58.3±6.1)岁;病程2-17年,平均(6.4±3.8)年;侧凸Cobb角15~38°,平均(26.3±8.2)°;50例中,伴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伴腰椎管狭窄症29例,伴腰椎失稳4例。50例DLS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年龄>50岁;②有腰背痛、下肢麻木和/疼痛,步行缩短等症状,且持续时间久,腰痛为典型的晨轻暮重规律;③经X线检查,腰椎冠状位侧凸Cobb角>10°,影像学表现符合DLS的特征。排除标准:①先天性或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②合并有脊柱结核、肿瘤、压缩性骨折;③合并腰椎峡部裂、下肢骨关节病或骨盆骨折;④有脊柱外伤史或手术史。

同时,另按照1:1的比例,选择同期于本科就诊的年龄相差在5岁以内、性别一致的其他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人群;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51~82岁,平均(59.6±8.1)岁;此50例患者均无DLS,其中伴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腰椎管狭窄症31例,腰椎失稳6例。该组患者均因其他腰椎退行性疾病行X线检查,其影像学资料齐全。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设计方案已报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对象均知情并同意参加本研究。

1.2.1 临床指标评估

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价功能障碍情况;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22 scale,SRS-22)[2]评价其生活质量。

1.2.2 矢状面平衡参数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本科就诊时进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采用PACS系统(GE公司,美国)测量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angle,TKA)、脊柱矢状轴(sagittal axis of spine,SAS),以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T1骨盆角(T1pelvic angle,T1PA)、L1骨盆角(L1pelvic angle,L1PA)。

各参数测量方法如下:①SS:S1椎体上缘与水平线之夹角;②LL:L1与S1椎体之上终板的夹角;③TKA:T5与T12椎体之上终板的夹角;④SAS:C7铅垂线至S1终板后上角的垂直距离;⑤PI:S1上缘中垂线与S1上缘中点至股骨头中心连线之夹角;⑥PT:铅垂线与S1上缘中点至股骨头中心连线之夹角;⑦T1PA:T1上终板中点与股骨头中点连线,与S1上终板中点与股骨头中点连线之夹角;⑧L1PA:L1上终板中点与股骨头中点连线,与S1上终板中点与股骨头中点连线之夹角[3]。

所有数据均由经过培训的1位影像科医师独立测量完成,每一项指数测量3次并取其平均值为准。

1.2.3 数据分析

(1)统计并对比两组人群的VAS评分、ODI指数和SRS-22评分等临床指标数据,以及上述各项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组间差异。(2)对50例DLS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和SRS-22评分等临床数据与侧凸Cobb角和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人群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RS-22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人群的VAS评分、ODI指数和SRS-22评分比较

2.2 两组人群的脊柱矢状位参数比较

观察组LL、SS角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1PA角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人群的脊柱矢状位参数比较

2.3 脊柱矢状位参数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DLS患者的LL、SS均与其VAS评分和ODI指数、侧凸Cobb角呈显著的负相关性(r<-0.50,P<0.01),与SRS-22评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0,P<0.01),L1PA与侧凸Cobb角呈弱正相关关系(r>0.30,P<0.05)。见表3。

表3 脊柱矢状位参数与DLS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在正常人体的脊柱生理状态中,矢状面上有颈、胸、腰、骶四个节段的生理性弯曲,以适应直立行走和正常活动等功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人体出现椎间盘退变、小关节突不对称时,脊柱的矢状位动态平衡易失衡,出现腰椎侧凸等畸形状态[4]。SAS、PI、PT、TKA、T1PA、L1PA、SS、LL均为临床常用的脊柱矢状位参数。周子玉等[5]研究表明,PI升高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发生及发展的始动因素之一,且此类患者的LL值显著小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唐冲等[6]经测量发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可导致LL、SS减小,TKA、PT、SAS增加,从而诱发脊柱矢状位失衡。既往有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希望通过测量得到一个矢状位参数的标准值,用以衡量成人矢状位的平衡与否[7]。但后来研究表明,脊柱矢状面的平衡由众多参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共同构建,若单独探讨某一项参数则过于片面[8]。庄弘宇等[9]也认为,正常成人SS、PI、PT等参数之间均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探究各参数之间以及各参数与患者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于制定手术方案、评估治疗预后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中,DLS患者的LL、SS角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1PA角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DLS患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首先表现为椎间盘塌陷等退变,小关节突出现过度增生、不对称,椎体出现滑移等现象,使得腰椎LL角也随之丢失,而临近节段则通过其过伸来代偿LL角度的丢失,出现骨盆后倾等变化,引起SS相应丢失。相关研究也显示,LL、SS和L1PA等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10]。此外,本研究表明,DLS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高于非DLS患者,SRS-22评分显著低于非DLS患者,提示伴有DLS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更为严重,且生活质量也明显降低。分析其原因,“经济圆锥”的理念认为,当人体躯干矢状位平衡受破坏时,人体为了保持正常的直立状态,肌肉和筋膜、韧带等需付出更多代价进行代偿,从而加重疲劳和疼痛程度,日常生活也受限更为明显。本研究表3的相关性分析显示,DLS患者的LL、SS均与其VAS评分和ODI指数、侧凸Cobb角呈显著的负相关性(r<-0.50,P<0.01),与SRS-22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50,P<0.01)。结果表明,LL、SS是影响DLS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手术恢复此两项指标可能是改善临床预后的重要途径。但关于此两项指标对DLS患者手术疗效的预测价值,本研究尚未涉及,有待进一步研究进行探讨。

猜你喜欢
状面状位终板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请您诊断
椎体终板参与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下腰痛患者终板Modic改变在腰椎上的分布特点
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
腰椎椎体终板骨软骨炎MRI表现及诊断分析
不同背包方式行走对大学生脊柱角度的影响
青年女性矢状面轮廓曲线提取与拟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