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心理状态、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0-08-27 02:12胡成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6期
关键词:面瘫面神经穴位

胡成纳

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22100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中医认为其由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所致,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不仅影响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还影响患者的外在形象,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1]。研究发现,中医护理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护理中具有特殊效果[1]。因此,本文探讨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心理状态、面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选择2017年2月—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4)与对照组(n=34)。纳入标准:(1)均经影像学检查,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或沟通障碍者;(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3)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4)合并其他皮肤疾病者;(5)依从性差者;(6)中途退出研究者。研究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27~52(36.79±2.72)岁,病程1~3(1.59±0.33)个月。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25~50(36.88±2.65)岁,病程1~3(1.61±0.37)个月。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衡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包括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面部护理等。

研究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情志干预: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文化程度及家庭情况,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并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情志干预,可采用成功案例讲解、同伴护理、音乐治疗、心理暗示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2)艾灸护理:选择地仓、四目、印堂、颊车、翁风等穴位进行艾灸,每个穴位艾灸5min,以患侧面部皮肤晕红为宜,艾灸后30min内不可外出。(3)穴位按压:选择患者的地仓、颊车、太阳、阳白等穴位,指导患者取卧位,使用一指禅推法按摩以上穴位,每个穴位按摩5min,1次/d,持续按压4周。(4)耳穴贴压:选择质地光滑且大小适宜的王不留行籽利用胶布贴压在患者耳穴,冬季埋留时间为1周,夏季埋留时间为3d。

1.3 观察指标 (1)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与心理状态呈负比[2]。(2)监测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面部患侧、健侧的血流灌注量。(3)采用HBN量表、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Sunnybrook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面神经功能,评分与面神经功能呈正比[3]。(4)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主要中医症状,包括口眼歪斜、面部板滞、畏风恶寒、舌苔薄白,采用0~3分的4级评分法,评分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正比[4]。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心理状态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面部血流灌注量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面部患侧、健侧血流灌注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两组面部患侧、健侧血流灌注量明显增大,且研究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面部血流灌注量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面神经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Portmann评分、Sunnybrook评分、HBN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两组三项评分明显增高,且研究组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面神经功能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分)

3 讨论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属于“面瘫”“口噼”“吊线风”等范畴,该病发病急骤,半数患者发病1~2d后会导致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使得患者不能随意做面部表情,影响患者说话、进食[1]。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风寒入侵致使经络不通、气血不畅,从而引起面部肌肉纵缓不收[2]。中医护理是将多种中医技术融入护理工作中的特色护理,在多种疾病护理中起到良好效果,被临床医师及患者认可[3]。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通过中医护理技术中的情志护理干预,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表2中,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面部患侧、健侧血流灌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通过中医护理技术中的艾灸、穴位按压、耳穴贴压等方式,有效加速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部神经缺血、受压状况[4]。表3中,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Portmann评分、Sunnybrook评分、HBN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艾灸、穴位按压、耳穴贴压等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作用,能够增强患者的面部肌肉力量,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5]。表4中,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中医主要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采用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的面瘫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可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改善,从而减轻临床症状,提高面神经功能,干预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面瘫面神经穴位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