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星图》系明清时期托名苏轼之作考论

2020-08-29 04:14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宗寿星苏轼

罗 锋

(罗田县博物馆,湖北 罗田 438600)

苏轼《寿星图》相传为苏东坡谪居惠州时,绍圣二年(1095)四月八日(佛寿日)所绘。国内有多处石刻《寿星图》存留,如黄州东坡赤壁公园及四川眉山三苏博物馆。东坡画作存世极少,不过三两幅,该幅《寿星图》被商家制作出大量拓本销售;有许多学界、新闻界人士对该图进行论述宣传,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组字画和漫画,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笔者经过考证、研究,认为此画非苏轼所作。本文从寿星形象、绘画风格、题款文字、印鉴形式等方面进行辨析。

一、关于寿星、寿星信仰和寿星图

寿星,又称老人星,南极老人星,即船底座α星,位于南半天球南纬50度左右,亮度仅次于天狼星的恒星,也是南极最亮的星[1]。中国人对寿星的崇拜历史悠久,在华夏社会还处于观象授时的时代,由于寿星(老人星)正好于夏历仲秋旦时出现在正南天边,此时正值古代仲秋养老仪式与活动举办的时节,古人便将这颗夜空中第二亮的恒星命名为寿星(老人星),用以标示仲秋养老习俗。古代仲秋养老习俗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祭祀寿星(老人星)以祈求长寿[2]18。《史记》记载:周代“于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以岁时奉祠”[3]1375。汉以降至宋盛行的星占学中寿星又被赋予了特殊的星占含义,即“老人星见”预示君王康寿、天下太平。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记载:“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也”。[3]1376

从唐代至明代,老人星祭祀经历了从国家祭祀逐渐转向民间崇拜的过程,这一转向,从唐玄宗将老人星祭祀改在千秋节(唐玄宗诞辰)举行开始[2]30。宋徽宗也将祭祀移到他的生日十月初十天宁节举行[2]31。君王诞辰节日上祭祀老人星的行为,使老人星象征长寿的观念越来越深入民心,后来,广大民众在过生日时也向寿星祈求康寿。老人星的人格化、形象化主要是从君王诞辰庆典中臣属进献的寿星图开始,寿星图使老人星从天上的一颗星变成图画中的人物形象[2]39。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公贵族乃至文人官员阶层都有了生日送寿星图的习俗[2]40。庆生祝寿,是宋代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文人寿词也相应发达起来,许多名流都参与其中。辛弃疾(1140-1270年)的夫人过生日,他填了一首《浣溪沙·寿内子》:“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髭须。两人百岁恰乘除。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这种风俗延续至今,给老人做寿,仍有挂寿星图的习俗。

苏轼绘《寿星图》事在古籍中未见记载,今人的著作中却常见叙及此事,称绍圣二年(1095年)乙亥四月八日(时年六十岁),苏轼书嵇康《养生论》赠邓守安,并呈发。同日,佛生日,画寿星,尝画月梅。不知所据。

黄州东坡赤壁公园坡仙亭内收藏的石刻版苏轼《寿星图》(图1),长约95厘米,宽约40厘米,寿星公头大如斗,硕耳长髯,寿星头部占全身高度的一半,与我们所熟知的目前流行的寿星形象非常相似。寿星头部具象写实,以白描形式绘制。据有些专家论证:寿星身体由“福”、“寿”二字变形组合而成,上身衣服为篆书“寿”字,下身衣服及鞋为“福”字。(“福”字由左右结构改为上下结构)。画幅右侧一竖列文字为:绍圣二年四月佛寿日苏轼写。下钤盖“东坡居士”方形印鉴。画幅上部正中钤盖宋高宗玉玺“德寿殿宝”,左旁为宋高宗“玉押”。石刻版左侧一竖列文字为:同治戊辰年仲秋日后学刘维桢重刊。

“德寿殿宝”之“德寿殿”位于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德寿宫”中。德寿宫为南宋高宗赵构退位后所居之所。《朝野杂记》云:“德寿宫,乃秦丞相旧第也,在大内之北,气象华胜。宫内凿大池,引西湖水注之……”《中兴小历》云:“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望仙桥新葺宫成。六月戊辰,诏以‘德寿’为名。”宋高宗赵构禅让帝位于太子赵昚,以太上皇帝的名义退居德寿宫颐神养志。晚年的赵构常在德寿殿内读书习字,他常用的玉玺是“太上皇帝之宝”、“德寿御书”、“损斋御书”与“德寿殿宝”等。

图2 吴湖帆钤记之《寿星图》拓本

苏轼《寿星图》有宋高宗玉玺“德寿殿宝”及玉押,当代著名苏学专家孔凡礼先生在他的《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中有专题记录。社会上曾出现另一种拓本,在宋高宗玉押下有“宋高宗玉押,今藏吾家,吴湖帆识”字样,并钤盖“湖帆长寿”方印(图2)。吴湖帆(1894-1968年),为民国著名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但此图原作现已不知所踪。

二、该《寿星图》与诸多史实不符,为后世假托苏轼之作

(一)《寿星图》的寿星形象与宋代寿星形象不相符

宋代寿星形象是正常人比例,并非“大头、矮身,身首各半”的形象。

1.从宋代文物上论证。例一: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极其珍贵的国宝级文物,编号为D0287的青白瓷寿星像(图3)。这件1986年10月17日出土于德清县乾元镇(原城关镇)砻糠山南宋咸淳四年(1268)吴奥墓的藏品,由江西景德镇窑烧造,1995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塑像是道教人物“南极老人”,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德清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3 浙江德清县博物馆青白瓷寿星塑像

该寿星塑像束发戴冠,面相端庄,两耳垂肩,身披宽袖长衫至膝,内着长裙坠足,腰系宽带,脚蹬高靴,左手搭于膝部,右手持灵芝于胸前,安坐在三足座上,右侧有一小鹿回首翘望。这尊南宋的“寿星”就是正常人身材比例,脑门远没有此《寿星图》寿星的那么高。

例二:宋辽金铜镜和花钱上的寿星形象都是正常人比例。寿星题材的花钱种类大多一面是寿星,另一面是十二生肖,有明确标明寿星铭文,其形象是道教仙人伴随松鹤鹿龟等,寿星形象为戴如意莲花冠,鹤氅,白发、白髯,执圭。全部为正常人身材比例(如图4、5、6)。

图4 辽金寿星铭文铜镜中的寿星形象

图5 金代寿星花钱中的寿星形象

图6 宋代铭文“寿星”持圭寿星背十二生肖

2.从文史资料上论证。前文提到南宋辛弃疾词句“年年堂上寿星图”,说明生日挂“寿星图”已成风俗,“寿星图”的题材自然也难免格式化。他的《鹊桥仙·为人庆八十席间戏作》说:“朱颜晕酒,方瞳点漆,闲傍松边倚杖。不须更展画图看,自是个,寿星模样。”南宋史浩(1106-1194)《满庭芳·茅舍》说:“起来见,龟翻鹤舞,却是寿星图。”南宋杨万里(1127-1206年)《七月二十三日南极老人星歌上叔父十三致政一杯千岁之寿》:“乌纱白苧坐鼓琴,上有千岁长松青。令威旁舞玄夫听,个是活底南极老人星。”令威指鹤,玄夫指龟。南宋周必大(1126-1204年)《门客郑安世写寿星求赞(壬戌春)》:“谁把江西一幸民,强摹南极老人星。穹龟鹿鹤朋三寿,伴我松根裴茯苓。”如此之例甚多。宋代何薳(1077-1145年)《春渚纪闻》“瓦缶冰花”条讲得更加明确:“既凝冰成象,则一山石上坐一老人,龟鹤在侧,如所画寿星之像。”可见,一幅合格的寿星图,必须有松、鹿、龟、鹤、杖、寿星等要素。这些文辞记载与前面论述宋代瓷塑、花钱寿星题材图像一致。

宋代“寿星图”绘的是过生日之人的图像[2]41(可配上松鹤鹿龟及道人装束等),直到元代,民间流行的寿星图上不再是生日之人的画像,而逐渐统一成了一个固定的形象[2]42。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八日(佛寿日),苏轼即使画过寿星图,按理应画佛祖之像,绝无可能画现代流行的那种“长头矮身”的南极仙翁。而且,若真是苏轼所作,以苏轼的影响力,这种“头长矮身、身首各半”的寿星形象早在北宋末年便会传播开来,这与大量宋代文物、文史资料所反映的正常人身体比例的寿星形象相矛盾。

(二)《寿星图》绘画风格、题款文字与苏轼书画思想、风格不相符

苏轼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书法为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文学成就列入“唐宋八大家”。

在绘画方面,苏轼倡导诗画相通,推崇文人画,让绘画向诗歌靠拢,使绘画不断雅化。追求绘画的趣味和神韵,强调其表意功能和抒发个性情怀的特点。同时,苏轼也强调绘画由技巧向“大道”跃升,摆脱工匠气和艳俗气。苏轼的绘画理论中如“传神”、“诗画一律”、“有道有艺”、“常理与常形”、“成竹在胸”等理论观点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影响深远。苏轼注重写意和传神,反对那种过于“写实”的匠气的形似。

我们再看看这幅《寿星图》,老寿星的头部是以白描写实的手法表现,特别寿星的胡须,画者恨不得把每根胡须都画出来,以至于密密仄仄,齐刷刷生硬地摆放在脸上,好似一“排刷”,没有任何美感和意蕴可言。此“寿星”的衣服和身体,是由“寿”和“福”篆书字组成。“福”字由左右结构变为上下机构,“寿”字还难以确认,且笔痕线条粗放僵硬。这种用文字组合变形而成的身躯配以繁复具象的寿星头的作品 ,只是一副江湖气十足的拼图游戏画。此幅《寿星图》与东坡先生讲求“以诗入画”、“写意传神”的等绘画思想格格不入,倒是充满了“匠气”和“俗气”,哪有可能出自崇意、尚雅的东坡先生之手。

苏轼书法特点明显,稍加比较,便能分辨出此幅《寿星图》的题款文字书法与苏轼书法的差别。

“寿星图”题款文字为:“绍圣二年四月佛寿日苏轼写”,共12个字(图7)。试以苏轼同在绍圣二年创作两件作品来比较加以辨析。这两件作品一是二月画的《墨竹长卷》(图8)(现收藏于美国纽约第五街美术馆》;二是四月佛寿日(同一天)书赠道师邓守安的《嵇康养生论》(图9)。苏体“圣”字特点是:上部分明显向左下方倾斜,且幅度较大,比《寿星图》的“圣”字倾斜度大;苏体“年”字的第四笔为一“、”,而《寿星图》的“年”字为一“横”;“苏轼”二字更易比较,因苏轼书法真品存世较多。现以苏轼书于元祐四至六年(1089-1091)《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图10)为例,苏体“苏”字里的“禾”比左边偏小,《寿星图》的“苏”字里,“禾”反而比左边还大。苏体“轼”字,左“车”比右“式”写得更小、更矮,完全不同于《寿星图》里的“轼”字“车”“式”几乎相当。《寿星图》里题款文字连苏轼书法形态的基本特征都未仿写出来,更别谈内在精气神了。综合以上书画方面分析,也可证其为假托苏轼之作。

图7 《寿星图》题款

图8 《墨竹长卷》

图9 《养生论》

图10 《书和靖林处士诗后》

(三)《寿星图》钤印形式与古籍记录、古画印痕不相符

1.《寿星图》因有宋高宗的“德寿殿宝”玉玺及玉押钤印,显示被高宗收藏于德寿殿。据杨王休《宋中兴馆阁储藏图画记》及周密、岳珂等人记载:“御书”诸印(“御书”、“御书之印”、“御书之宝”等)及“德寿”诸印(“德寿”、“德寿御书”、“德寿殿御书宝”、“德寿殿宝”、“德寿殿御宝”、“太上皇帝之宝”等),主要用于高宗御笔。即它们用于高宗自书诗文、手敕及高宗为御府藏品题写标题用。并都以单印的形式出现在高宗草书《洛神赋》卷、高宗题赵伯驹《江天客舫图》、高宗题《秋江暝泊图》页、高宗书《养生论》、高宗临《如鹰帖》、高宗书《赐岳飞手敕》、高宗书《七言律诗》册等作品上[4]。该《寿星图》非高宗所作,他也没为此图题写标题,故不可能钤盖绍兴御府印——“德寿殿宝”印。

2.据周密《绍兴御府书画记》记载:绍兴格式的装裱矜印特点之一:“对于所有的藏画均上用‘乾卦’印,下用‘希世’印,后用‘绍兴’印”[5]。故该《寿星图》若为苏轼真迹,并被宋高宗“德寿殿”所藏,则必用上述诸印,而该《寿星图》仅钤盖一方“德寿殿宝”印和玉押,显然不合以上古籍记载。

3.作为宋高宗欣赏珍藏的苏轼绘画,流传千年,其上必会有很多后世藏家名士的印钤。苏轼或其他历史上书画大家的作品,常常几十枚印钤盖其上,绝不会仅只有两方高宗钤印,此不合常理。

4.“德寿殿宝”(图11)、“东坡居士”(图12)印痕与已确定为真作真印的印痕(图13、14)明显不符。

图11 《寿星图》印

图12 《寿星图》印

图13 “德寿殿宝”真印

图14 “东坡居士”真印

三、该《寿星图》应为明清时代作品

我们先讨论一下,“大头矮身,硕身长髯”的慈祥寿星形象是什么时期定型的。目前,已知此种寿星形象最早出现在作于元代的山西永乐宫壁画中的寿星[6]。元代无名氏杂剧《钟汉离度脱蓝采和》中,“八仙”之一的蓝禾生日时,唱词有:“白莲插玉瓶,黄篆焚金鼎,酌一杯长寿酒,挂一副老人星,来贺长生……”,可以看出元代的《寿星图》再不是宋代寿星图画“过生日者”之像,而是特定的神仙寿星像[2]42。再后来,明代初年国家虽废止了寿星祠①,但民间对寿星的崇拜已日趋盛行,寿星祭祀由官方转向民间,祭祀的对象也从天上的寿星变为民间信仰的寿星老人。为什么定型的寿星仙翁脑门硕大,这与道教理论有关。据宋白玉蟾《紫清指玄集》记载:是以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亦曰黄庭,又名昆仑。道教认为:泥丸宫居于九宫中央,是主宰,在人的机体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人的寿命密不可分。所谓“神存则生、神去则死”。后来为了突出寿星泥丸宫的高大,以表明与众不同,人们便塑了额头隆起的寿星形象[7]。

这种“大头矮身、硕耳长髯”寿星老人形象便经常在通俗文学、民间戏剧、寿星图等工艺美术作品中出现,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如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第七回,玉帝举办“安天大会”宴请众神,描写寿星的诗云:“……霄汉中间现老人,手捧灵芝飞满秀……长头大耳短身躯,南极之方称老寿。”这与所谓苏轼《寿星图》的寿星形象是一致的。

同时,明代有关此形象寿星图大量出现,与苏轼《寿星图》形象也非常相似。如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宣代皇帝朱瞻基所画的《寿星图》及明代画家吕红画的《南极老人图》。故此作应是明清时代作品。

综上所述,所谓苏轼《寿星图》是明清后人假托苏轼之名而作。苏轼书画作品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特别是绘画作品,留存于世的不过三两幅,尤其弥足珍贵。苏轼《寿星图》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热情追捧,反映了人们对苏轼的热爱,爱屋及乌。本着实事求是态度,今对该《寿星图》的辩正、定伪,避免以讹传讹,这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初衷。

注释:

①《明史》载:“(洪武)三年,罢寿星等祀。”见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礼三,吉礼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2页。

猜你喜欢
高宗寿星苏轼
从善如流
测字先生——谢石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安溪寿星爱品茗
寿星居住的地方
基于电流矢量和开关表格控制的异步电机控制方法
一字之师
纪昀妙对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