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梳理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20-08-31 14:03郭瑶
写真地理 2020年1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

郭瑶

摘 要:本文基于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献梳理,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探索高职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我国高职院校存在重物质文化建设而轻精神文化建设、重技能本位而轻人文素质教育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学生基本素质不高两方面的问题为原则,重视高职院校“三层面两维度”校园文化特征的构建,建设基于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的“动手”文化,促进校企之间的互动与文化融合。

关键词:文献梳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8-0230-02

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高职院校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持续关注,加之各高职院校经济条件的改善,以物质文化建设和学校办学特色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建设正在各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短板也逐渐显现。我们在中国知网上以“校园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到相关论文2000多篇。通过对这些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文章从根本上讲都是指向一个问题——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1 研究者所提问题及原因分析

这些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建议将校园文化与其他某些要素相融合的,这些要素包括学校办学特色、企业理念、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特色、廊道文化、民族文化、工匠精神等;二类是针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谈对策与建议的,主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提出问题并进行论述。本文主要对第二类论文所论述的主要问题以及我们对于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梳理。

1.1 重物质文化建设而轻精神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高职院校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校园文化建设也伴随着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从客观上讲,这种基于物质文化建设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素质提升的浸染作用还是挺大的。然而,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未能跟上物质文化建设的步伐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研究者指出的问题很多,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缺失大学精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应雷同于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而缺失了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不应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过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与学校的整体规划、办学理念割裂的问题等。我们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高职院校重物质文化建设而轻精神文化建设,还有更深的原因,如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不高、高职教育的某些机制尚需完善等。

1.2 重技能本位而轻人文素质教育

这个问题实际上指向的是一种这样的现象: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倡导下,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高职学生又存在基本素质不高的现实问题,如工匠精神缺失、职业精神缺失、理想信念缺失、职业修养缺失、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不强等。高职学生在这些方面素质不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高职院校对精神文化建设不重视,也与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不高,高职教育的某些机制尚需完善等有关。

1.3 其他问题

研究者们还提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其他许多问题,如文化活动重娱乐性而轻教育性、对网络文化关注不够、文化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缺失品牌效应等。应该承认,高职院校或许在这些方面确实做得不够。但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研究者们提到的这些问题本身也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某些问题的度不好把握,如文化活动重娱乐性而轻教育性,到底怎样做才能算得上是不偏不倚,这个度不好把握;二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总有重点和非重点,如果每一个问题都作为一个重点去做,或许就什么都做不好;三是有些问题并不是高职院校重不重视的问题,而是在高职院校内部竞争中出现的强弱差异的问题,如品牌效应缺失。

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基本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应当以是否能解决学生群体的实际问题为衡量标准。学生群体有什么样的问题,校园文化就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构建并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例如,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深入分析高职学生群体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针对高职学生群体存在的具体问题,制定校园文化的建设策略,并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渐染帮高职学生群体补齐这些短板,以利于他们以后的就业和人生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有两点基本原则:

2.1 致力于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多数高职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成绩不佳。受其影响,进入高职院校后以后,这些学生大都学习兴趣不高,对中小学阶段“坐而论道”式的学校教育早生厌倦。要想让这些学生在高职教育阶段能搞好学习,提振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大挑战。所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在这一方面付诸努力,要通过各种方法提振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校园文化,也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高职院校要努力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努力建设一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园文化: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建立基于工作的学习模式。为此,学校各专业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适时地运用到工作时间中,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之间的知识迁移问题。

2.2 致力于解决学生基本素质不高的问题

高职学生较之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更多的基本素质不高的问题,如厌学情绪、不良习气、三观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敬业和勤业意识缺乏等。进入高职院校以后,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变得很顽固,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很难让他们产生改变。

要想實现这种转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解决学生素质不高的问题为原则。一是促成学生角色模式从学生向学徒的转变、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让他们在高职学习阶段感受生存压力,推动他们的生存责任感的形成。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高职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不够认真,怕学、厌学、心不在学习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要想改变高职学生怕学、厌学、心不在学习上的学习情绪还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如当学生到达进入高职院校的年龄段,怕学、厌学情绪以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形成并相对稳固,使得教师对他们进行说教收效甚微等。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把高职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又必须使高职学生的心回到学习上,也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二是要深刻认识到,高职学生的三观已经形成,过多的说教无法对其起到教育作用,只会是让他们阳奉阴违,真正能起作用的就是正确舆论和高尚精神等的熏陶渐染,因而要以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渐染作用为原则,“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职院校要重视廊道文化建设,通过廊道文化的动态性改变和熏陶渐染作用,向他们灌输基本素质提升方面的各种信息,渐进式地改变学生的基本素质问题。

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应该建立在对于高职院校管理特征和高职学生处于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设策略。

3.1 要重视高职院校“三层面两维度”校园文化特征的构建

我国各高职院校实行的是金字塔式的管理,一所学校包含多个二级院,一个二级院又包含多个专业。从高职院校以职业教育为本位的角度讲,它的文化特征应该是以专业为基本单位的。也就是说,各专业因其所对应的岗位类型不同,技能要求的差异也比较大,文化特质也有差异,校园文化的构建应该以专业为基本单位进行构建,承认各专业之间的文化差异性(一个专业有时还包含多个方向,但因为其差异较小,我们不对其做进一步的文化差异区分)。同时,这些专业在存在各自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还有文化共性,它们的文化共性就构成了二级院的文化特征,再由二级院往上,就构成了高职院校的整体文化特征。所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征应该包含“三层面两维度”,三层面是指学校、二级院和专业,两维度是指不同层面和不同专业。承认“三层面两维度”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努力挖掘学校及不同二级院、不同专业的差异化特征,强调“三层面两维度”基于校企互动的校园文化构建,能够构建出具有职业特征和各高职院校之间的区别性特征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这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异于普通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地方,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属性。

3.2 要建设基于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的“动手”文化

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文化差异,除了职业本位之外,还有技能本位,要基于学生的技能培养进行构建,而技能培养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建设自己的文化时,要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建设一种基于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的“动手”文化。这种动手文化是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践行紧密联系着的,应该包含如下几个要点:

(1)“动中有技”。要让学生动起来,发展职业技能,培育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2)“动中有专”。要发展“专”文化,注重职业技能的“动中有专”意识,培育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让学生所做的事彰显专业之深和专业之精;

(3)“动中有智”。要培育“智”文化,引导学生关注职业技能的“动中有智”意识,在专业实践方面敢于思考,努力做出新意,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动中有敬”。要引导学生形成对于自身职业的敬畏,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勤业精神,讲究学生对于专业实践的态度,鼓励他们在专业实践方面做到专心和专注,让学生干的活能看的见功夫投入。

3.3 要促进校企之间的互动与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其基于职业本位和办学面向,与企业之间存在天然的血肉联系。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重视这种血肉联系,以专业为单位,积极开展校企之间的互动,让企业参与学校的文化构建,使学校“三层面两维度”的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更多的企业文化因子,并将其视为校企对接的切入点,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和学生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模式的渐进式转变。

需要指出的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进行校企互动与文化融合过于上位,容易忽视二级院之间、各专业之间的文化差异性,使校企互动与文化融合浮于表面。以专业为单位进行校企互动与文化融合则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使校企文化融合更具体,更具有就业针对性。

此外,高职院校的职业化特征也要求高职院校要努力构建一种基于职业的践行文化,要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勇敢地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和就业演练,这是学生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模式转变的重要一步。高职院校要重视职业化氛围的营造,以促进践行文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学,周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困境与出路[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4):17-20.

[2]王永波,胡大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4):21-25.

[3]唐晓纳.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J].中外企业家,2019(27):179.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论高职院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