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咏春拳的传承与发展

2020-08-31 14:03张小亮
写真地理 2020年18期
关键词:咏春拳保护与传承非遗

张小亮

摘 要:咏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州、香港等地发展和传承得比较好。但在其发源地福建,却未得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为此,本项目组在精心策划和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福州咏春拳的发展现状及传承与传播等方面进行了实地采访与调查,分析咏春拳发展与传播现状及其进入瓶颈期的原因,发现咏春拳没能在当今快节奏下的社会环境下做出反应。对“假”咏春横行没能及时发声,在新媒体上未能向大众展示自我魅力风采。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积极探索进一步发展与传播路径,不断挖掘咏春拳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并借助大众所喜好的媒介载体,展示真正的咏春,让咏春拳深入民众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进而更好地传承和推广咏春拳这一科学性强、文化内涵深厚的传统武术。

关键词:非遗;咏春拳;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 G8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8-0274-02

引言

自打咏春拳问世以来,几经传承发展。在近现代在叶问、李小龙的努力之下让众人知晓咏春。然而在当今快节奏、风气浮躁的社会,对咏春拳了解并且能潜心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咏春拳的传播陷入了窘境。为进一步发扬光大,咏春拳进入了慢慢申遗之路。2007年,咏春拳作为第二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对外公布;2009年6月,福建传统咏春拳在获得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申报省遗成功;2013年11月3日顺德永春拳正式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項目”,国家体育总局也于2013年11月2日下午在安徽举行的“2013年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上当场授予牌匾,这意味着顺德永春拳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2月,咏春拳成功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对咏春拳的传承起到良好的帮促作用。

咏春拳第八代传承人郑祖杰一直致力于咏春拳的推广与传播,他在《李小龙传奇》中向大家展示咏春拳,后又在福建警察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部队单位进行咏春拳的训练教学,以此开展非遗推广活动。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得人们对传统武术的兴趣以及了解微忽甚微;在当今咏春拳的传播中也存在较多纰漏:在大众传媒中展示的较少、在网络上的流量较低以及“假”咏春乱象横生等现象。因此当今社会里,咏春拳的发展应当更好地借力于大众传媒,在人们所熟悉的媒介中展示自身独特的风采,证实自身的真实性,从而更好地在时代潮流中一步步的传承发展它。为此,本项目组在精心策划和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福州咏春拳的发展现状及传承与传播等方面进行了实地采访与调查,分析咏春拳发展与传播现状及其进入瓶颈期的原因,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积极探索进一步发展与传播路径,不断挖掘咏春拳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并借助现代先进的传媒手段,让咏春拳深入民众走进社区,进而更好地传承和推广咏春拳这一科学性强、文化内涵深厚的传统武术。

1 咏春拳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佛山咏春拳一门是梁赞先生一脉相传,因咏春拳收徒严格,易学难精,能真正入门的弟子不多,由于梁赞先生一生的努力,咏春拳在佛山一带得以较好的发展。其门下众徒更为师门努力发扬光大,一代武圣李小龙更是一门楷模。

1.1 咏春拳的历史起源说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

(1)始于福建永春说

这种说法认为“咏春拳”始创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白鹤拳转化而成,此地名为拳名。故名“永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泳春拳”者。此拳传至广州,称为咏春拳。

(2)为五枚师太始创说

这种说法则认为咏春拳创始于五枚师太,见到蛇鹤相争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严咏春。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说她还是少林白鹤拳高手。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为了避祸,隐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因见蛇鹤相争而创出咏春拳。后因清初郑成功反清复明失败退守台湾之时,福建沿海各地的男丁有很多死去,村里只剩孤儿寡母。同为反清志士的五枚师太,为了帮助这些弱女,将该拳传授给她们。那时候,嫁出去的女人没有名字,练习咏春拳后,她们学会写“ 咏春”二字,就将这两个字绣在贴身衣物上,慢慢地,咏春就成了她们的名字。据传说最终有300多位叫“咏春”的女性,姓严的女性就叫做严咏春,姓马的女性就叫做马咏春。清廷对福建反清势力的抬头有所察觉之后,就对其残酷绞杀,为了自保,这些人只能秘密地行动,甚至向外逃窜,而把咏春拳带到了广东的,也许就是 3 0 0 多个叫“ 咏春”的 女子里的一个严姓女子。

(3)严二传女咏春说

该说法认为,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这个严二就是前面提到的严四。

(4)嵩山弟子一尘庵主创拳说

这种说法认为,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拳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咏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他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泳”字改为“永”、“咏”。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5)少林永春说

这种说法认为,又说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

1.2 咏春拳的历史发展

(1)发展简况

虽然关于咏春拳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但咏春拳发展至今,亦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1845年左右:梁赞师从梁二娣,后经梁二娣介绍结识黄华宝,并被纳为关门弟子。1870-1890年期间:梁赞于赞生堂内收徒授拳,将其毕生所学重新整理。陈华顺得其真传。1901年后:陈华顺在莲花地大街缸瓦店内教授咏春拳术,传人共有16人,叶问即在其中。1949年:叶问将咏春拳带到香港,之后的二十年里设馆授徒。一九六八年,其弟子成立「咏春体育会」。1971年:叶问徒孙梁挺将咏春拳介绍到德国,从此咏春拳在欧洲及北美发展。叶氏门下高徒辈出,特别是凭着非凡的中国功夫扬威世界的李小龙。

(2)发展现状

此次针对福州咏春拳的调研,我们小组去了四个地方,有的地方已经关闭。最后,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找到了咏春拳第八代传承人的徒弟,通过对他的采访我们了解到,时至今日,全球已有至少二百多万的弟子在练习咏春拳,随着国内电视媒体,电影,电视剧等大力推广宣传,我国的咏春拳的爱好者和练习者也逐渐增多,致使咏春能更好的在中华这片大地上延续,而不至于很多年后想学习咏春的人们只能去国外学习真正的咏春,这是咏春拳的幸运。

但是咏春拳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传至我们这代的手里,出现了假“大师”横行的状况,这些所谓的“大师”主要精力不放在发展咏春拳上,却只图虚名,挖来别人的东西,稍加改头换面,就标榜为己有,彼此在表面上一团和气,转过身却在背地里、网络上互相抨击,不去研究别人值得学习的地方,只知道在那抬高自己贬低他人,互相抨击,开班授徒不关心对弟子的教导成长和本门技艺的延续和传播,一切只顾向钱看齐,甚至为了争夺一两个“学员”而躲在暗地和虚拟的网络中相互对骂,如何才能摒弃这些偏见?如何让拳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咏春拳的研究和传播上和更有质量的传播咏春拳上?

2 咏春拳的发展问题分析

通过实地访谈与调研,我们发现影响咏春拳发展与有效传播的因素较多,主要存在如下方面:

(1)乱象丛生,传播受阻

①乱认师承,社会上存在部分人员只学习部分有关咏春拳的知识、文化、技艺等,就宣称自己是传承人。②个别弟子只跟着传承人学习几次课,便以师出名门为由自己开馆教学。③过度商业化,大部分拳馆以盈利为目的,不求质量,只求经济。

(2)市场定位不明确,缺乏文化内涵

虽然现在学习咏春拳不分年龄,但因为没有针对性,大部分人只是凭着一时兴起去学习,并且在推广和传播中,教授者和学习者往往只求学成速度,不求质量,多数现学现卖,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咏春拳真正的内涵。

(3)历史比较短暂,重视度不够

咏春拳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暂,至今约有200年左右,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会忽略了它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

(4)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

从培训机构上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福州咏春拳馆不少,但是许多拳馆的场地和拳法质量都无法满足正真的市场需求,开馆的盈利目的明显,不利于咏春拳文化的推广。

(5)起源说法多,不利于研究与发展

虽有福建永春说、五枚师太创始说、严二传女咏春说等多种说法,但是没有一种最具征服力的说法,至今缺乏足够的证据。

3 传承与发展咏春拳的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查阅资料,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挖掘咏春拳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积极探索进一步发展与传播路径,以期更好地传承和推广咏春拳这一科学性强、文化内涵深厚的传统武术。

(1)建立完整认证体系,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可以成立专门的咏春拳认证机构,开拳馆需要通过机构认证,教学咏春拳需要机构颁发的拳师证等;严查现有武馆,每个省份严格规划拳馆的数量,科学布点,国家体育总局对此定时定点对拳馆进行检测,保证咏春拳的传承质量,等等;以阻止乱象丛生的不良现象,保证咏春拳的纯正,并走上正轨。

(2)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链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促进咏春拳向市场化、产业化、职业化发展,借鉴其他拳击赛事的成功经验多渠道产业链,包括电视直播、博彩业(体育彩票)、电子娱乐游戏、服装、玩具、格斗明星代言品牌,探索咏春拳职业化道路,阻止统一职业比赛制度,通过透明公平的渠道,选拨优秀人才,输送入俱乐部或训练基地,不断为咏春拳的发展队伍输送新鲜血液。同时,结合新媒体,宣传咏春拳文化,入可以以电影、综艺、媒体新闻等形式宣传咏春拳的内涵;定时推出文化创意产品,让人们更容易熟知咏春拳文化,并且要逐步形成完善的运营模式。

(3)引进高校,提高咏春拳的文化内涵

高校是推广与发展传统文化一个重要基地,年轻人接受能力强,又处于身体发展阶段,十分适合练武(男生强生健体,女生健身自卫),将传统武术引入高校课堂,以开放与包容的形态呈现出来,并通过青年学生将咏春拳发扬光大(拳术和文化内容),这是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武术的最佳途径。

4 结束语

咏春拳是一种集科学化和人工化为一体的南拳。其特点是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男女老少皆宜。但因其发展历史较短暂,缺乏规范管理,若不及时加以抢救,国家级非遗——咏春拳热潮间可能仅为昙花一现。因此当务之急是借助国家对非物资文化遗产重视的东风,尽快整合资源,规范市场,结合现代技术理论体系的科学构建,探索咏春拳职业化道路,寻求有效的发展与传播途径,让咏春拳这一独树一帜的优秀拳种重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咏春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罗躍峰.浅谈如何培养学生上武术课的兴趣[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4-25.

[3]文明风.咏春传人郑忠揭开咏春拳秘史称起源在福建[N].新华网,2008-12-11(1).

[4]王华友.咏春拳传人郑忠在福清南少林祭祖时语出惊人——“咏春拳源自福清南少林”[N].海峡都市报,2009-06-18(1).

[5]刘维凌.福建传统咏春拳(海峡)文化发展中心:春来桃李苑留香[J].中国社会组织,2015(11):21.

猜你喜欢
咏春拳保护与传承非遗
咏春拳
传统武术“咏春拳”在职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策略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民生·创业让咏春拳接地气
咏春拳真的是女人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