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实践平台建设

2020-09-02 06:53王长远
陕西教育·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

王长远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精神,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我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实践平台建设。

一、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支持

(一)专项政策

2018年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这个《意见》是新中国成立来,首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开启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征程、新气象,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朝着高标准高质量方向迈进,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19年1月陕西省委省政府配套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陕发〔2019〕5号)文件,为做好新时代陕西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省《实施意见》中长期目标任务明确,重点建设和改革任务明晰,各项政策保障全面到位。

近期目标:经过5年左右努力,全省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加强完善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远期目标:到2035年,全省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十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千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真正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在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上确定了三项重点建设任务,即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在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上,确定五项改革任务:一是以深入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契机,大力加强师范教育;二是推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三是推动建设高素质善保教的幼儿教师队伍;四是推动建设高素质双师型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五是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

在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上确定六项改革任务:一是明确教师的重要地位;二是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三是提升农村教师生活待遇;四是维护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五是改革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六是全面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其他政策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明确什么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片面评价体系。具体而言,《意见》把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概括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四句话。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破五唯”指示的重要方式,也是引领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遵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各地要定期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活动,注重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这是对STEM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全面阐释,是遴选和培养STEM种子教师的重要政策依据。

以上政策文件对教师职业属性赋予更高的定位,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更多要求,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根本举措,切实保障了教师的基本权益,杜绝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为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新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推进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

(一)持续推进“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发挥好骨干引领作用

陕西省“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是陕西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品牌,“三级三类”即省、市、县三级,省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三类,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强有力的支持平台,计划到2020年底累计完成10000人的骨干教师培养任务。2019年,我们在5号文件中提出了“双领计划”,即卓越校长领航计划和卓越教师领军计划,同时推进骨干校(园)长队伍和教研员队伍建设,强化骨干引领作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重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發展,2020年启动实施STEM教育教学能手评选项目;重视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成立专门机构,组建专业团队,启动了后疫情时期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公益活动,为师德建设筑牢心理健康基础,助力教师个人成长。

(二)精准实施“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项目,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师资均衡

“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已经开展10年了,是陕西教育扶贫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年深入4-5所基层薄弱学校开展教学指导与教师培养,送教人员由我省“三级三类”各工作站、坊、室的骨干成员组成,组织形式是前期做好需求调研,精准落实指导内容,重视成效反馈与评估。这是近年来帮助基层教师转变理念、提升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平台。

(三)加强STEM教育种子教师培养,打造创新型、特色化陕西教育新高地

实施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探索主题式、项目式学习已成为趋势,也为未来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指明了方向。2017年底,陕西省教科院加入了中国STEM教育协同中心。2018年初成立了陕西STEM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在全省遴选了197个领航和种子学校,先后分批培训了900多名STEM种子教师。成立了陕西STEM教育网站和教科研大数据中心,依托STEM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专题培训+线上研修+理论提升+实践检验”的全方位、立体化STEM教師培养模式。今年疫情期间,我省60多名STEM教育种子教师,在部分省级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的指导下,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研与STEM课程建设研讨,多角度检验并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信息化实操技能。同时,把STEM种子教师的培养和骨干认定纳入“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STEM教师获得提升进阶的机会。

(四)教育信息化2.0提升工程全面开启了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固本奠基

2020年注定不平凡,一场疫情席卷了华夏大地,线上教学与空中课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并将成为未来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技能提出更新更高要求。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教学能力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国家战略要求。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把信息化手段和跨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必然选择。作为教研部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职能,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陕西STEM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为深入落实《陕西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大力推进基于信息化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和教研体系的信息化、智慧化、现代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步入融合创新发展之路。这些对教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不仅要有跨学科教学能力,还要有以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不仅要掌握信息化新技术新手段,还要掌握跨学科教学的技能。新形势,新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要不断增强专业发展内驱力,促进自我成长,紧跟教育信息化、智慧化、现代化步伐,助力学校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融合创新发展,成就自我,筑梦未来。

作者单位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寒露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