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历史考察

2020-09-02 07:11马运军
唯实 2020年7期
关键词:政德建党干部

马运军

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的道德修养,在党的历史上,一直把党员与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深刻领会、正确把握中央对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要求,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维度来理解增強领导干部政德修养的必然性。

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是对

建党治党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90多年的建党史,我们党积累了大量的建党治党经验,形成了很多建党治党的优秀传统,我们党就是在总结、继承、弘扬这些优秀传统中发展壮大,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注重党员、领导干部政治品质、道德素质提升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的治党经验和优良传统。这个经验和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严格党员政治要求和道德品质要求。在1929年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上,毛泽东同志针对党和红军中存在的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其危害,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古田会议后提出了新党员的条件包括,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忠实,有牺牲精神,等等。在这里,就能看出我们党为了保证干部思想道德修养水准,入党资格方面就强调了对政治品质、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这种从思想上建党的传统一直保持到今天,我们党在吸纳新党员方面首先还是看思想方面有没有达到标准。入党以后,也要继续保持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

善于开展学习教育。我们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我们党成立之初,党员干部主要是文盲、半文盲的工农群众。怎样才能把他们团结、凝聚成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队伍,只有学习。1938年10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在革命或者建设事业低谷的时候,也是通过学习,才进一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坚定了信心。比如关于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就是全党的一次大学习,通过这个讨论全党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我们才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因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党非常重视教育培训。我们党能够不断壮大,与重视教育、善于办教育是分不开的。建党之初,我们党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思想理论宣传,靠办各种学校如农民运动讲习所、补习学校到后来办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等吸引、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革命先行者,又靠这些人带动更大一批人,把整个队伍变成一所大学校,就这样滚雪球一样的发展起来。这也是我们今天强调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历史渊源。1939年5月,毛泽东明确提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学校的领导者,就是中央。各地方党部,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都是这个大学的分校。全党同志以及非党的战士们,都需进这个学校。”在各个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地方办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学校,广泛开展学习活动(如识字、延安整风)。今天我们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体系更为健全,教育的规划性更强。

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重视党员干部的德,不能仅仅靠教育,也要靠制度,尤其是选人用人制度。我们党的选人用人原则始终坚持德才兼备。毛泽东主席说:“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93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把干部素质概括为“才德兼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要使领导干部“成为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专家”,“使我们的干部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在这里所说的“红”和“政治”,实际就是对干部的“德”的要求;“专”和“业务”,则是对干部的“才”的要求。后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始终强调才德兼备,如四化干部,忠诚干净担当,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等。我们今天对这一原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不仅要“德才兼备”,更要“以德为先”。

加强监督和制度规范。1927年4月底至5月上旬,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在军队、根据地政权等方面,也从机构设置和制度规范等方面对干部的品德加强管理监督。比如“三湾改编”后,红军连以上都设立了士兵委员会,红四军的军级士兵委员会主任是陈毅。士兵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有五项:一是参加军队管理;二是维持红军纪律;三是监督军队经济;四是做群众运动;五是做士兵政治教育工作。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规定,公务员要“公正廉洁,奉公守法”,“要在品德道德上成为模范。为民表率。要知法守法。不滥用职权,不假公济私,不要私情,不贪污,不受贿,不赌博,不腐化,不堕落”。这就保障了各条战线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正是由于建立了这样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的队伍,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员以极高的觉悟,不怕牺牲、勇于牺牲,我们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胜利,一直走到今天。现在,我们党政监察体系更完备,社会监督管理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反腐败从建党初期就开始了。在1926年8月4日,中国共产党就发布了惩治贪污腐化的第一个文件——《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这个通告发布于大革命的高潮中,当时工农群众运动蓬勃发展,各地工会、农协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罢工运动和打击土豪劣绅的斗争,支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在这大革命的洪流中,社会上的投机分子,甚至大商人、反动政客和拥有重兵的高级军官“也来敲门”。而这时,党的力量还很弱小。1925年10月,全国大约只有3000名党员。这与党担负领导革命的重任很不相称。为此10月间,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确定,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队伍。到1926年7月,党员便增加到1.3万多人。但是一些党组织在发展党员中忽视了对入党申请人员的考察和教育,有的地方甚至突击发展。如湖北征集党员一次“加入者达二千人”,其中“大概一半以上须淘汰出去”,造成了“党员数量增加而质量确是退化了”的情况,甚至使得一些投机分子乘机混入党内,继而发生侵吞公款、化公为私等贪污行为,败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为此中共中央发出这个通告,要求各地党组织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制止党内腐化现象的发生。

总的来说,从建党以来,一直到今天,我们党在管理干部队伍方面,都是既重视个人的内在修养也重视外在监督管理,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外在制度规范、监督管理形成刚性约束,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教育等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提升党员觉悟与修养。早在延安时期,《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以及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中央党校高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提出了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我们今天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教育,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都是这一传统的延续。

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

是对传统吏治精华的传承与借鉴

我们国家有三千年国家治理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形成了传统吏治文化。传统吏治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重视官员为政之德与政德修养的传统无疑是传统吏治文化的精华。这个优良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社会的政治观认为实行仁政要以修身为本。传统社会的政治观大致是这样一个逻辑:皇帝是因为有德才得到了天命,没有道德、不行仁政,天命就要转移,皇帝就会失去统治地位。所以,皇帝要讲道德,要实行德政仁政。皇帝要实行统治不可能靠皇帝一个人,还要依靠官吏,所以官吏也应讲道德、行仁政。皇帝和官吏实行仁政的路径,一是“修己安人”,二是推广教化,“明德慎罚”。传统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无论是明智的皇帝、官员还是老百姓,都认同从政者必须具有高于普通人的道德水准。

明智的思想家、贤臣几乎都是道德修养的理论家、实践者。周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总结殷商因残暴而失天下的教训后指出,周人要想保有天下,只能是“修德配命”“敬德保民”,推行德政。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天子政治首先要正德,天子、诸侯、卿士等统治者、管理者都要德行正,修己然后安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孔子反复强调正己才能正人。孟子养“浩然之气”,要养成一个完美的人格。“圣贤、君子”就是要做“完美的人”。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等人的提倡、朝廷的尊崇,逐渐成为传统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这种重视官德的传统就不断延续、继承下来。

明君、賢臣在互相教化的基础上开展社会教化。明君、贤臣不仅要主动修身,也会互相督促。不过君臣之间的教化、劝谏形式有所差别,君主是以训谕、命令的形式。《贞观政要·论贪鄙》中记载唐太宗用了一个“明珠射鸟雀”的比喻说明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得不偿失,以此训谕左右为官清廉。宋太宗则亲颁《戒石铭》于府州县,“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告诫地方官不得贪腐。大臣则以奏章、奏对、著书立说等形式对皇帝立政德、推行德政进行劝谏。以下劝上需要极大的勇气,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比如魏征、海瑞这些人都是敢于犯颜直谏的。明君、贤臣不仅互相教化,更注重社会教化。古代官员的第一职责是“安民”,安民一是劝农,二是“敦风俗美教化”。能臣良吏到了地方任职时,经常会开办书院、旌表乡贤,从兴文教开始自己的地方治理工作。

传统吏治对官德的重视不仅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也有很多制度设计。古代在考德、用德、奖德方面有很多制度设计:首先,官员的任职资格必须具备德的条件。隋唐以前,官员选拔主要是荐举、察举——察举征辟制度,强调官员首先要德行出众。虽然也会存在漏洞,但是也选拔了不少优秀的官员,像强项令董宣、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被多位诗人凭吊的羊祜,都是在这样的体制下走上政治舞台的。唐朝以后,建立科举制度,考试选拔,但并不是只考能力,也考德行。其次,官员任职考核不仅考绩也注重考核德行,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升降、罢黜免职。例如据《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记载,唐代考课官吏标准称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即是品德考核: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这四项条件,是对所有参加考课官员之共同要求。“二十七最”是根据各官署职掌之不同,在才能方面提出的具体标准:一曰献可替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二曰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三曰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等等。唐朝将考核从监察中首次分离出来,设尚书省吏部考功司为专门考核机构,每年一小考,三至五年一大考。年终集中考核时,还另从京官中选派威望高者二人分别为京官考和外官考,又设给事中、中书舍人各一,分别监督京官考、外官考,号监中外官考使,有专门机构,有临聘高官,还有监督人员。这种人员配置放到今天都堪称全面。不仅如此,各州县、部门长官统集所属成员全年的功过表现,根据“善”“最”的多少定为九等,考核结果当众宣读,公开议其优劣,“凡百司之长,岁较其属功过,差以九等,大合众而读之”,“悬于本司本州之门三日”,最后汇总于尚书省。再次,传统社会也有一些“奖德”制度,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官员得到提拔这是一种奖励,除此之外还有“旌表”“谥号”的精神激励,死后能得到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也是一种精神激励。上述制度对传统社会官员政德监督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政党,我们党的领导、我们的干部也都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学习时强调,“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我们党非常注意借鉴历史经验。正是在借鉴古代吏治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形成了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升党员、干部政治品质的优良传统。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政德建党干部
“童心向党”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作品展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庆祝建党100周年”绘画大赛(1)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庆祝建党100周年”绘画大赛(2)
小画家
为党员干部建立“政德健康晴雨表”?
干部政德重在落地
昭化区探索建立基层政德评价体系
谁的头脑有毛病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