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的社区服务合作供给模式探析

2020-09-02 07:11马健
重庆行政 2020年4期
关键词:社区服务共治社工

马健

社会治理是以“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为核心,促进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社会供给,提升社会服务(产品)供给数量与质量,增加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机会,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结构,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繁荣。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本文以重庆市X社区为例立足社区治理现实,针对治理机制不够健全、治理定位不够明确、治理水平有待完善的问题,提出完善社区服务、厘清政社关系、实行“五社”联动,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的社区治理合作供给模式。

一、完善社区服务,健全社区治理的服务供给机制

一是精准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资源。通过公益创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形式,精准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推动社区服务与居民多样化需求有效衔接。社区有效治理必然要求社区服务多样化、个性化供给,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做好纠纷调解、心理调节、社区养老、社区0~3岁托幼服务、小学生课后托管教育等服务项目的供给。社区服务是社区治理的主要职能。

二是逐步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三化”。逐步实现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规范化、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以少数服务项目为主,存在志愿者登记不规范、多数情况下依靠阵地影响力吸引服务团队来被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问题。社区化被动为主动,常态化组织为民服务志愿活动,并规范志愿者管理登记制度,对志愿者采取适当激励措施。

三是营造提升居民凝聚力的环境和氛围。社区治理的服务供给机制需要提升居民的凝聚力大环境、大氛围,以党员干部“带头做”为起点,助推特色文化社区建设工作。党员首先要支持社区各项工作,参与社区重要事项的商议,配合協助好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自觉维护小区环境,做道德模范,发挥党员表率作用。如社区在党员活动日让小区党员签字立下党员自愿维护小区公共环境的诺言等等。

四是促进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社区党建工作基础好的,在建立社区“大党委”以及相应的区域化党建探索创新上创品牌;社区志愿服务基础好的,在进一步扩大志愿组织队伍、用好志愿者资源、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上下功夫;社区手机服务方面很有特色的,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拓展创新范围;社区在公民参与的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努力的,在公民教育和参与式治理方面探索创新。

二、厘清政社关系,健全社区治理的上下协同机制

加强对社区负担情况的调查摸底,全面掌握社区负担情况,按照法律赋予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职责,对社区现有工作任务进行全面梳理,仔细分类。明确政府和社区的关系不应是垂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是这种关系的“翻版”,而应是引导、扶助、规范和监督的关系。

其一,清理规范。坚持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明确社区职责清单,规范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权利,规范下派社区工作事项审批程序,梳理细化社区工作站和社区网格责任区的工作,理清社区治理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职责、标准和流程。

其二,推进改革。积极推行“精街道、强社区、促服务”治理体制改革工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社区的发展规划、协调资源、指导服务、考核监督,原先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及与之相关的事务性工作全面交给新建的社区服务站承接,同时,街道三分之二的人员编制下放到社区。

其三,收放结合。大力推进街道中心化,采取理清市、区、街道、社区职责,推动街道服务前移,依托街道服务中心回收政务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放治理服务资源,向社会组织外包服务项目,明确街道在社区治理方面的角色,以政府治理创新引领社区治理创新。

其四,动态调整。探索推行“三事分流”工作方法,合理划分政府大事、社区小事和居民私事,明确权责边界;建立“楼栋、小组、社区”三级议事、社区组织议事、“一事一议”等机制,共商“三事清单”;精简社区政务服务事项,推动职能归位;建立社区基金会等社区社会组织,充实治理资源,进一步厘清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和居民个人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和职责,增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共享促进共建,形成“五社联动”多元共治模式探析

所调研的X社区是以三社联动助推精准扶贫创新的典型,开创社区治理模式的新局面,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从原有的“三社联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促进向“五社联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高校社团+社会力量)延展,实现治理模式中心的外延化,创新社区治理,提升社区服务,激发多元参与,形成“政社互动”的多元共治新格局。

一是社区平台“社会化”,优化队伍建设。治理社会化意味着社会各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实现政府与社会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需开展社区的实务训练,在社区工作探索设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项目联创,共享服务。引导社会组织、专业社工进入社区,联合各方智慧,创新服务项目,为残疾人士、单亲家庭、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切合需求又特色明显的服务。

二是社区社工“组织化”,优化素质提升。依托高等院校,积极引入社工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推动在社区服务领域开展合作,发挥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孵化、培育优势,加强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培育,强化社区公益、慈善、养老服务等各领域专业社工机构建设,逐步构建“社区工作专业共同体”,实现共融共创。

三是高校社团与社区服务“一体化”,优化组织联动。以发展社区微公益为纽带,建立健全“五社”组织联建、会议联席、信息联通、服务联展、活动联办制度,发挥社区公共服务优势,高校社团与社区组织联动,实现社区、社会组织、高校社团“有志愿平台、有服务项目、有专业人员”和社工“有能力、有岗位、有待遇”以及与大学生“有爱心、有善心、有公益”的有机结合。

四是社会组织“社区化”,优化服务延伸。实行登记制度改革,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登记实行双轨制,大力孵化和培育社会组织,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每年投入社会建设创新专项扶持资金,推动社会组织向社区深度延伸。

五是社会力量“共治化”,优化资源共享。依托社区社会力量,发挥社区邻里优势,进一步拓宽邻里支持机制,特别是弱势群体之间的相互扶持;如何进一步推动其共治基础,需借助服务治理“互联网+社区”建设,扩大社会参与力度;加快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开展“互联网+社区治理服务”,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多元、社会共治”,增强“五社”造血功能。

共建共治共享是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通过引入“社区+社工+社会组织+高校社团+社会力量”的服务模式带动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变。“五社联动”大大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使人居环境更和谐、社会治安更稳定,为改善居民人文环境作了巨大的贡献。在“五社联动”的推动下,建立起特殊人群服务体系,促进了居民的参与融合,进一步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重心外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姜晓萍,衡霞.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J].湖南社会科学,2007(001):24-28.

[2]李友梅.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J].社会,2007(2):159-159.

[3]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01):136-141.

[4]匡亚林.新时代聚焦新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8(05):40-45.

[5]郑杭生,黄家亮.论我国社区治理的双重困境与创新之维——基于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分析[J].东岳论丛,2012(01):24-30.

[6]郑杭生,黄家亮.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12(06):1-8.

[7]匡亚林.社会福利引论:福利体制模式的类型化考察[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03):56-61.

[8]刘耀东.农村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理据、困境及推进策略[J].学术研究,2020(4):69-72.

作者:本刊副编审

责任编辑:钟学丽

猜你喜欢
社区服务共治社工
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 “绣”出高品质社区服务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有哪些看点?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青春社工
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社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探索代建制 共治团结闸
食品安全共治 各方需依法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