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支撑体系构建研究?

2020-09-02 07:30吴亚军刘军宗锦涛戴健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支撑体系构建

吴亚军 刘军 宗锦涛 戴健华

摘 要:农业资源配置属于典型的复杂系统,传统农业资源配置存在配置模式不优化、配置体系不健全、配置政策措施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配置模式、系统体系、政策保障措施等层面着手,系统构建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的“456”支撑体系,即五级层次性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科技创新示范模式、财政资金撬动模式、市场与计划双重调控模式等4大配置模式,生态型生命周期性循环系统体系和共享型多维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体系、产业生产布局体系与绿色发展支撑体系、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推广体系与精细社会化服务体系、动态数字化管理创新体系与高效信息化后勤保障体系、节约集约永续利用体系与高效预警保护体系等5大配套体系以及6大政策保障措施。

关键词: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支撑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30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0X(2020)07-0112-07

Abstract: The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s a typical complex system. The traditional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ha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configuration mode is not optimized, the alloc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allocation policies and measures are not in place, etc.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e “456” supporting system of multidimensional optimal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s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allocation mode, system and policy guarantee measures, including 4 allocation modes, i.e., five-level digital green development mod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mode, financial fund leverage mode, and dual regulation and control mode of market and plan, 5 supporting systems, i.e., ecological life periodic cycle system and sharing multidimensional manage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industrial production layout system and green development support system,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motion system and fine social service system, dynamic digit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system and efficient informatization logistics support system, economical, intensive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ystem and efficient early warning and protection system, and 6 policy guarantee measures.

Key words: multidimensional optimal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supporting system; construction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属于典型的复杂系统,不仅体现在系统自身的复杂性,也体现在配置过程的复杂性,而传统农业资源配置尽管也按照系统论方法指导资源配置,但一直未跳出资源配置的“怪圈”,存在配置模式不先进、配置体系不健全、农业资源家底不清、管理职能交叉、管理手段与配置技术较为落后等问题,通过科学导入“多維”“信息化”元素,系统阐述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的内涵,树立全新的农业资源观、生态循环型生命周期——系统论的理念,在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信息化共享管理平台支撑下,从配置模式、配置体系系统、配置政策措施等层面着手,系统研究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的支撑体系,为实现农业资源配置由二维平面静态展示与机械式管理向多维立体动态仿真展示与数字化管理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从而实现农业资源高效持续配置,全面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缓解甚至解决农业资源短缺和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弱化带来的压力,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1 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模式

1.1 五级层次性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

1.1.1 农户微小型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 我国农业生产在相当长时期内,小农户家庭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而农户属于最小的农业生产单元,因而农业资源优化配置需要首先从农户的生产活动开始。政府主管部门通过合理引导并规范农户相关行为习惯,示范推广农户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生产投入减量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区域地方政府积极开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网站、数字化服务监管平台、农户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数据库、服务站(社)等涉及数字化绿色发展相关内容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绿色发展的数字化管理水平,以此来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与合理引导能力,降低农业资源配置成本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1]。

1.1.2 企业小型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 区域地方政府制定农业绿色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并合理引导企业积极投入农业绿色发展领域,促进相关农业资源流向意愿开展农业绿色发展的企业,逐步提高企业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有效结合农户微小型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该模式以农户微小型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为基础发展而来,比农户微小型模式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更雄厚的资金实力,应对农业资源配置的风险能力更强,并能带动提高小农户提高其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企业要积极构建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随时服务并监管契约下的农户生产行为,而农户的农业生产及发展模式与企业产业体系要逐步实现高度对接,提高小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保障双方的合理权益,构建合作关系紧密且完善规范的企业小型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1]。

1.1.3 区域中型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 通过区域政府、企业、种养殖基地、农户的共同配合,构建以区域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行的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的中循环机制。设计并示范推广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农业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通过政府、社会、企业的紧密合作,大力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工程,加快以“高效能零排放生态种养殖产能”取代“高能耗多污染传统种养殖产能”步伐,逐步实现“保生产”和“保生态”的有机结合,加速农业资源大系统内各要素的无缝对接与有机融合,逐步形成具有区域内部特色的中型生态循环的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全面提高区域的农业资源生态承载力。

区域政府通过制定农业绿色发展的优惠政策,农业经营主体充分用足用活用好优惠政策,发挥优惠政策集聚农业资源的最大效能,促进相关农业资源快速有效流向农业经营主体、种养殖基地及其相关农户,逐步提高经营主体就农业绿色发展的农业资源配置能力,构建农业经营主体的绿色发展模式,提高其绿色产品的供应与上市比例,从而在全面提高资源配置区域的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农业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和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区域中型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立足于农户微小型、企业小型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比微小型、小型模式更稳定、更系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可以缓解甚至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脆弱、技术水平较低、政府支持力度低等问题。区域政府对本层次的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提供更规范的长远规划目标和综合系统性生产性建议,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上的支持力度都会大幅提高[1]。

1.1.4 省域中大型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 引入区块链思维,结合省域自身的区位优势、政策环境优势、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地貌类型,按照数字化农业的要求拟定省级层面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和现代农业绿色发展道路、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等,调动和调整优化不同层次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农业资源,真正实现每一个过程与环节的可追溯,构建符合省域农业资源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资源优化配置整体框架,实现生产全过程与管理的数字化绿色发展。

该模式是以微小型、小型、中型模式为基础,它更多是提供发展方向、目标以及规划,引导推动这三种模式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大型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的运行提供经验积累。同时积极建设农业数字化绿色发展支撑体系,鼓励并引导社会闲散资金等农业资源投资数字化农业绿色发展项目,构建政府、社会合作共建的数字化农业绿色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数字化农业绿色发展“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行”的整体解决机制[1]。

1.1.5 国家大型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 该模式,国家层面上更多的是通过涉及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国家文件精神与国家级、地带级、片区级战略规划及大项目实施的形式实现宏观调控方式的资源优化配置,示范推广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协调农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效流动与合理调配,实现农业资源利用生态效益甚至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科技创新示范模式

1.2.1 科技项目配置模式 积极构建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在持续加大国家财政资金对科技稳步投入的基础上,鼓励民间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与技术推广。该模式以科技项目形式对资金等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具有目标性、导向性强的优点。

政府主管部门设计具有目标导向性的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受科技项目资助的单位,合理调配相关资源开展相应的农业科技創新等活动;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国企,根据其自身企业发展需求与实际情况,设计相关科技创新项目,解决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难题,在逐步提高其生产效率的同时全面提高相关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益[2]。

1.2.2 “产学研用”合作模式 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和合理流动,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相关政策的真正落地,充分调动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鼓励并促进地方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型涉农类民企、国企与农业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产学研用合作示范基地,从源头上缩短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时间,积极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等相关农业科技资源合理流向有需求的地方政府、农业经营主体及其相关需求者,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最大效能,从而全面提高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2]。

1.2.3 现代农业发展集聚区模式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方式,通过政策、资金、科技、人才等农业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与高效配置,积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集聚区,构建集聚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载体和推广示范的平台,营造资本、技术、各种资源要素高度密集、科学配置的发展区域,培育发展壮大主导及特色产业,优化农业资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带动区域农业农村经济优先发展[2]。

1.3 财政资金撬动模式

农业的产业性质决定了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扶持不仅体现在政策的扶持,还要体现在财政资金的扶持方面。构建财政支农的长效增长机制,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的扶持,充分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的重视程度、引领性及示范引导性作用,进而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尤其是社会闲散资金积极投资农业,缓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巨大资金缺口和压力,通过资金的有效流动与高效配置带动相关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1.4 市场与计划双重调控模式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按照市场发展需求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农产品及其相关服务。由于市场调控的盲目性及其缺陷,加之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为兼顾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与公平,协调区域发展差异,区域或国家应在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下,强调政府宏观调控即计划调控的功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际发展差距,弥补市场配置的缺陷,实现市场、计划配置的优势互补,克服各自劣势,充分发挥双重调控模式的最大效能,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2 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体系

2.1 生态型生命周期性循环系统体系和共享型多维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体系

2.1.1 生态型生命周期性循环系统体系 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涉及诸多因素与环节,由农业资源多维评价、农业多维区划、农业多维规划、农业项目多维可行性研究、农业多维规划/农业项目多维可行性研究实施、多维后评估、农业多维区划/农业多维规划方案调整优化、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等若干个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环节或步骤组成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的全过程,配置各环节通过反复的生态循环与反馈,逐步提高资源配置生命周期的生态效能,不断促进农业资源配置向更优化方向发展。这些环环相扣的环节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生态型生命周期性循环系统”,只有把各子系统置身于循环系统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各子系统的生态性、生命周期性、科学性与系统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实现子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完美融合,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最优的方案[3]。

2.1.2 共享型多维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体系 构建全国一盘棋的农业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开发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搭建农业资源多维评价管理决策支持子系统、农业多维区划管理决策支持子系统、农业多维规划管理决策支持子系统、农业项目多维可行性研究管理决策支持子系统、多维后评估管理决策支持子系统等不同功能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以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为中心,为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研究工作、管理决策与实施等方面提供共享型多维性、可视化、动态化、数字化管理平台[4]。

2.2 产业生产布局体系与绿色发展支撑体系

2.2.1 调整优化产业生产布局体系 一方面,按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原则,依据区域与区际现有产业生产体系,构建更加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及发展趋势的农业产业生产体系。运用“农业+”思维,促进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着力建立更紧密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体系;完善并补齐产业体系发展“短板”,形成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农业生产、农产品仓储保鲜、精深加工及销售等环节的完整生产体系产业链。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区内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区际资源的优势互补,优化农业区域分工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区域产业体系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建立农业资源高效持续配置的良好产业布局体系[5]。

2.2.2 绿色发展支撑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对生产生活环境与食品的要求更加生态、绿色、健康、安全,为此应在调整优化产业生产布局体系的基础上,以市场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促进农业资源向绿色發展领域集聚,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围绕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业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政策体系、数字体系等6大体系来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积极示范推广农业绿色发展模式,通过资源的高效配置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驾护航[6]。

2.3 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推广体系与精细社会化服务体系

2.3.1 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推广体系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撑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既是现代农业科技的主攻方向,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构建适应农业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的产学研用创新推广服务体系与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为实现农业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供科技支撑。

加大农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综合统筹人财物管理,创新发展机制全面调动农业科研人员积极性,激发创新创业激情,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科研院所发展定位,既要加大基础理论性研究,也要以市场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与创新方向,加速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集聚,为产学研用提供支撑。积极促进农业科研院所同地方政府签订农业科技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建立产学研用示范基地与孵化器,加速推进相关农业资源向示范基地与孵化器集聚;同时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示范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资源的配置效能,全面提高农业资源尤其是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益。

2.3.2 精细社会化服务体系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及部分农民市民化,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实际年龄、学历层次等既不足以支撑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农业生产,也没有消化吸收并应用农业先进技术的能力,仅仅依靠这些农业生产的实际从业者,实现农业现代化有较大难度,于是农业社会服务化应运而生。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针对不同产业、实际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及其学历层次等制定区域精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方案,不仅能有效解决农业实际从业人员的困境,缓解甚至解决谁来种地的压力,也能减轻农业实际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还能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其他产业或进城务工,优化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构成比例;同时还有利于农业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更好地保障重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供给安全。通过精准配置农业资源,构建精细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社会化分工,合理调配农村劳动力等相关农业资源在一二三产业内部的配置比例,从而全面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支撑[7]。

2.4 动态数字化管理创新体系与高效信息化后勤保障体系

2.4.1 动态数字化管理创新体系 积极创新农业资源配置管理的体制机制,在国家机构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国家管理机构的行政职能与职责范畴,尽量防止交叉管理避免出现人浮于事的局面,完善一线和基层管理人员职务晋升的畅通渠道,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构建农业资源配置管理相对较为集中且运转高效灵活的体制机制。利用多维地理信息技术积极搭建全国一盘棋的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资源共享空间数据库,促进农业资源配置管理向动态数字化管理转型升级。

2.4.2 高效信息化后勤保障体系 积极导入信息化元素,优化区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后勤保障环境,营造运转高效的信息化后勤保障体系。配置区域政府要不断完善有利于区内资源高效利用和区际农业资源合理流动的政策保障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涉农部门和政府优化职能部门的服务职责;积极建设后勤保障大数据,构建信息化后勤保障服务平台,对于从事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经营主体、相关机构及其致力于农业国际合作的国际友人、相关外资企事业单位要在信息、工商、检验检疫、海关等服务方面提供便利和优质服务,为涉农招商引资、区际农业合作交流等相关农业资源合理流动营造一个服务优质、办事效率高的良好环境[8-9]。

2.5 节约集约永续利用体系与高效预警保护体系

2.5.1 节约集约永续利用体系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树立节约集约永续利用的资源观,对于我国而言尤为重要。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不仅涉及众多部门、还涉及农业资源系统,属于典型的复杂系统,需要按照综合系统论的方法,构建农业资源节约集约永续利用体系。资源节约集约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是农业资源的高效持续配置,利用是保护的目的,在利用过程中,全程全方位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生态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并调控农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促进更多的农业资源向“永续”利用领域集聚。积极示范推广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促进农业资源利用各环节、各层面的节约集约永续利用;加大农业资源高效且永续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力度,辅助采取相关工程与管理措施,全面提高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技术的普及率,从技术、工程、管理措施的角度为资源永续利用提供支撑;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资金投资与效益示范,带动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构建,搭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体系[5]。

2.5.2 高效预警保护体系 保护是实现永续利用的前提,积极构建具有预警功能的高效农业资源保护体系,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农业资源节约集约永续利用才能实现。制定全国一盘棋的农业资源环境监测预警实施方案,构建农业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设置单项农业资源、组合农业资源、综合农业资源的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及其相关联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开展农业资源承载力年度评价,评估地区农业资源超载程度并进行预警提示,根据评价结论设置相应的调控政策与技术工程措施,协调农业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3 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政策措施

3.1 启动农业资源详查和农业多维区划工作

建国以来,尽管我国开展了第一轮农业区划、1~3轮土地详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地名普查、农业资源台账制度建设试点等资源调查工作,但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的农业,一直未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农业资源详查工作。农口部门虽然也有自身的数据调查统计渠道,但农业资源的真正家底没有全方位的掌握,没有发布被国家、社会广泛认同的农业资源详查数据及资源数字化地图;同时首轮农业区划已完成超过30 a,农业资源种类、规模、特征、分布、功能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指导作用日渐弱化,“三农”领域重大战略决策、重大工程和项目的规划设计都受相关部门的数据和数字化地图制约,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

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是以农业资源现状家底为基础,结合各农业区的发展方向、建设途径等分区成果做的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家底越清楚,农业分区就越科学合理,则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就越高效,就越能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全面提高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方案的科学性,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权威的农业资源详查数据和科学合理的农业分区方案,很有必要利用多维地理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启动农业资源详查和农业多维区划工作,完善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的基础支撑,也为国家宏观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提供依据。

3.2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形式

3.2.1 强化农业科技要素配置,调整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结构 加大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积极调整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结构,加大现代要素的配置与供应,有效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资源瓶颈。加大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科技进步驱动转变,提升社会经济技术要素尤其是科技要素对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力,全面降低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提升农业资源配置的科技贡献率[10]。

3.2.2 加大农业资本要素配置,理顺农业资源配置投资资金来源 保证农业稳定持续投入是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我国农业存在低投入高索取的现象,部分区域资源承载力趋于临界值,环境功能存在衰减的现象,构建农业稳健投入并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不仅能提高农业资源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也能为农业资源高效持续配置提供资本支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财政资金,集中财政资金解决制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关键区域、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及其基础设施;充分利用金融杠杆拓宽融资渠道,增加金融资金的投放量,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资金需求的压力;积极鼓励农民投工投劳,按照一定比例折算为现金作为股金参与项目投资建设与分红;同时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和有序釋放土地特别是农村建设用地的红利等手段,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农业农村领域。通过这些途径进一步理顺农业资源配置的投资来源,构建稳健的农业资源配置的长效投资机制,促进资本等农业资源向农业农村集聚,进而实现资本等农业资源的高效持续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等农业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10]。

3.2.3 加大农业政策要素配置,创新农业资源配置政策与制度 一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调配城乡资源。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制度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制度分层是城乡发展不公和资源配置效率相对低下的重要原因。经济新常态下的农业资源配置应正确认识城乡关系,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非均衡的传统发展模式,打破泾渭分明的城乡“二元体制”,消除工农资源价格“剪刀差”现象;只有实施城乡统筹,农业农村才能拥有资源分配的制度依据,农业、农村、农民才能平等参与资源分配,公平获取农业资源。为此应加大城乡资源的统筹协调,构建统一开放的城乡市场,逐步实现城乡资源同权同价,有效推动城乡资源一体化;同时加快以往以城市为调配重点区域的资本、人才、科技、信息等相关农业资源合理流向农业农村,推动优质资源向农业农村转移,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的农业资源获取能力,达到资源的城乡统筹与合理调配,加快农业农村优化发展步伐,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二是制定并创新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政策要素配置力度。制定区域农业资源配置的扶持政策,资源配置区域政府颁布并实施《关于加快推进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的实施意见》,就土地、电力、农机、财政、金融等领域制定并创新相关扶持政策。通过制定并创新相关扶持政策,全面提升农业农村优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加速推进农业资源科学有序向农业农村转移和集聚,进一步彰显政策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引导、调配作用。

3.3 搭建大数据资源体系平台

所有涉及农业资源配置的数据组成了内容驳杂丰富的数据集合,这些数据集合不仅包括“数字”,还包括“视频、图片、音频、文本”等不同格式,涵盖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等多种数据结构类型,具有典型的大数据属性特征。与传统农业资源配置数据和方法相比,大数据在从宏观到微观层次揭示人类空间活动模式和规律、农业资源变迁规律、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更具优势。利用多源、异构、碎片化、驳杂、海量和不同采集频率的农业资源数据,搭建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大数据资源体系平台,形成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数据湖,系统阐述配置区域的农业资源配置历史及其发展脉络、特征、变迁规律及配置区域的优势,不仅能打破农业资源管理与配置的“信息孤岛”,也有利于跳出资源配置的怪圈,进而实现所有涉农部门关于农业资源的相关信息共享,夯实农业资源配置的数据基础,为制定最优的资源配置方案、全面提高配置效率与提高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及合理性提供大数据支撑[11-12]。

3.4 完善实施监管体系

大力实施“配置—评估—监管—问责”制度,在大数据资源体系条件下构建并完善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实施监管体系,搭建国家、省、市、县、乡纵向贯通、各相关部门横向协同的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监督实施信息平台,纳入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信息化共享管理平台。为保障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方案的真正落地,实现农业资源高效持续配置,设计集实施评估、实施监管和问责制度于一体的监管体系,并且将三者与配置方案编制、方案批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高效的制度“闭环”。以制度“闭环”全面提高农业资源多维优化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而科学地指导并调控农业生产,实现农业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撑[13]。

3.5 加大行业队伍建设力度

3.5.1 加强行业队伍建设 一是理顺职能部门职责,统一归口管理。农业资源管理与配置涉及农业农村、水利、商务、科技、扶贫、文化旅游、发改、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环境等众多涉农部门,存在管理职能交叉、管理相对混乱、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效率较低等问题。为此,应由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区域政府组织牵头,成立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领导小组,农业农村部门具体负责,涉农部门参与,整合其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的相关职责,形成部门发展合力,统一归口到农业农村部门具体管理。统筹协调配置区域农业资源配置的高质量发展,形成统一有序的良好发展机制。二是组建多学科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不仅涉及众多学科,其综合性、系统性都很强,需要组建以农业软科学研究、农业应用技术研究、计算机与信息学研究等科研事业单位为主的联合体从事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研究工作,同时结合不同类型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工作任务与具体要求,搭建多学科不同专业应用背景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实现多专业多层次的技术人员联合作业,发挥各自专业的特长,从不同专业角度进行协同研究与联合攻关,取长补短,避免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性、片面性。三是强化基础性工作的业务培训。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工作的业务范围不仅涉及面广、业务工作量大,而且要求高、技术手段较为先进,大量繁琐的基础性工作不可能全靠专业技术队伍完成,需要对完成基础性业务工作的相关技术与业务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设置相应的技术规范、培训课程与内容,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操作指导、实习点评等形式,统一认识、统一规程、统一步调、统一方法、统一技术,为高质量地按时完成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3.5.2 全面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养 农业从业人员是落实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方案的直接实施者和第一操作人员,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在某种程度决定了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效率的高低。主要从加快高层次农业人才引进与使用、创新涉农专业教育形式、加快本土农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大力培养精干高效的“三农”工作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养,为农业资源配置提供相应素质的人才支撑[10]。

3.6 提升公众参与广度与深度

普通民众作为农业资源配置公众参与部分最为庞大的群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真正参与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全过程,在管理决策环节属于典型的象征性参与,但在生产实施环节属于重要的实际参与者或第一顺位实际参与者。为全面提升公众参与农业资源配置管理决策环节的广度与深度,需要从参与群体着手,创新公众参与方式与技术。不仅需要从组织编制方式上从单纯的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转变,从单纯注重技术方案参与向注重沟通协商参与转变,在全过程中以不同形式、不同平台邀请利益相关方参与,并真正注重公众合理性意见的吸收与采纳;同时还需要创新公众参与技术,开发集WEB开放技术、信息数据库、WEB服务器、浏览器等为一体的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GIS公众参与平台,并与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信息化共享管理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实现公众参与向可视化、多维动态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让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参与讨论与表达并满足合理需求。公众参与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保证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14]。

参考文献:

[1] 丁安邦. 生态文明视野下福建省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D]. 长春:吉林大学,2016.

[2] 易静华,刘艳华,苗冠军. 宁夏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5):332-335.

[3] 張 伟,聂 锐,王 慧.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14(1):89-92.

[4] 张 臻,王龙昌,赵 虎.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J]. 农机化研究,2010,32(12):6-10.

[5] 罗其友. 21世纪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战略[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1):37-40.

[6] 沈兴兴,段晋苑,朱守银. 农业绿色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探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15-20.

[7] 王 丰. 基于优化烟草农业资源配置的中介组织创建构想[J]. 中国烟草学报,2009,15(1):57-60.

[8] 林 卿. 世贸组织框架下闽台农业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J]. 台湾研究集刊,2005(1):53-59.

[9] 郑 青. 闽台农业资源配置模式演进及前景展望[J]. 亚太经济,2010(4):133-137.

[10] 吴 磊. 供给侧改革与我国农业资源配置研究[J]. 农业经济,2017(8):79-81.

[11] 金 群,李 宁. 大数据技术融合数据驱动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J]. 价值工程,2019,38(21):279-280.

[12] 董春岩,刘佳佳,王小兵. 日本农业数据协作平台建设运营的做法与启示[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212-216.

[13] 左 为. 对国土空间规划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自然资源,2019(1):47-51.

[14] 祁 菲. GIS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参与中应用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9(9):77-78.

(责任编辑:高国赋)

猜你喜欢
支撑体系构建
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研究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中国移动校园4G品牌建设管理模式探析
黑龙江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服务支撑体系的现状调查研究
浅议消费安全问题多发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