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文本视野下主旋律影视作品传播策略研究

2020-09-02 14:46范渊皓
传媒论坛 2020年14期
关键词:我和我的祖国传播策略

摘 要:2019年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通过文本本身与伴随文本的共同作用,实现了“历史瞬间的全民记忆与情感碰撞”的创作初衷,为我国主旋律影视作品如何更好地融入当下电影市场和大众文化语境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以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的伴随文本理论为理论框架,从其中显形伴随文本、生成性伴随文本及解释性伴随文本三个方面对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除文本本身之外的诸多伴随文本因素进行归纳与分析,详细地回答了“在伴随文本视角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如何达到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传播效果?”这一问题,并由此延伸出对我国主旋律影视作品创作手法及传播策略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伴随文本;主旋律影视作品;传播策略;我和我的祖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4-00-02

2019年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是在陈凯歌总导演下由七位导演分别指导的“集锦”式电影。整部影片由《前夜》等七个短片连接构成,通过个体书写来表征历史隐喻与国家意指,在创造出总票房收入接近三十亿神话的同时,也为我国主旋律影视作品如何更好地融入当下的电影市场和大众文化语境提供了崭新的创作思路和传播策略。

一、“伴随文本”理论概述

伴随文本问题一直是符号学、解释学、传播学等没有研究透彻的现象。法国叙述学家热奈特最早注意到他所称之为“跨文本关系”的课题,出版了《型文本导论》《羊皮纸稿本:次度文献》《门槛》三本著作,并合成一组论著。英国研究媒体学者费斯克提出“互文本”可以在水平、垂直两个层面上运作:类型、角色和内容等文本因素属于水平面;文本与其他文本相互指涉的关系属于垂直面。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贝内特认为受众会对某些批评和解释有“偏好”,从而影响文本解读。美国学者玛丽-麦克林则把文本分成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她认为第一序列是文本本身;第二序列是附加文本。结合上述各家所言,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对伴随文本现象加以重新命名与区分,他认为伴随文本指的是随着符号文本一同发送给接收者的附加因素,并将其从宏观角度分为表层伴随文本和深层伴随文本。本文聚焦其中“表层伴随文本”,从显形伴随文本、生成性伴随文本和解释性伴随文本三个方面,对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进行伴随文本分析,详细回答“在伴随文本视角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如何达到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传播效果?”这一问题。

二、显形伴随文本:副文本与型文本

(一)副文本——电影的表层

副文本,就是完全“显露”在文本表层的伴随因素。对于电影的伴随文本而言,其副文本通常包括片名、导演以及上映时间等元素。

首先,片名定为“我和我的祖国”,从电影的创作角度而言,将“我”放在“我的祖国”之前,会使观众产生一种自我的认同,潜意识里就会萌发一种不可名状的代入感和亲近感;从电影的传播角度而言,这部电影的片名和爱国主義经典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同名,凭借受众对于该歌曲的熟悉和喜爱,进行受众迁移,使受众还未看电影内容就对电影有了一种强烈的熟悉与期待,利于电影上映前期的宣发工作。

其次,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是由陈凯歌担任总导演,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联合执导完成。陈凯歌是我国第五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被认为是富有精英意识和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型导演;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宁浩属于第六代导演,都具有注重个人体验和关注现实生活的特点;徐峥和文牧野则属于“新生代”和跨界导演群体,具有故事中国化、叙事手法个性化等特点。七位导演的艺术风格和观察视角不同,有利于不同的受众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审美定位,产生相应的共鸣。

再者,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全国院线上映时间官方统一为2019年9月30日上午9时。这样的档期安排既符合影片在前期宣传中所提到“国庆献礼片”的时间要求和类型要求,同时在十一国庆节前一天这一特定时间节点上映,可以使其自然而然地加深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热爱,无形中实现了主旋律电影宣传及教化的功能。

(二)型文本——电影的预设

型文本指的是文本所从属的集群,即文化背景所规定的文本“归类”方式。类型,是文化长期渗透的结果,它对文本的意义有一个先在的界分。在对于电影作品的文本分析中,电影类型就属于型文本。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一部电影往往同时具有多种类型元素。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上映之前,通过在官方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上的相关宣传,可以明显发现其“国庆献礼片”的标签,这就很容易让受众将其归为“主旋律电影”的范畴。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又是由七位风格迥异的导演共同指导完成,这会使受众在观看影片前产生“这部电影到底是不是主旋律影片?”等疑问,从一定程度而言,对于这部电影类型的推测,激发了受众观看的兴趣与欲望。

三、生成性伴随文本:前文本与同时文本

(一)前文本——电影的“前世”

前文本,是对一个文本生成产生影响的、先前就已经存在的其他文本。对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而言,其狭义的前文本指的是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歌词文本,其广义的前文本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经历的开国大典、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香港回归等七个重大历史事件。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是由张黎作词、秦永诚作曲,并于1985年正式向公众发布的,比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早问世三十四年。从歌词文本角度分析,这首歌在内容上整体体现出大气磅礴又不失温婉动人的特点,一经传唱,便经久不息。这首歌的歌词文本对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文本生成中产生的影响,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在这部电影的片头片尾都出现了这首歌,可以说这首歌是将七个短片有机串联形成一部完整影片的重要线索和牵引,并且为整部影片渲染了浓郁热烈的氛围,奠定了高昂深情的总基调。

(2) 这部电影整体上明显借鉴了歌词第一段所采用的个人化的叙事视角,通过个体在七个重大事件中的活灵活现,引领观众自然而然地建构国家记忆。

(3) 这部电影中的七个短片在人物塑造上,暗合了这首歌在内容分为个体与国家、国家与个体两个角度的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以短片《前夜》中的设计师林志远及短片《相遇》中的核技术研究员高远等为代表的事件参与者和以短片《北京你好》中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为代表的事件旁观者两个类型,建构出不同个体视角下的国家记忆。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从内容而言,深情地回顾了1949年开国大典、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84年女排夺冠、1997年香港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2016年精准扶贫、2017年朱日和阅兵七个在共和国七十载光辉历程中举足轻重的历史事件。这七个重大事件,首先是影片中七个短片所依托的、真实的历史背景;其次将根据这七个历史重大事件改编而成七个短片整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国家记忆的影像建构。

(二)同时文本——电影的“今生”

虽然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前夜》等七个短片先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制作完成,但是它们属于整部影片创作过程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部影片的生成与传播,所以这七个短片可以视作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生成性伴随文本中的同时文本。

在影片呈现的这七个短片中,《前夜》讲述了工程师林治远,在开国大典前夜克服重重险阻确保新中国第一面红旗万无一失地申起的故事;《相遇》描述了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高远因为在最后一次实验中受重伤,才得以与未婚妻在公交车上相遇的情景;《夺冠》反映的是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中中国女排夺冠时,当年还是孩童的陈冬冬和赵启美,在观看直播中深受感染、励志向上,最终成为了国家队乒乓球教练和海归物理学家;《回归》深情回顾了为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香港能够按时回归,修表师华哥、升旗手朱涛、中方负责领导安文彬等夜以继日、分秒不差地进行调试手表与彩排训练的往事;《北京你好》刻画了一位普通的北京出租车司机张北京,在意外得到一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后,却历经一番波折,最终将门票送给了在汶川地震中丧生的、参与鸟巢栏杆设计的农民工的儿子;《白昼流星》娓娓道出了游手好闲的两兄弟在扶贫干部李叔的指引下,看到了吉兆“白昼流星”,迷途知返的青春诗篇;《护航》记录了从小就与众不同、敢打敢拼的女飞行员吕潇然的成长历程,以及配合团队圆满完成朱日和阅兵式中飞行任务的全过程。从文本角度而言,这七个短片通过集合形成了影片统一的叙事视角和表现主题——以小人物反映大事件、通过个体视角建构国家记忆。

四、解释性伴随文本:评论文本与链文本

(一)评论文本——电影的评价

“评论文本”指的是“关于文本的评论”,是文本生成后被接收之前,所出现的评价,包括有关此作品及其作者的新闻、评论、传闻等。就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而言,绝大多数评论聚焦于两个问题:王菲翻唱的《我和我的祖国》是否符合电影的基调?七个短片中艺术水准最高的是哪个?

首先,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原唱者是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其声音温婉深情又不失荡气回肠。然而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片头和片尾中,两次出现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时却采用了歌手王菲演唱的版本,这一举动在电影上映前后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客观来讲,这部影片的总体基调应该是细腻、温柔、由内向外的、个体化真情实感的共同律动,因此插曲《我和我的祖国》采用王菲演唱的版本从电影的艺术呈现和宣传效果方面都是有理可循的。

其次,许多人认为水平最高的是由宁浩导演指导的《北京你好》,与此同时不少人认为水平在七部影片中垫底的是由陈凯歌指导的《白昼流星》。两部短片都注重个体的呈现,只不过前者是在表现形式上有了变化,侧重描绘个体真实的生活图景;后者是在影片主题上发生了迁移,重点展示的是个体内心深处的巨大变动与自我救赎。只不过,《白昼流星》采用了一种非常文艺片的呈现方式,主题表达过于隐喻,因此受到“冷落”也属于情理之中。

(二)链文本——电影的归属

链文本,是在文本被接收同时接收的文本,这样某个符号文本的接收就变成了一批文本的集团接收。整体而言,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题材、人物和表现方式上都符合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点,属于主旋律影视作品。然而具体到每一个短片,因为七位导演的创作理念、艺术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不乏类型片的身影。《北京你好》就具有明显的注重小人物困境的类型片特点;《白昼流星》在主题上别出心裁,新颖奇特又温情脉脉;《护航》采用的叙事模式完全是好莱坞电影中“成长进阶”的经典套路。概括来讲,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可以说是主旋律与类型片的完美融合。

五、结语

伴随文本之所以能在电影意义的生成中发挥作用,缘于其本身具有独立于电影文本之外较为固化的意义。然而,过分强调伴随文本对电影文本的作用,会使观众在解读电影时顾此失彼、产生偏差。因此本文的写作初衷并不在于强调伴随文本在电影文本意义建构中的重要性,而在于通过对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伴随文本分析,全面地理解该影片是如何缔造出我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中屈指可数的传播神话,更加深入地探究当下我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中行之有效的创作手法和传播策略。

参考文献:

[1]尹鸿,黄建新.历史瞬间的全民记忆与情感碰撞——与黄建新谈《我和我的祖国》和《决胜时刻》 [J].电影艺术,2019(06):69.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139-145.

[3]Winfried Noth,Handbook of Semiotics,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5:322.

[4]曾楠.伴隨文本视野下的电影符号意义探究——以电影《智取威虎山》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08—04(155).

[5]陈雨康.影伴随文本的运作和意义探析——以《王牌特工2:黄金圈》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

[6]赵禹平.电影伴随文本运行探析——以电影《港礮》为例[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6).

[7]李娟.新世纪中国主流电影的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J].中州学刊, 2015(11) .

作者简介:范渊皓,男,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我和我的祖国传播策略
听徐峥谈《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启事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我和我的祖国》让自豪感爆棚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诞生记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