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传媒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

2020-09-02 14:46陈佳佳
传媒论坛 2020年14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课程思政

摘 要:本文以媒体融合时代作为背景,从媒体融合时代为传媒教育提出新挑战、新要求出发,着重探讨了传媒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简要分析了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的连接能够为新时代输送优秀传媒人才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媒素养;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4-00-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抓住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这个重点,落实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等要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春风化雨、入脑入心。”[1]传媒类专业与课程思政有着天然连接,从课堂案例讲解到传媒行业格局,从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到学生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都与国家战略、世界格局密不可分。那么,怎样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更加有机地进行结合,并使之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一、媒体融合时代的传媒教育挑战与机遇并存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2]近年来,我国各级、各地的媒体融合逐步实现了从通过行政手段或市场兼并的整合到新媒體内容生产、传播内容和观念的内在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广泛运用了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再到县级融媒体中心,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度、引领作用、影响范围、公信力获得显著提升,融合的范围也从传媒领域扩展至政务、教育、生活等多个方面。对于高校来说,所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如何培养适应媒体高度融合时代的专业传媒人才。

当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的传媒人才培养仍然延续为传统媒体输送人才的方式,业界所需人才与专业培养人才方面原本就存在矛盾和冲突,媒体融合的加速一方面加剧了冲突,另一方面也为传媒人才培养破局带来机遇。当前社会传播呈现方式的多元化,自媒体、公民新闻、社交网络、平台媒体等多种传播方式相互交织,融媒体突破了传统的单一传播方式的限制,不断加强双向互动与服务,全面提声了传播质量和效果。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深入到传媒业整合、地方政务服务建设、高校资源整合等各方面,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色,融媒体正在大规模地改变人们的生活,而其中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大量人才需求。

二、传媒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相辅相成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媒体综合实力,占领舆论制高点,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建设网络强国。[3]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适应时代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坚定坚决投身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热情与勇气,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与思政课程内涵要求密切相连。

传媒人才在社会传播格局中通常处于信息流通的关键环节,随着各类数字传播技术的简化,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传媒领域,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传播渠道和工具正逐渐走向亲民化,那么此时,对于传播者来说,内在的修养就变得尤为重要。传媒人才必须要在海量的信息中发现优质的传播内容,要能够公正客观地对待网络舆论生态,要能够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优先,以上都需要在传媒人才的培养中内化思政内容,从而更好地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课程思政”其实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4]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技能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之路的领路人,因此对于学生内化的影响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在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和加强主流价值引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速进入传媒的行业角色,也能够帮助他们完成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帮助青年学生解决思想、价值、职业、未来等多方面的困扰,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创造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

作为传媒类人才,思政课程培养过程中所需要梳理的思想、价值、情感等方面都会成为今后传媒工作的重要基础,作为传媒工作者则是要增强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是物质和技术层面,解决传播手段和能力问题,这就要求在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掌握基本的传播手段和能力,尤其是对数字化媒体的各类掌握和运用能力;引导力的关键在于传播内容,解决传播内核如何提升的问题。要增强引导力,必须要追求快和准,善于发声、主动发声,这来源于专业学习的基础与社会格局与发展、国家战略密切结合,才能促使传媒类专业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传媒行业的工作要求;影响力是受众接受层面,解决是否有效的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公信力是指公众的信任度和权威性,真实作为新闻传播的生命线,具体到实际工作中的各环节,就是要求做到信息采集、发布、传播的真实准确,坚守职业道德,以上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与思政课程的核心要义密切相关。

三、传媒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对于传媒类专业来说,人才培养不仅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还能为两者的发展起到共同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多数学生对于思政课程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专业课与思政内容结合,能够帮助学生走出误区,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于大学这一重要的知识培养体系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思政内容提升了学生对于民族、文化、价值观,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乃至全球变化的关注兴趣,为传媒类专业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学生学习更多的出发点在想要关注,了解并参与到各类热点事件、热门话题的传播报道中去,而不仅仅为了掌握知识进行的填鸭式学习。因此,传媒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是两条可以并行并且互相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们之间不仅能相辅相成,更能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在传媒专业教学过程中,通常需要大量案例和实践予以辅助,内化课程思政内容,首先为传媒教学提供了大量优质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多来自主流媒体,其较高的政治站位本身就能够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其次,当代青年学生作为“生长在互联网的一代”,日常所接触的信息豐富且庞杂,部分人会被流量、煽动性的言论所左右,课程思政的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进行传媒实践过程中厘清是非,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实践。[5]

四、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的连接为新时代输送优秀传媒人才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所输送的传媒人才是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进入传媒行业后承担着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在信息传播格局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历史使命,同时符合传播规律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既要有我们所培养的传媒人才既能够洞察社会发展的纵向历程,也要具备总览全局的广度,同时还不能失去传播过程中的思想理论深度以及传承优秀传统、延续人文关怀的温度。

课程思政内化于专业教学,帮助学生不仅完成了专业技能学习,还完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为传媒人才走向传媒行业的各个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要在传媒教育过程中不断与思政内容积极融合,也本身也是对传媒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在提升传播技能的同时,不断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为新时代的新闻舆论事业持续输送优秀的传媒人才。

五、结语

当前社会传播形态日益复杂化,我们要加快建立更为广泛的信息传播通道、迅速适应符合新形势下现代化传播规律的新闻舆论体系,形成融通内外、上下联动的现代传播格局,建设健康积极以及受众需要的健康媒体生态。这就为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将培养人才置于现代传播规律之中,帮助我们所培养的传媒人才更好地适应全新的媒体生态,建构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服务于社会生产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昌凤,杨依军,意识形态安全与党管媒体原则——中国媒体融合政策之形成与体系建构[J].现代传播,2015(11).

[2]曾培伦,朱春阳.“如何来用”到“用来如何”:中央厨房的“载体化”实践改造面向[J].新闻界,2018(8).

[3]向安玲,沈阳,罗茜.媒体两微一端融合策略研究——基于国内110家主流媒体的调查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4).

[4]赵富强.媒体融合下“全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传媒论坛,2019 (20).

[5]陈先元著.大众传媒素养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佳佳,女,汉族,江苏常州人,硕士,中级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新媒体传播、媒体融合。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融媒体环境下新疆县域媒体主流舆论阵地建设路径研究》 (编号:XJEDU2018SY034)。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