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2020-09-02 14:46冯琬钊
传媒论坛 2020年14期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冯琬钊

摘 要:全媒体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无疑是网络和媒介的高普及率与使用率。大学生借助全媒体的便捷优势更高效完成了个人发展。但网络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难以管制的虚拟空间虽为个体活动创造了极大自由,但也出现大量恶评、内容粗俗、隐私侵害等负面信息。而大学生使用媒介进行娱乐活动的比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种被动的“异化”现象。本文围绕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提升策略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媒介素养教育提升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4-0-02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当今世界,全人类无疑是迈入了‘互联网时代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信息化和全球化将互联网注入了人们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61.2%;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1%。可以说网络、媒体是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主旋律,手机使用率更是日趋最大化。其中,大学生是使用这些技术手段的最大群体之一。网络和媒介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便利着人们的生活,缩短着世界的物理距离等诸多优勢,但其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比如:缺少制度化、实名制管理的虚拟空间中涌现出的过度舆论、谣言四起、人肉搜索、隐私侵犯等及其他可能造成社会动荡的恶意事件。如若不采取相应措施约束,此类负面效应对众多网民尤其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侵蚀,极易导致其社会角色的迷失及健康心理的成长。因此,解决如何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也是加强其应对此类风险能力、优化整个网络生态环境的应对措施。

一、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一)媒介使用偏向娱乐化并支配个人意愿

媒介作为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为人们提供了很多服务性质的功能[1],“娱乐”性只是诸多功能中的一种。但如今,仅有少数学生将网络、手机、电脑等媒介作为自己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工具,更多的是用来满足打游戏、网上购物、追剧、休闲娱乐等需求,此类娱乐休闲项目如果没有掌握好“度”和“界限”,长时间的精力投入,必然会对个人发展、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近几年,大学生由于过度沉迷线上游戏、超额网购、网恋失败等原因造成严重后果的社会事件越来越多,逐渐产生了媒介使用“异化”现象,这种“异化”的力量反过来会剥夺了人独立的自由,将会出现工具从属于人的情况,即一种人的物质和精神生产以及从此过程中产出的产品脱离生产者而反过来支配个体意愿和行为的现象[2]。

(二)无用媒介信息接触过多

以新媒体作为载体的信息中,“碎片化”信息成为最主要的特征,虽信息量巨大,但多数是为了配合人们利用零碎的时间方便阅读而生产的“浅显”信息,例如微信公众朋友圈、微博热搜条目、短视频等。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久而久之易造成人们缺乏主动思考、逻辑推理等能力的下降[3]。

当下,海量的媒介信息充斥着每天的生活,如何鉴别此类复杂的信息需要诸多能力和素养,如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历、敏捷的思维方式及正确的价值取向等。但大学生群体实践经验不足,正处于初期接触社会阶段,空余时间增多、新鲜感增强、手机使用率也更加频繁。却受到思维、实践局限的缘故,面对突如其来的海量信息没有成熟的应对措施与处理方法,缺乏判断与筛选能力,导致过多接触无用信息,无法真正起到互联网学习、提高的效果。此外,对于一些所谓“意见领袖”的盲目追捧,如新晋“网红”、流量明星或微博大V等。但此类情绪中有很多不理智成分,易受到网络舆论引导及光环效应的影响而盲目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例如,一些学生盲目追星,网络恋爱、仙剑网游、还有很多女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经济状况,冲动、高额消费于诸多网红直播间等。此类事件大都是由于大学生过多接触无用信息且缺乏删选与判断能力所致。

(三)没有树立自觉正确的上网道德意识

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个体的行为有着极大的自由,但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网络环境鱼龙混杂,较少有明确的条文与法律规范进行有效限制约束。因此在这个言论自由的空间中难免出现网民失去理智、缺乏思考的言语表达,极易引发大规模的群体争端,尤其多见于流量明星的粉丝群体中。此外,网络侵权现象近几年愈发频繁,一些学生未经允许使用他人照片、作品、内容信息为己获利,在学术创作过程中剽窃、抄袭他人成果,诸多网红、音乐制作人、明星等都深陷各类抄袭风波中。近几年的“人肉搜索”现象愈演愈烈,严重侵害了网民隐私,引发诸多心理疾病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做出此类侵权行为的背后是因为缺乏相关知识的普及,没有树立自觉正确的上网道德意识,因此这种破坏大学生道德风貌的现象急需采取相应措施。

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全媒体时代,凭借新媒体、互联网的独特优势,突破原有的知识获取、娱乐休闲、购物支付等方式,便捷着人们的生活。这点无可厚非,但复杂的网络环境,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筛选有用信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批判性思维是提高的核心工具

高校大学生的资历和学识通常属较高水平,但受到课程任务繁重、个体差异或其他条件限制,很难完全跟上媒介技术变革的节奏。而媒介素养教育涉及多领域知识,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限制因素都使得学生很难用理性、辩证的思维态度审视并筛选信息。如何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在高校中,应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进一步锻炼与培养,让学生对事物本质有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认识,便于在繁杂的网络环境中,汲取正确、有用信息,能够针对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形成结论。因此,批判性思维是核心工具,激发学生自主培养对媒介信息批判性思维的积极性,最终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二)发挥高校优势,提高并拓展素养相关课程普及率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着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虽不断融合创新,但依旧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高等院校中,更注重培养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通常针对媒介、新媒体、素养等内容的课程设置主要在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专业,多数涉及文学、艺术学等领域。为净化网络,营造绿色健康的媒介环境,媒介素养相关知识在当下及未来长时间内都将成为全网用户的必备基础素养,也是整个大学生群体都要面对的素养问题。因此应当发挥各大高校教育优势,拓宽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的普及范围,打通狭隘的专业限制,将媒介素质培养以灵活的方式安排在大學生的总体课程中。如:与媒介相关专业的学生可将其作为独立的必修课,而非相关专业学生可作为某个课程的一部分或是学分占比较低的选修课。将一门专业性较高的课程慢慢发展成为一门提高大学生媒介素质的基础教育课,发挥高校优势,从初入社会的学生开始,抓实媒介素养教育基础,从而打造绿色网络环境。

(三)理论实践结合,提高媒介道德规范

想要充分发挥媒介素养为大学生创造的德育价值,首先就是要对“什么是媒介道德规范”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对思政课内容做出创新,与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网络文化等知识结合,依据不同媒介特征为学生提供正确解读信息的方法;或通过师生、生生间的知识理论教授与实践工作结合,拓宽沟通渠道,形成线上线下交流学习的有效途径,组织行业专家座谈会,研讨会或实战演练实习实训等,为学生介绍媒介运行的全流程,鼓励学生利用媒介进行正能量传播的线上活动、公益等。通过校内理论与校外实践结合的方式,在实践中明确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提高道德规范,发挥大学生德育价值。

三、结束语

网络是否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不仅仅取决于网络环境的状况,还要考虑大学生自身对媒介使用的能力,表现在获取积极有用信息上,而非出自娱乐性质的利用;表现在发表言论时的理智思考,而非人肉搜索、恶语相向上;表现在对海量信息的高鉴别力上……大学生作为一类高知群体,他们的理解力、对信息正确与否的判断力及自身综合素质的表现都较为突出,但更多更全面能力的培养仍需系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下注重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是促使他们更好地使用网络、利用媒介、最终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谷玛利.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5):86-88.

[2]楚明钦.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2):45-46.

[3]张治国,马福.“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7(18):1-3.

猜你喜欢
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时代学术出版转型与图书馆的责任
全媒体时代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困境与突围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间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