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杨凌用真功较真劲出实招赢实效

2020-09-05 08:21杨宇航农业科技报社
中国农村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佳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

文/杨宇航 农业科技报社

杨凌做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积极履行国家使命,以区校融合为抓手,充分发挥农科教资源密集的独特优势,组织区内两所大学和有关科研单位,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扶贫新路径,鼓励科教专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杨凌特色的脱贫攻坚工作新路子,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为充分发挥杨凌科技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进一步巩固陕西脱贫攻坚成效,3月中旬,记者深入三秦大地脱贫县区,寻找杨凌科技的足迹,发现杨凌科技扶贫成果,采访扎根在基层一线工作的杨凌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挖掘他们数年如一日、在田间地头默默书写的一个个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

“送一程”学上用真功脱贫“摘帽” 乡村致富有路子

3月14日,在榆林佳县朱官镇杜家茆村的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村民杜支福正在地里整地备播。自家的20亩土地成为佳县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后,他就找到了养家糊口的“新路子”,每天一心一意地“照看”着这些地里的“金豆子”。

杜支福告诉记者, 2018年10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榆林佳县102个贫困村群众举办了科技扶贫专题培训班,授课内容包括新形势下农村农业创新平台建设、县域特色产业培育、扶贫政策解读等理论内容,也包括到优秀扶贫工作点现场取经、分组讨论等实践。“做了一辈子农民,还能走进教室听课、学技术,真是做梦都想不到,那咱就学上,就用真功。”杜支福高兴地说。

杜支福的老师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冯佰利。2016年,杨凌示范区科技局通过在佳县考察,发现佳县属于干旱少雨区,年平均降雨量少,加上粗放的种植方式,使得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不高。科技部第三十届科技扶贫团佳县执行团团长、科技部挂职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徐辉告诉记者,如今整个佳县谷子每年的种植情况是20万亩左右,但在2017年以前,由于使用传统的播种方式,作物产量低、农民收入少。

过去,佳县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让谷子每年亩产量仅有200公斤,然而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佳县建起了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形成了“大学+企业+农户”的快捷“通道”,让技术服务与农民需求无缝对接。

“送一程学上用真功,致富不能等靠要,勤学苦作才能真脱贫。”杨凌依托农业科技作支撑,加上企业为农户打通销路,贫困户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陆续摘掉“穷帽子”。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近两万人已经实现了脱贫,朱官镇杜家茆村的刘维维就是其中之一。她通过种植高粱,2019年亩产翻一番,年收入达2万多元,彻底实现了脱贫。刘维维说:“过去一亩地收成是300~400斤,2019年一亩地收成达到1000多斤。”

谷子、高粱作为佳县的扶贫产业,从三年前零散的传统种植到现在数万亩的规模化种植,从原来一万多户贫困户到全县 “摘帽”,走出了脱贫攻坚的第一步。目前,他们将继续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打造大面积有机种植,早日实现致富奔小康。

来自全国各地职业农民在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学习种植技术

“送一程” 做上较真劲贫困小山村变成美丽的新农村

在距离绥德县27公里外的四十里铺镇高家沟村,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连绵成片、颇为壮观,成为陕北高原一道独有的景观。站在山峁上,村党支部书记高鹏程看着眼前的一切,一股自豪感涌上心头,他心里深知,高家沟村能有如今的光景,离不开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科技助力。

故事就从2018年说起。这一年,高鹏程作为一名村官大学生来杨凌求学,他上的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村干部学历教育班。从那时起,他便与杨凌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是从这里开始,高鹏程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新的认识。

高家沟村属于陕西省脱贫三个观测点之一。这里山大沟深,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差,老百姓纯粹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近几年,村上通过填沟造田,建设了175座日光温室大棚,过去谁见谁愁的沟沟岔岔,如今寄托着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大棚建好了,接下来发展啥产业前景好?却难住了这个陕北汉子。高鹏程来杨凌求学,就是想解决他的这个难题。“黄老师,你给咱出出主意。”“黄老师,你上次给我说的那个樱桃品种叫啥名字?”“黄老师……”在杨凌求学期间,高鹏程结识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黄璞,通过多次的交流,他成了黄璞的“铁杆粉丝”,黄璞也被这个陕北汉子的执着深深打动。

1. 杨凌油菜品种汉中区域种植对比实验。

2. 专家在陕西杂交油菜新品种实验基地调研。

3. 专家们在洛川苹果基地进行调研。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铜川果树试验示范站,让果业成为了这里一个重要的富民产业。

2019年的一天,高鹏程邀请黄璞到高家沟村走一趟。回想起那次到高家沟村时的印象,黄璞至今难忘:“建设大棚花了上千万,种啥?谁来种?又卖给谁?缺乏系统规划。”返程后,黄璞坐不住了,他东奔西跑,联系企业,联系相关专家,为村子做产业规划。

“送一程,较真劲。”黄璞用这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他正在做的事业。“科技扶贫是第一步,做好产业扶贫才是关键。指导完技术,后续的冷库建设、品牌培育、电商销售、人才培养也要跟上。”黄璞希望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帮扶高家沟村打造一个可造血、可持续的产业业态,帮助这个贫困村彻底拔掉穷根、振兴产业。

“当确定栽植樱桃树后,大到对接企业解决销售难题,小到选苗、挖土、浇水,黄老师都亲自指导,有了他的帮助,现在发展设施农业我可有底气咧!”3月12日,正在大棚里劳作的高鹏程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道。

当前,在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牵头组织的专家团队的指导帮助下,高家沟村正在大力实施“大樱桃+产业链”基地建设项目,并探索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业+村集体”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些樱桃树预计2021年就可以开始挂果,预计亩产在500斤左右,下一年亩产还将翻一倍。关键是销售不用愁,和我们合作的是一家专门从事樱桃销售的大企业,我们马上就可以见到效益了!”说到这里,高鹏程笑得合不拢嘴。

1. 杨凌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安康水产试验站,正在进行的网箱养殖技术实验。

2. 西农萨能奶山羊成农民致富“领头羊”。

3. 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营养枕上的黄瓜。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乡茶叶试验示范站,茶园控草实验。

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蔬菜试验站内,专家正在进行辣椒新品种种植实验。

“送一程”帮上出实招校地合作小苹果变身大产业

6月12日,天气晴朗。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赵政阳教授正在仔细观察苹果树的生长情况,还不时与身边的学生交流探讨……对和苹果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赵政阳来说,这里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早在2005年,为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国内第一个专业苹果试验示范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在白水县成立,拉开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地方产业的大幕。一直从事苹果研究的赵政阳,被聘请为白水苹果试验站的首席专家。

“刚来白水县的时候,这里的苹果产业已经跌入了低谷。10余亩地的果树,产量还不足100公斤!”回想起当年的“惨状”,赵政阳无奈地说。

原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苹果产业一直是白水县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由于果树品种老化、树形混乱、病虫害泛滥等问题日益突出,白水县苹果产业发展逐渐陷入了瓶颈。

如何实现科技扶贫与当地产业发展无缝对接,成了赵政阳不断思考的问题。

此后10余年,赵政阳以“1+4+4”(1名学校专家+4名县级技术干部+4名乡级技术人员)的“传帮带”模式,有针对性地推广成龄果园“提质增效”、苹果旱地矮化高效栽培、有机苹果栽培、生态果园建设等技术,成功改造了一批老果园,为白水县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白水县苹果种植规模已经从试验站成立初期的30万亩扩展至55万亩,产值从5亿元增长至36亿元,全县60%以上的果农实现了亩收入超过1万元的目标。

牵头组建女子嫁接队,带领 100 余名妇女走南闯北挣“技术钱”;成立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带动一大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先后获得“陕西省最美果农”“渭南优秀职业农民”称号……白水县林皋镇北马村的林秋芳,是个远近闻名的“能人”。

可谁能想到,就在2010年以前,林秋芳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嫁接工,靠四处帮人嫁接果树补贴家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见到了白水苹果试验站的赵政阳教授。“听说你会嫁接果树,那为啥不自己种点苗子呢?”这一句话,愣是把林秋芳给问住了。她害怕果苗的销路不好,所以不敢冒这个险。赵政阳看出林秋芳的担忧后,告诉她白水县要发展20万亩矮化标准化示范基地,需要大量的果苗,还再三表示白水苹果试验站会为她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帮扶,这才让林秋芳打消了顾虑,开启了苹果新优砧木、新优品种大苗的繁育之路。

2012年,在白水苹果试验站的帮助下,林秋芳成立了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成立至今,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共邀请白水苹果试验站、白水县园艺站相关专家开展培训讲座65场次,累计培训2600余人,带动了白水县189户农户、863人增收致富。此外,该合作社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为白水县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果农,带动了全县苹果产业的发展。

“我希望能借助我们合作社,把现代农业科技带到全国各地去!”面对未来,林秋芳充满信心。

“送一程”呈上真效果脱贫攻坚交出亮丽成绩单

“自从有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的帮扶,樱桃树成了我们的‘摇钱树’!我2019年仅靠种植樱桃,收入就超过了5万元!”6月13日,合阳县金峪镇方寨村村民雷虎激动地告诉记者。原来,金峪镇方寨村位于西沙河畔,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早些年,村两委班子曾号召村民发展樱桃产业增收致富,可受种植成本和技术条件限制,很少有人愿意冒险把麦子推倒种上樱桃。几年下来,方寨村的樱桃产业还是难以形成规模。

就在2013年,事情出现了转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蔡宇良教授带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来到了方寨村,通过细致考察和分析,为方寨村设计了“统一购苗、统一栽植、统一管理、统一防治、统一培训、统一销售”的“六统一”发展模式。村民不愿意种樱桃,他就挨家挨户去做工作;村民不懂怎么栽,他就把“课”讲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方寨村的樱桃种植规模达6300亩,产值超过4000万元。“方寨红”也成为当地一个响当当的樱桃品牌。

据了解,为助力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启动了“三团一队”(书记帮镇助力团、专家教授助力团、科技镇长团、优秀人才先锋队)帮扶模式,从产业培训、技术指导、销路拓宽、人才支持等方面对合阳县进行了帮扶。“三团一队”组建以来,累计解决霜冻补救、果树冰枯等疑难问题30余个,引进彩色小麦、糯米玉米、智慧水肥系统等新品种新技术89个,不仅使合阳县2万余名群众受益,更为当地人才振兴、产业兴旺打下坚实基础。

核桃和中药材一直是铜川市宜君县的传统特色产业,然而苦于没有规范化的技术指导,农民种植都是粗放式管理、靠天吃饭。201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宜君县结对帮扶后,杨凌科技力量开始让宜君绿色产业告别“散养”,传统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孙小军,宜君县哭泉镇皇姑庄马前尧村村民。曾经因父母重病纳入贫苦户的他,2016年经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培训,种上了专家推广的“清香”核桃,加上养猪、种玉米等副业,年收入从之前的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3~4万元,勤劳肯干的孙小军成功摘掉了“穷帽子”。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与推广转化局局长郝思远告诉记者,与孙小军一样,在陕西还有很多贫困地区因“杨凌科技”而受益。

渭南市合阳县,樱桃在渭北旱塬上得到大规模种植,原本的贫困户— 金峪镇方寨社区郭坤龙家摘掉了“贫困帽”。

汉中市留坝县,山里的宝贝西洋参走出大山,成为“绿色黄金”。留候镇月九村村民周安喜,年收入20多万元,不但脱贫,还致富当了模范。

……

近年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自身农科教优势,用真功 、较真劲、出实招、见实效。立足陕西,面向全国,把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科技扶贫主战场,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做给农民看,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教会农民干,探索形成大学推广、产业链企业推广、科技特派员创业推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展会推广、媒体推广等“六种模式”,把贫困群众“扶”上了致富路。

猜你喜欢
佳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
南充综合试验站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
佳县文化馆:非遗传递爱心 消费助力振兴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充综合试验站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快乐佳县人
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赴山西调研
佳县找回“佳米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