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创新驱动发展赛道上的湖北“加速度”

2020-09-05 08:21陈军云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农村科技处张一博湖北省信息院农村中心
中国农村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仙桃市仙桃织造布

文/ 陈军云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农村科技处张一博 湖北省信息院农村中心

近期,湖北省国家创新型县市仙桃晒出上半年“成绩单”—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外贸进出口、存、贷款余额等7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打赢两场仗,誓夺双胜利。仙桃这座被誉为“世界体操之乡”的城市,面对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呈现出良好“免疫力”,干出了“加速度”!

为什么能拿7项第一?仙桃的答案是:点燃创新“引擎”,加足创新马力,释放创新动能。

聚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湖北县域经济的“优等生”,仙桃应对风险韧劲十足,书写着精彩的时代答卷,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中国工业百强等诸多殊荣。2018年、2019年连续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分别排名第85位、第81位。

在“优”字上做文章 完善创新发展“施工图”

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城市,就好比构筑一幢大厦,首要任务是完善高质量的“施工图”。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以来,仙桃注重从顶层设计入手,举全市之力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以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和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以超前理念谋划,用更高标准定位。瞄准创建长江中游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的样本城市,仙桃市政府出台了《仙桃市创新型县(市)建设方案(2018—2020年)》,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将仙桃打造成江汉平原创新发展示范区、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区域创新合作引领区、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

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优化区域创新生态。成立仙桃市科技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专题调研科技创新工作,市政府常务会议5次听取并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问题,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仙桃市加强科技创新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形成了“1+N”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体系。

让创新基因深深植入城市肌理、融入城市血脉,强化创新发展导向。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把部门、镇办抓科技创新工作纳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考核体系,让科技创新工作向基层延伸、向一线拓展,编织大抓科技创新的组织网络体系。邀请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作《制造强国与智能制造》专题科普报告,深入开展“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主题科普宣传活动,新建5个市级科普基地、5所科普教育学校,不断提高市民科学素质。

本文开展农业资源承载力分析主要运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用水量、总供水量5个评价指标,其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7年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2016年巴彦淖尔市水资源公报。

在“实”字上下功夫 搭建创新发展“主载体”

良禽择木而栖。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必须打造优质平台、集聚创新发展要素、构筑创新创业发展高地。仙桃,不断以更实举措促进科技与产业高效融合、深度融合。

以优势项目为依托,全力搭建创新产业集聚平台。用好用足国家高新区政策,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仙桃国家高新区聚合。坚持瞄准高质量、对接大武汉,加快编制高新区规划、启动区建设规划和园区产业规划。全面推进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以龙昌大道为新城主轴、东城大道和新城大道为产业主线的“一轴两线”平台格局,确保22.1平方公里启动区快建成、出形象。目前,投资36.1亿元、首期征地2000亩的智能制造产业综合体和装备制造产业园两个项目进展顺利。仙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综合评估工作,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省内专家梳理复核。

以政策资金为“引水”,全力扶持创新主体做强做大。仙桃与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设立10亿元引导基金,每年安排政策资金近5亿元,精准支持制造业升级、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队伍等建设。稳步提高市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明确市级财政拿出2500万元创新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制定了《仙桃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大力实施“百企百亿”技改工程,投入210亿元,推动110家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126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获得税收减免额775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额共计1.55亿元。

以科技企业为核心,全力提升产业创新能级。出台了《仙桃市技术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引导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实施一批重大攻关项目。恒天嘉华、健鼎电子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绿色家园获批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慧狮塑业等10家企业获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全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7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达到29.5%,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达到24人。两年来,全市承担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2项,争取项目资金1268万元。今年,已经成功申报科技部财政部“百城百园”行动项目3项,组织仙盛科技、诺嘉、硅金凝3家企业申报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专项项目3项,引导企业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领域重点专项1项、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省重点研发项目4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申报资金近1500万元,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智能化发展。

实打实的努力,换出创新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10.03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两年来,仙桃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7%,新增“隐形冠军”企业44家,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5家,9家企业获批“小巨人”称号,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

在“真”字上显担当 提升创新发展“软实力”

“为仙桃提供技术、人才支持,我们很乐意”。在武汉市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面对仙桃市科技局到访人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彭芳瑜欣然表态。

发展创新事业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资源必须创新引进。仙桃坚定不移优化创新创业服务,攀“高”门走“新”路,不断厚植“近者悦、远者来”优质创新土壤。

当好“店小二”。大力推进“互联网+放管服”改革,构建“省-市-镇-村”四级联通电子政务网体系,实施106项“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一网通办”事项达到1560项,有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加大对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指导,仙桃市科技局按照“1+3”模式配置服务专班,即1家企业安排1名班子成员、1名科室负责人、1名业务骨干,在全市企业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服务活动,深入生产一线,宣传惠企政策,了解技术难题,工作专班先后到100多家企业上门服务指导。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一对一为企业申报高企“问诊把脉”,组织企业参加“科技助力高企发展”系列线上培训活动,为企业量身定制“高企成长计划”,目前入库企业60家。推进市科创中心建设,以创新创业特训营为载体,先后举办“创新创业门诊”“创新创业分享”活动4场,主动为市内小微企业发展“把脉”鼓劲。持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抗“疫”科技服务,引导星创天地助力复工复产,洪渊泽、龙峰农商、强农农福源等星创天地在疫情期间开展保供助生产,成效卓著。

广发“英雄帖”。从招商引资的单一模式,转向“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的双管模式。定期组织专班到全国各地招才引智,以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形式重点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端科研人才,建立380人的科技创新人才库,76人的科技创业人才库,77人的科技专家库,新建阿尔迪秦仲麒专家工作站、湖北农本生物科技梁运祥专家工作站。与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忠合作,成功突破黄鳝规模化人工繁育等技术难关,为仙桃黄鳝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实施“仙桃人才小伙伴”计划,依托市科创中心、1家省级科技孵化器、3家省级众创空间,以各地仙桃商会为纽带、以柔性引才的方式聘任“高精尖缺”型人才101名,举办创业特训营3期,连续2年引进研究生155人。60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到全市95个重点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10家,全市累计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51家。

扩大“朋友圈”。研究制定了《仙桃市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备案管理办法》(试行),118家企业与相关高校展开合作共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智造力”进一步提升。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举办了2019年湖北省产学研合作对接重点地区专场暨仙桃市科技成果转化活动,73项技术需求和300项科技成果现场发布、精准对接,13个项目对话签约。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创新协同发展,组织“科慧网专家仙桃行”和“企业高校院所行”活动,与华中师范大学采取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共建模式,建设湖北省仙桃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市场— 仙桃工作站,围绕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与市内企业开展科技交流。两年来,全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93件增加到2.41件,登记科技成果57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交易额超过23亿元。仅2020年上半年,全市登记技术合同163项,技术合同交易额7亿元,推荐4家企业申报申报2020年省科技奖励项目。

在“新”字上求突破 打造创新发展“强磁场”

谋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育新机、开新局,科技创新更是不竭动力源。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必须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仙桃集聚了全国非织造布产业40%的产能,享有“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的美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湖北医用防护物资紧缺的关键时期,仙桃向湖北省委、省政府立下军令状,在人员、设备、原材料等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顶住压力、拼尽全力,抓好医用防护物资生产保供。截至4月8日武汉解封之前,全市累计生产全省80%、全国40%的防护物资,供应医用防护服370万件、N95口罩1100万只、平面口罩30亿片,为保障全省、服务全国、支援全球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小城市、大担当”的“仙桃故事”在全国唱响。但仙桃没有被成绩冲昏头脑,反而以抗疫保供战倒逼产业加速“加减乘除”,踏上全新的征途。

早在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刻,仙桃市委、市政府就开始思考产业更长远的方向,谋划抢抓国家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体系改革的重大机遇,力促非织造布产业产能升级、结构升级、品牌升级。

按照国家级战略、世界级产品的定位,仙桃高标准规划建设14.7平方公里非织造布特色小镇,打造区域性创新发展“强磁场”。目前,特色小镇首期3000亩启动区建设全面展开;“国家防护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已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中国非织造材料供应基地”“中国非织造布制品生产基地”已通过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评审,即将获批;“国家非织造布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已授牌;“国家非织造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已获批在建;“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已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论证 ,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科技投资项目支持;总投资64.7亿元的39家企业已入驻产业园区。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6月19日,仙桃市科技局主动与武汉纺织大学等校企进行交流合作,举办了仙桃市应急防护产业科技成果对接活动。通过现场路演、云端分享形式,组织7名非织造布领域专家及市内50多家重点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洽谈,推介发布了10项科研成果,促进非织造布产业加速设备现代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多样化、质量标准化,

仙桃市科技局负责人称:“仙桃堪称非织布世界工厂,我们期望创新方式,实现精准科技供给,助力仙桃成为世界非织布‘智都’,让更多顶尖人才汇聚于此,让更多的行业标准在这里诞生。”

新时代呼唤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必然之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开展创新型县市建设,以科技为硬核支撑,向技术研发高地、创新应用高地、产业集聚高地、人才汇集高地进发,以湖北仙桃为代表的创新加速度必将描绘出县域发展更加美好的蓝图。

猜你喜欢
仙桃市仙桃织造布
2027年全球非织造布消费量将超过1,800万t
榜样
中空桔瓣型高收缩聚酯/聚酰胺6超细纤维非织造布的制备及其性能
仙桃市1958—2020年高温天气变化趋势分析
石墨烯材料粘胶纤维在卫生用水刺非织造布的应用
仙桃市生态农业发展初探
兰精维绎丝TM致力于非织造布行业可持续发展
典型县域硒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研究
仙桃归谁
植物帮之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