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化自信建立与发展研究

2020-09-06 13:46张清晰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

张清晰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培养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更将为中国文化自行生命力的博发带来新的指引。本文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自信的关系进行了解读,并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化自信建立的策略予以了总结。在未来的探索当中,可通过坚持科学的发展理论、践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民族的自豪感等方面的共同建设,汇聚文化发展的磅礴之力,推动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化;文化自信

文化可视为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载体。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文化史,在多个历史时期都以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1840年以来,船坚炮利的各国侵略者撬开来清政府的大门,国土的占领、文化的蹂躏,使我们的国家遭受到了重创。经济发展触底的同时,民族的自豪感荡然无存,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具有着较高觉悟的中国先驱者们,在谋求救国图强的道路之时,将马克思主义引入到了中国,它使得国人看到了生活的曙光、文化的曙光,社会主义文化得以传播,中国文化的自信开始逐步地恢复。本文将从文化视角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之路,以为文化自信的建设提供些许的参考。

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自信的关系

1.1马克思主义是培养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理论自信的基础,而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所孕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拯救了一个孱弱的新中国,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这一发展的基本方略。它也必将在对中国深厚历史文化的解读当中,为中国文化自信的发展觅得基石和良策。马克思主义通过辩证主义文化观,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出发、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从人民发展的利益出发,将能够为中国文化自信建设带思想的本源。

1.2马克思主义是培养中国文化自行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在奠定了中国文化自信根基的同时,也会对中国文化的培养带来重大的推动,使中国文明生发出文化自行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进程当中,获得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也使得这一理论能够始终站在了时代发展的前沿。它在中国共产党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及精神文化建设的先期探索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有着与马克思主义相投的气质,是文化自身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成就了璨若星河的中国文化。这也就决定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探索,将使得文化自行的生命力再次博发。

1.3马克思主义是培养中国文化自信的客观依据

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的基础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实践性,这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达成了一种融合[2]。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当中,推动中国文化自信加上的实践,从实践当中获得驱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之力,是文化建设中的一条根本出路。而从另一个维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中国文化自信建设也会进一步地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内涵,继完成对于制度、社会、经济的指导之后,达成对文化的指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更为地完整。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培养文化自信的策略

2.1坚持科学的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培养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培养中国文化自信需始终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践和反思当中,寻找到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的路径。需求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是要实现文化地自信。在这一过程当中,也要将文化自信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设展开伴生性的探索,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发展的进程当中,实现对文化发展的重点探索和兼顾。

2.2践行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共同理想是写进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点,也可以说共同理想是汇聚民族理论和文化自信的柱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离不开共同理想的推动。只有在建设的过程当中,秉承和践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理想,才能够进一步地培养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自信,才能够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寻找到真正的驱动力。要让文化成为各行业發展的新的“生产力”,推动各行业发展再上新台阶[3]。

2.3培养民族的自豪感

中国人民是人类历史当中最富有朴实、勤劳、奋进、隐忍的人民,创作了一个个属于时代的辉煌,就这一点上而言,是欧美等西方国家所不可企及的。这样的一股民族自豪感使得我们有了强大的文化发展的精魂,中国人民不肯低头、不会低头,将再次站在世界之巅,服务与全人类的发展是历史的一种必然。因此,在文化自信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充分地激发其这股民族的自豪感,并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之中进行沉淀和激发,涵养出更具中国符号的文化色彩。

2.4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总书记在与全国道德模范进行交谈时,着重提到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更是无穷的。文化发展与道德树立不可相孤立,而应让道德建设成为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当中,要让讲道德、将修养、讲追求、讲廉耻成为一股文化新风,深化中国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4]。

三、结束语

一个国家若想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其中的一块重要的基石。文化自信当成为国人自信的根基,文化崛起当变成民族复兴的双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当中,要深化这一理论和方法的基石,对于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的指引和支持,通过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论、践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层面的共同发力,在推动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的同时,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秦宁波.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儒家文化观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6.

[2]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2.

[3]王喆,韩广富.新媒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2):26-29.

[4]马科伟.新时期文化自信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推进[J].现代交际,2018,(11):222-223.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