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明清官服中补子的工艺设计

2020-09-09 07:36曹芳梦张玉花北京化工大学
艺术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官服刺绣纹样

□曹芳梦 张玉花 北京化工大学

一、明清官服中补子的由来

古人认为,衣章文案是一种美德的象征,只有具备相同美德的人才有相应纹饰的资格。唐代服饰的纹饰开始朝着图案单一化方向发展,选用突出的单一动物图案来进行装饰,去除了组合图案带来的内容不确定性,更能表达人们对为官者道德品行的要求与希望。武则天时期更是出现了动物纹样的“绣袍”,作为赏赐文武百官之物。因此,官袍不仅做工精致秀美,又是御赐之物,吉祥最贵之物,其他官员效仿制之,又不敢与其相同,所以在袍服之上绣了不同的纹样。补子就从这里而来。

明廷受到唐代的影响,借以飞禽走兽来区分官员等级,总结归纳了各个朝代的服饰特色,以织造和刺绣两类为主。明代早期的官服品级纹样是直接绣在官服上一起加工制作的,所以经常使用“胸背”或“花样”代称,当补子产生后,一般与服装分开制作,最后把这种方形装饰缝制在官服的胸前和背后。

清朝建立了自己的制度《舆服制》,但在服饰形式上还是与明代汉人的不尽相同。相同之处在于:清代仍然采用文禽武兽的方式来区分官员的种类,对区分官位等级大小的补子的图案没有做任何的变动,仍然沿用明代补服的样式。不同之处在于:因满族先世主要以打鱼捕猎为主,其服饰要便于穿脱,便于行动。清代补子一般用于长褂的装饰上,这种长褂通常被叫作“对襟补服”或“补褂”,其前胸是开口的。所以置于此处的补子也是被分成两半的,单独绣好再装饰到衣服上。而明代的补服一般为长袍即圆领常服,所以补子前后均为完整的,且直接织于衣服的布料上。除此之外,经过完善后,清代的“补褂”色彩更加绚丽,图案更加多样,画面感也更强,因此又有“花衣”之称。

二、补子的制作工艺

我国古代织物的装饰设计,按照制作工艺来分类,大体可以分为四大类:织花,印染,刺绣,画花。仅仅在同一个朝代,其不同时期的制作也不相同。清朝初期用昂贵的金银线作为制作补子的材料,而到了中晚期,才使用普通刺绣线。虽然材质不同,但可以初探出清代官服补子多采用刺绣工艺制作而成。

从工艺上看,清晚期的补子仍以刺绣为主,清光绪以后,纳纱绣补子开始大量出现,并多以万字纹为底盘。金绣的使用不仅仅是像以前用于铺地或者做边饰,整幅补子使用金线或银线绣制很常见,并且广为流行。清晚期虽然也有大量的缂丝补子,但图案和色彩都略显粗糙和呆板。大部分缂丝补子颜色单一、色调暗淡,造型缺乏美感。刺绣,是原始丝织品设计的一种装饰工艺,俗称绣花。是将针穿入彩线,在布料上绘制装饰物。其工艺蕴含着极浓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瑰宝。将祝福绣于衣物之上,以此寄托对人们对吉祥如意的期盼和幸福平安的不懈追求。

三、补子的造型设计

清代的构图,大多数背景衬底使用非动物类纹样,尤其是以海水江崖、太阳、云纹样这类造型为主。海水江崖纹样一般作为装饰边缘的纹样出现,经常在古代的龙袍、蟒袍、文武官员的补服下摆中可以看到。其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与水波弧线和岩石的直线形成对比。一般而言,由多条排列整齐的曲线来形容连绵不断的水纹,在水纹边缘处也有多种变化,以突出水浪的大小不一。有的岩石纹样中直立于水浪之中,周围迭起层层浪花;有的纹样中还夹杂着彩云纹样。山石多呈菱角状,以方形或三角形纹样拼凑而成,表现其坚固之态。

四、结语

补子纹样来源于原始人民对图腾的崇拜之情,纹样主体结构较为统一,又于色彩、主题动物、修饰纹样中变化丰富起来。文官补子纹样多依赖于自然界动物,武官补子多以神化灵兽为主。无论哪种补子,都具有相当高的人文意蕴和装饰美,其不仅是幸福吉祥的寄予,也是官员自我勉励的写照,还是中国人宏观气度的展现。补子纹样在象征意义上充满民族特色,在制作工艺上也带有典型的“传统性”:使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绣手工艺。

猜你喜欢
官服刺绣纹样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衣冠禽兽”是骂人的话吗?
官服是个奢侈品
官服是个奢侈品
南北朝官服的“轮回说”浅析